万 艳 张献珍
护理是高责任、高风险的服务性职业,由于医学技术的局限性、患者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护理风险到处存在,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还会对医院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1]。要降低护理意外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应先从预防着手,将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做到护患和谐。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潜在的或现有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及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对医院和患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危害[2]。为了确保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我们通过对护士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制定护理风险预案,总结出抗风险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380例为对照组,男198例,女182例。年龄18~81岁,平均(41.05±2.05)岁。选取护理风险意识实施后2012年4~6月住院患者380例作为风险管理组,男175例,女205例。年龄16~92岁,平均(43.73±2.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风险管理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措施,由责任护士按照要求实施步骤进行护理干预,详细措施如下:
1.2.1 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人员要及时掌握患者相关信息,不断发现总结新的安全隐患,明确防范措施,减少护理缺陷,结合各科实际情况,对常见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备好应急预案,随时保持应急状态。
1.2.2 加强护理记录书写 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强化管理非常重要,为了避免由于护理记录不完善引起的医疗纠纷和经济赔偿,我院要求护士长对护理文书和责任组长进行督查,护理部的护理文书管理规范小组进行抽查,对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薄弱环节加强质控,提高护理文书的质量。
1.2.3 定期风险护理培训 通过定期培训,加强对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学习,拓展护士的知识面,分析护理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让护士了解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增强其落实护理安全措施的自觉性,在风险出现前敲响警钟,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1.2.4 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 引导护士正确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化解护理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掌握语言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疏导患者出现的各种焦虑、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接受治疗,并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家属的误解与不理智,要以安抚的态度对待,避免护患冲突,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氛围,避免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3]。
1.3 护理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状况和患者满意度,其中护理质量包括操作规范性和熟练性、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性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等3个方面,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将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等3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0.001 <0.001 <0.001 <0.001风险管理组对照组t值P例数 操作规范性 书写规范性 服务态度 沟通能力380 86.84 ±6.14 89.27 ±5.95 91.47 ±6.83 92.01 ±6.36 380 71.24 ±5.73 73.18 ±6.26 76.38 ±7.26 72.96 ±6.18 36.2094 36.3168 29.5109 41.8755值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表3)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随着人们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护人员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4]。要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这不仅要求医师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同时也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医学护理模式转变,护理工作模式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5]。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及护理防范意识,明确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经过培训后护士应急能力迅速提高,抢救配合默契,工作有条不紊[6]。相关研究也显示,在临床护理中实施风险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状况,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7]。
本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管理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差错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熟练性、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性,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态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风险管理组患者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使护患模式由“被动型”转变为“理想配合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加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将治疗期间的风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降低护患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总之,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实施风险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和投诉的发生率,从总体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1]王会接,杜 立,陈彩玲,等.风险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90 -91.
[2]徐 敏.风险管理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2):237 -238.
[3]李亚洁,张立颖,李 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920.
[4]贾晓凤,刘恩君,闫 晶,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2):387 -388,390.
[5]邹华钦,付 晓,张金美.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施及效果[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4):565.
[6]凌小红.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2):241 -242.
[7]王 芳,陈 莹.风险管理在综合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20):60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