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针法概要

2012-08-15 00:45:11李艳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子午流针法针灸

李艳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择时选穴的针刺取穴方法。它以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是在《内经》“天人相应”、内外统一、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理论指导下,用天干、地支演变的规律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时间,选择最佳穴位进行治疗。具有取穴少、疗效高,理论深、联系面广的特点。

1 起源与发展

子午流注针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学术思想起源于《内经》,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载“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灵枢·卫气行》载“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载:“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又“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以上关于“天人相应”的论述,以及对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的周期性规律和五输穴的含义、作用等记载为子午流注的起源奠定了理论基础。继《内经》之后,《难经》《针灸甲乙经》均有所发挥和补充,从而为子午流注针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

关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始年代,传说不一。有人认为是战国扁鹊所传,至东汉已有流行,但当时流传下来的文献很少,目前尚无准确考证。宋金时代干支学说盛行,对医学有一定影响,使子午流注针法盛行于宋金时代。现存子午流注针法的文献首推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为最早。同期窦汉卿创导流注八法,著有《针经指南》,指出:“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足见他重视日时,为子午流注纳干法开穴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子午流注针法广为流传,对子午流注针法的运用和机理作了发挥性阐述,除专门著述增多外,还有一些主要著作中都有专章,分别对子午流注针法作了系统记载。如《普济方》《针灸大成》《针灸问对》等,特别是高武《针灸聚英》中“论十二经病井荥输经合补虚泻实法”为子午流注纳支法的取穴开创了先例,徐凤《针灸大全》中的《论子午流注之法》将流注按时定穴编成歌决十首,即“徐氏定穴歌”,后世均以此为依据。时至清末,由于子午流注针法较难于一般取穴法,后人缺乏研究,外加西洋文化的传入和统治者的崇洋媚外,使祖国医学横遭践踏,导致子午流注针法几乎失传。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我国医务工作者又开始了对子午流注的研究,如承淡安等著《子午流注针经》,吴棹仙撰《子午流注说难》,全面具体介绍了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引起了针灸界为广泛重视,有力地推动了它的发展。但是“文革”期间,子午流注针法被斥为封建迷信的东西,被打入冷宫,以至无人问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子午流注针法又再度振兴,通过发掘和研究,时至今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 理论基础

2.1 中医学的整体现

人是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完整有机体。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对人体均有影响。如自然界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及自转、昼夜的更替、潮水之涨退等都有其规律性,而这种规律的变化,带来了人体内部适应自然的规律性变化,使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随着时间的先后不同而表现为周期性的盛衰开阖。这就为子午流注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中医时间医学[2]

中医时间医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祖国医学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探讨时间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学问。随着近代对时间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都揭示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科学性,从而为子午流注针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生理上,《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时间生理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各种生理指标,如体温、血糖、耗氧量、血压、脉率、血红蛋白含量、血中氨基酸、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基础代谢、细胞分裂速度、经络电势等几乎所有生理功能都有昼夜性的节律变化,其与“生物钟”的理论颇为相似。

在病理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岁时、气运、日月时辰均有明显关联,《内经》指出在一天之内疾病存在着“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还认识到一年四季的变化与五脏发病有关,五脏各以其时而受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由于时间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存在着明显的时间节律。这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前提依据。针灸的择时选穴属于时间治疗,是“因时制宜”这一治则的应用。如“春夏浅刺,秋冬深刺”。“春夏刺井,秋冬刺合”以及子午流注针法。现代医学实验研究也证明,生物体对同样强度的刺激也随着昼夜节奏的周期而反应有所不同,如按时针刺可使冠心病人心电图得到改善;针刺开穴肌电图出现率明显增高等。这说明近代医学的实验和子午流注重视以时间为条件的取穴是相吻合的,从而为子午流注针法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 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开取腧穴的方法主要有纳甲法和纳子法,此外尚有养子时刻注穴法、同宗开穴法、十二经夫妻相合逐日按时取穴法等多种[3]。

3.1 纳子法

有按时循经取穴和补母泻子取穴两种。前者是按某时配合某经,当其为病时,就在该经值日时辰内选取本经的任何穴位;后者是根据脏腑配合时辰,结合各经症状的虚实、五输穴与五行的配合关系,按照“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和“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的原则来取穴治疗;若补泻时间已过,或不实不虚之证,可开取本经同一性质的经穴,即本穴、原穴。

3.2 纳甲法

为临床常用的子午流注针法。常用的有按时开井穴和循经开穴两种。前者是根据日、时干支,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本着阳进阴退的规律来开取十二井穴的方法。后者为根据时干配合脏腑阴阳,本着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和五输穴五行相生的规律,按经生经、穴生穴的顺序开取井荥输原经合的一种取穴方法。当开输穴时,还要同时开取本经的原穴;凡遇日干重见时,则按阳经“气纳三焦”及“他生我”,阴经“血归包络”及“我生他”的原则分别开取三焦和心包经的五输穴。

3.3 养子时刻注穴法

首见于金·何若愚撰,阎明广注《子午流注针经》。为逐时干旺气,注脏腑井荥输原经合五穴,每一时辰相生五度,昼夜十二时辰流注六十六穴。它与纳甲法运用相同,但其时时有穴,穴上有时,每一时辰可按顺序针刺五穴。

3.4 同宗开穴法

是一种按时辰干支配合开穴的方法,以十日周期为流注的理论,阳日阴时、阴日阳时开穴,并以闭穴时取同宗穴为特点,也可看作是纳甲法合日互用开穴的理论。

3.5 十二经夫妻相合逐日按时取穴法

见于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是按照十天干夫妻相合,开取十二原穴的一种按时取穴方法。子午流注针法除按上述方法开穴外,在临床上还必须灵活地加以运用,如合日互用,增加开穴;按时开穴,配穴治疗;表里互用,原络配穴;根据病情,定时治疗,适当刺激等,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漆浩,董晔.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2]周铭心,王树芬.中医时间医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杨长森.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子午流针法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子午流注选穴艾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