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冰 曲 都 陈继久
(1.四川省蚕丝学校,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 阆中 637400)
目前,我国各蚕区桑苗的繁育以实生苗为主,实生苗具有根系发达、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桑树再生能力强等优点。繁殖优良实生苗,必须对桑苗进行科学培护管理,本文重点介绍苗木出苗期、缓慢生长期、旺盛生长期及成苗期等各个时期的生长状况和环境条件桑苗科学培护管理要点。
从种子入土到幼苗的子叶出土为出苗期。一般经过8~12d。
播种后种子吸水膨胀,在温度、水分作用下,各种酶开始活动,细胞分裂生长,胚根先伸出种壳入土形成幼根,然后胚轴伸长,破土出苗,子叶展开转绿。
1.3.1 浇水。当苗床土壤泛白时,应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浇水,或早晚各一次;忌气温较高的晴天中午时浇水和施用尿素等速效性化肥,否则会烧苗。
1.3.2 温度管理。当苗床温度超过30℃时,应揭开薄膜两端通风透气降温排湿,因超过30℃会影响幼苗的生长,苗床温度超过42℃ (幼苗的温度补偿点)就会烧苗。
从子叶出土转绿后,到长出5~6片真叶为缓慢生长期,一般需要20d。经过长短与温度、水分、矿质营养三者配合适是否当有关。
根系生长速度快,地上部生长缓慢,根系生长速度较地上部快2~3倍。此期体内贮藏的营养物质已全部消耗完,而地下部分根系生长虽快,但吸收机能却弱,地上部分光合面积小,光合能力低,光合产物少。幼苗生长缓慢,幼苗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均弱。
2.3.1 浇水和温度管理。参看出苗期的管理。
2.3.2 适时揭膜。当幼苗长到2~3片真叶时应早揭晚盖薄膜进行炼苗。
2.3.3 适时移苗。当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应移苗,也可直接夏栽,定苗时应浇定根水。
2.3.4 肥培。施稀薄粪水,但不能施化肥。原则是幼苗宜淡,壮苗宜浓,移苗或定植后幼苗长到9~10cm时施清粪水一次,水肥浓度比为7:3;幼苗长到15~16cm时施粪水一次,水肥浓度比为5∶5。
2.3.5 松土和除草。松土可使土壤疏松、通气,又可清除杂草;除草可防止杂草夺取水分和养分,又可增加苗地的日照和通风,减少病虫危害。除草应注意不伤苗。
2.3.6 病虫害防治
幼苗期病害主要是炭疽病和灰霉病,虫害主要是小地老虎和桑毛虫。
(1)炭疽病
①病状。由炭疽病病原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在实生幼苗长出两片真叶时,即苗高3~5cm左右或苗地连续高温多湿情况下易发生。发病时幼苗根颈部产生短线条状病斑 (病斑呈鲜红色或赤褐色),叶缘和叶尖也会产生少量病斑,不久幼苗枯死。发生、传播快、来势猛,很容易引起幼苗大量死亡。
②防治。一是药剂防治,在实生苗长出两片真叶前后,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或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喷药1~2次,基本上可以控制住本病的发生和为害。二是苗地轮作,发病严重的苗地可轮作水稻一年,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三是加强苗地管理,多雨时应注意开沟排水,降低湿度。
(2)灰霉病
①病状。由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该病喜低温多湿,在溪沟边,粘重潮湿土壤,空气相对湿度大 (在70%以上),排水不良的情况下发病较重;受害桑苗基部产生病斑,初为油浸状,后变为褐色,潮湿时病斑呈腐烂状,干燥时易从病斑处折断萎蔫死亡,受害的桑苗病斑上易发生灰白色绒毛状霉层。
②防治。一是注意苗圃地的选择,不选地势低洼、土壤潮湿、靠近溪河的地块作苗圃地;二是加强苗地管理,如果积水应及时开沟排除;三是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40%多福合剂1000~2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洒一次,其防效可达80%~100%。
(3)小地老虎
①小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在我省1年发生4代,各代以幼虫为害。3龄前幼虫食害桑苗叶片,3龄后常咬断桑苗近地表的嫩茎,或将咬断的桑苗拖到附近潜伏的土穴处。为害最重的时期是齐苗到8片真叶期,即5~10cm期间,当桑苗茎木质化后为害减轻。
②防治。一是选好苗圃地,消除杂草,精耕细作;育苗时,应选择干燥砂质地,并注意翻耕整地、精除杂草、消灭卵和初龄幼虫,减少虫口密度;二是药剂防治,对3龄前幼虫,如果定苗前每平方米内有虫2头,应喷药防治,用25%敌百虫粉每667m22.5kg,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或50%辛硫磷1000倍;三是毒饵诱杀,对3龄以后的幼虫,可采用毒饵诱杀,将0.1kg90%敌百虫用热水1.5~2kg化开,喷拌在10kg炒香的麸皮、油渣或米糠上,傍晚撒布于苗根附近即可;四是人工捕杀,对少量老龄幼虫,一般在清晨巡视苗圃,发现有新断苗的被害苗,即可在附近扒土2~6cm深捕捉,连续数天,效果良好。
(4)桑毛虫
①桑毛虫,俗名毒毛虫、金毛虫。主要以幼虫咀食危害桑苗梢叶。可从杂草中或从桃、李果木等林木上迁至桑苗上危害。主要以越冬代幼虫危害桑苗。
②防治:一是摘除虫叶,当发现3龄前群集取食时的幼虫危害时,应及时摘除集中处理。二是药剂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洒。三是灯光诱杀,在成虫盛发期可采用黑光灯诱杀。
从幼苗长到5~6片真叶至入秋时止。
定苗以后,苗木根系逐渐生长,入土可达20~30cm,根系数量多,分布开展,吸收机能旺盛。同时,气温高,地上部枝叶增多,光合面积扩大,光合产物增多。因此,幼苗生长旺,每天可长高2~4cm,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90%左右。
3.3.1 施肥。苗高33cm以后,可以施用全粪水,以后逐渐配以化肥,每隔15~20d施肥一次,到8月底结束。前期配施的化肥以N肥为主,后期应增施P、K肥,从而保证桑苗旺盛生长需要。
3.3.2 灌水。此期气温高,蒸发量大,应特别注意灌水,防止干旱;也可将灌水和施肥结合进行。
3.3.3 松土和除草。此期气温高,杂草生长快,可采用人工或化学除草剂加以防除,松土可与人工除草相结合。
3.3.4 病虫害防治
此期高温多湿条件,常发的病害主要是黑枯性细菌病;常发的虫害主要是红蜘蛛、黄天牛、桑粉虱。
(1)桑黑枯性细菌病
①病状。桑黑枯性细菌病,又名桑疫病,黑头病等,桑苗顶端嫩梢被细菌为害后,使顶芽腐烂,经太阳晒而变黑;病原主要由昆虫通过虫口传播到桑苗顶芽,使顶芽最后变为黑枯而死。在高温多湿情况下流行快,发病重,甚至在一周内可使整个苗圃地发病。
②防治。一是及时剪除病梢,在距病斑下10~15cm处剪除,剪处的断面以不见黑线病斑为准。二是在发病初期,用0.1%的铜氨液喷洒,隔3~5d再喷一次效果尤佳。先剪除病梢,再喷药效果更好。
(2)桑红蜘蛛
①红蜘蛛,简称叶螨。主要是若螨和成螨利用它的剌吸口器吸食桑叶的叶汁。桑叶受害轻者产生缩皱畸形,重者叶片产生红褐色斑点,严重时桑叶黄褐脱落。红蜘蛛一年发生多代,在夏秋高温时10d一代。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繁殖快,易成灾,对桑苗危害重。
②防治:苗圃地发生时主要采用药剂防治,用73%的克螨特2000~3000倍液或克螨灵3000~5000倍液喷杀,效果良好;也可用40%氧化乐果2000倍液或40%乐果加80%敌敌畏各1000倍液混合后喷洒。
(3)黄天牛
①黄天牛属于甲翅目,天牛科。每年发生一代。主要以成虫危害桑苗的嫩梢,被害后的嫩梢枯黄而死。在黄天牛密集危害时,几乎可使全部新梢枯萎。黄天牛在川北蚕区的发生比其它地区为重。
②防治:主要是捕捉成虫。在成虫羽化盛期,在早晨6~7时、下午7~8时或阴天,利用成虫活动慢,飞翔力弱的特点,进行捕捉;在发生密集的苗圃地1h内可以捕捉到数10头。
(4)桑粉虱
①桑粉虱,俗称白虱。主要以幼虫的针剌口器吸取液汁,被害叶出现许多褐色小点,易失水硬化,严重者使叶片枯萎,同时幼虫排出甜汁,滴在下部叶片上,易诱发煤灰病。桑粉虱一年发生多代,在8月份时对桑苗的危害最重。
②防治:一是在8月上旬繁殖盛期,摘除梢尖、产卵叶和幼虫集中较多的嫩叶,及时处理杀虫,摘梢尖后应及时施肥。二是药剂防治,用40%乐果乳剂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2000倍液混合后喷洒。
入秋以后至落叶休眠时止。
苗木叶面积大,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多,呼吸消耗少,体内有机物质大量向根干输送,积累贮藏的光合产物多。此期苗木组织构造完善,栓皮发达,木质充实,髓部比例缩小,腋芽充分成熟,具备了苗木的一切特征。
4.3.1 禁止采叶。
4.3.1 保护顶芽,防止冬芽秋发。
4.3.2 抑制水肥供应,防止大水大肥,以免苗木秋后徒长,保证苗木安全越冬。
4.3.3 剪掉萌发的部分侧枝。
4.3.4 病虫害防治。此期对桑苗的危害虫害主要是桑螟虫。
①桑螟虫,又叫青虫、油虫、卷叶虫等。桑螟虫主要以幼虫咀食危害苗梢顶端嫩叶。以后虫体随之增长,即可吐丝重叠叶片,藏在其中取食,将叶肉吃光。桑螟虫1年以发生5代为主,此期对桑苗的危害是第5代。
②桑螟虫的有效防治方法。苗圃地发生时主要采用药剂防治,在未卷叶危害之前可采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90%敌百虫2000倍液喷洒;也可选用药效较长的农药,如50%甲胺磷1500倍液、20%杀灭菊脂乳剂8000倍喷洒。
综上所述,要繁育优良的实生桑苗,必须加强对桑苗的培护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三分播,七分管”。在培护管理工作中,在重视水肥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密切观察病虫害的发生,并根据桑苗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或防止其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壮、优质的实生桑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