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三姐的三重生命

2012-08-15 00:48:56蓝利萍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刘三姐山歌壮族

蓝利萍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封孝伦在他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指出:“事实上人除了肉体的生物生命之外,还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1]89李德顺也说:“作为大自然的一种生灵,人从生到死,饮食生息,和动物也差不太多,这种有形的生命便是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是指人的社会存在。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扮演着各种角色,承担着各种权利和责任……人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存在。”[2]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对人类生命的认识也有了发展,并提高到哲学、美学的高度,人们从人类生命的角度去研究美,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美学的理论给我们研究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本文试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阐释刘三姐的三重生命,以期更好地理解刘三姐文化的内涵,使刘三姐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一、刘三姐的生物生命

人的生物生命(或自然生命、肉体生命)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如生老病死、饮食代谢、繁衍生息等等,都属于人的生物生命。人的生物生命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物质基础。人要生存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问题,“人的生命首先是一个生物、生理性的存在,它的生长和发展就必然要服从生物界的法则和规律。于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食色之性等便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人从来没有脱离过生物性的机能而存在,人的生物性存在和自然属性是人的史前史,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前提。”[3]51虽然,刘三姐被称为壮族人民的歌仙,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的女神,人们在传承刘三姐的故事时也附上种种神秘、魔幻的色彩,但是,刘三姐毕竟是人,也跟凡人一样要经历生老病死、饮食代谢、繁衍生息等生物生命过程。

有关刘三姐的传说文献记载很多,广西的宜山县志、贵县县志、广东的阳春县志等都有记载。有关刘三姐传说的文献史料最早的当数广东阳春县春湾铜石岩(又名通真岩)内石刻:“乾化乙亥重阳日,刘仙三姐歌台”[4]84。据《宜山县志》(清代本,卷二,2000年6月点校)记载:“刘三太,相传唐时下涧村,壮女。性爱唱歌,其兄恶之,与登近河悬崖砍柴。三太身在崖外手攀一藤,其兄将藤砍断,三太落水,流至梧州,州民捞起,立庙祀之,号为龙母,甚灵验。今其落水崖高数百尺,上有木扁担斜插崖外,木匣悬于崖旁,人不能到,亦数百年不朽。”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更为丰富,广西、广东、福建、湖南等地都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宜州的民间传说认为,刘三姐是唐代壮族农家女,有歌谣为证:“三姐出生龙江滨,家住下枧流河村;门前河里鱼欢跳,屋后青山鸟长鸣。”[5]4刘三姐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十二岁能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她出身于贫苦农家,家中只有兄妹二人,哥哥是勤劳农夫,但思想保守,常阻拦妹妹去对山歌;妹妹常上山砍柴,攀于长藤上与心爱的情人对歌,后来哥哥用刀砍藤条,妹落下河漂流到下游,得善心人家拯救。之后,她日夜唱歌,最后化为立鱼峰;又传说后来骑上鲤鱼飞天去传歌,变成歌仙:“鱼峰山上姐成仙,留下山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5]199在不同地区传说的故事各不相同,故事的结局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有的传说她带领农民唱反抗、讽刺财主的山歌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被害死于柳州鱼峰山下,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传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为石人;还有的传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怀仁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和阿牛哥乘船飘然而去,等等。虽然传说版本不一,但是从异文故事我们知道刘三姐是一位年轻貌美、能歌善对、乐观开朗、深受人们喜爱的壮家姑娘。在各种传说中只有三姐唱歌、传歌以及跟阿牛哥或白鹤少年等对唱情歌的恋爱故事,而没有关于她成婚、生儿育女的故事,据此推断,她可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坏人所害离开了人世,也可能跟阿牛哥或白鹤少年携手到世外桃源过幸福生活去了,不过,就算刘三姐能长命百岁也只是一百来年的时间,因此,她的生物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暂的。从不同的传说故事我们还知道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是一致的,这些故事都给她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或成仙,或化石,或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刘三姐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最好证明。

刘三姐是何处人、生物生命长短、结局如何等等并非重要,重要的是刘三姐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刘三姐的精神、品质已经在民间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千多年来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刘三姐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使然。

二、刘三姐的社会生命

马克思说:“动物和它的生活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的区别。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6]50刘三姐的生物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她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她的社会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久的记忆。“一个人在社会中作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活着,他是否‘活着’,‘活’得如何,就在这些角色和角色所联系的社会责任权利中体现出来。每担当一个角色,就有一重社会生命,所以就有‘政治生命’、‘职业生命’等等之说”。[2]当年的刘三姐是个贫穷的农村姑娘,但却是大众公认的歌手,以传、唱山歌而闻名于世,她主要是以歌手的身份活在人们的心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她的社会生命与她的唱歌、传歌生涯有着密切关系。

人天生有表达感情的需要,唱山歌就是表达感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情感真挚,形式自由,深受人们喜爱。历代学人盛赞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切自然,感人肺腑。如清代大诗人黄遵宪将民歌比作“天籁”,他写道:“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7]118这种感情必须是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而民歌正是民众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情真意切是民歌最为明显的、宝贵的传统。明代冯梦龙认为山歌最可贵之处在于情真:“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8]105壮族山歌也唱道:“先生教学还有本,山歌无本句句真”。山歌是民众抒发情怀的最直接、最实用的方式。人们唱习山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宣泄,真正是做到了我口唱我心,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想唱就唱,它不要求登堂入室,也不需要讨好、献媚什么人,因此,唱山歌这种娱乐形式在民间世代相传。壮族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壮族是稻作民族,一年四季耕作很辛苦,生产水平不高,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壮族人民很会利用农闲时间享受生活、美化生活。在壮族地区,唱山歌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据近代刘锡蕃的《岭表纪蛮》论述:“壮乡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9]156壮族地区每年有近20个传统节日,节日是令人向往的自由愉快的日子,人们除了追求物质享受还追求精神享受,常常用山歌这种优美的形式来抒发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歌唱他们的生产生活,传承他们的历史文化,尽量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和美好。刘三姐把这种美好的人生形式发挥到极致,刘三姐从小就爱唱山歌,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唱歌、传歌。她以歌解忧、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传承历史文化知识,成了令世人仰慕的一代歌仙。

从刘三姐的传说和刘三姐山歌中我们知道:刘三姐通晓几种民族语言,到过很多地方传歌、对歌,也深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欢迎和爱戴,“到处留有我脚印,莫问我住哪一村;哪里有歌哪有我,五湖四海有亲人。”[5]180人们对其歌才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刘三姐芳名远扬,并有“歌仙”之美誉。壮族是个特别宽容、善于吸取外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民族,他们吸收外民族文化的精华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例如在服饰、语言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受外族文化影响的痕迹。刘三姐外出传歌、对歌,广交四方歌友,传播优秀的壮族文化,同时也向外民族学习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和发展壮族的新文化。在歌手对歌的地方自然形成歌圩,歌圩也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交流生产生活经验的场所。“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或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10]111。歌圩这一传统的娱乐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并得到发扬光大,给社会创造新的文化和价值。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建有刘三姐庙,壮乡每年的歌仙节都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抬着刘三姐的像游行,每逢歌圩之日在对歌之前歌师们也先祭拜歌仙刘三姐,祈求她赐予歌才。壮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由于爱唱山歌,因此,很多壮族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山歌的形式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刘三姐的歌手生涯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千百年来壮族人民每年都以歌圩的形式纪念她,她的社会生命是长久的。

三、刘三姐的精神生命

“献身于真善美的思想和品德的人,是在珍惜和强化自己的精神生命。”[2]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苦苦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古代很多人在练长生不老术,方士也在炼长生不老丹,但是,事实证明人的肉身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像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原始道家已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不追求物质享受,只追求精神的超脱;魏晋时代人们对这一道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转向著书立学,流传后世。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思想、精神才是永恒的。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及内贤外王的人格理想强调的也是人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于是,追求精神价值成了很多人的终极目标。刘三姐也许没有道家和儒家的先哲们对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她只是在壮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壮民族的乐观、善良、宽容、热情等优良品质,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相处过程中有意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唱歌传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但无意中却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流芳百世。像她这样优秀的壮族姑娘还有千千万万,刘三姐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刘三姐的优秀品质也成为壮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刘三姐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壮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2006年,刘三姐歌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三姐山歌是刘三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意义,涵盖了人世间真善美的内容。刘三姐山歌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刘三姐身世歌(自叹歌、苦情歌、处世歌)、生活歌、爱情歌、游历歌、礼仪歌(庆贺歌、祝寿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等部分,刘三姐山歌给人们传授了丰富的日常生活生产知识,反映了壮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处世道理、民情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观念、审美情趣等,体现了壮族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传承和弘扬了壮民族真善美的思想和品德。刘三姐山歌还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等思想,其生态审美价值中的精神价值即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因此,刘三姐的精神生命永远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刘三姐永远活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心里。

“人的生活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的生命也就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部分。而在这两个方面中,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就都取决于精神生命。”[11]刘三姐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山歌,更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形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壮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民族性格,同时也形成了壮民族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如山歌文化、绣球文化、铜鼓文化、婚恋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其中以山歌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解放后,刘三姐山歌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西各县、市都有刘三姐彩调艺术团,经常演出,掀起了一股“刘三姐热”。1961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各地公映,继而发行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旋即风靡全球。在文革十年刘三姐山歌沉寂了一段时间,但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热爱唱歌的壮族人民重新唱响了刘三姐的山歌,用山歌宣传党的新政策、歌颂党的好领导、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理想,歌圩又开始热闹起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1993年定为: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正式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首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唱响。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的为宗旨,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艺术节期间,国内外著名的歌手、艺术家给观众演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节目,同时还有壮族传统体育节目表演、民风民俗展示,还有山歌擂台赛、经贸洽谈会等等活动,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歌节期间,壮乡歌圩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如今民歌节已成中国和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南宁也成了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西各地的网络山歌文化交流群越来越多,网络歌圩的形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也更主动积极参与山歌文化的交流、继承与发展。2004年3月,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梦幻·刘三姐》、歌剧刘三姐、舞剧刘三姐、电影刘三姐、电视剧三姐、交响乐刘三姐、小提琴刘三姐、刘三姐美食、以及各式各样的刘三姐,刘三姐成了旅游业中的宠儿,刘三姐文化品牌也越来越响了,刘三姐成为广西的一张名片。正如张利群教授所说的那样:“‘刘三姐’文化表现出广西文化、壮族文化、山歌文化以及其他更为广泛、更为拓展的文化空间,甚至延伸到政治、历史、宗教、经济、艺术、审美等各个领域,‘刘三姐’已超越了自身的范围,超越了它的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而且有了无限的内涵和外延。”[12]57

如今,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民族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有巨大影响力和永恒生命力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刘三姐三重生命的阐释,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刘三姐文化的本质,她既准确生动地阐释了广西的自然、人文、民情风俗等特点,又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美:人情美、人性美,传达出广西“山好、水好、歌好、人更好”的信息,她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可以说,刘三姐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经典,是外地人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的窗口,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弘扬刘三姐文化,使刘三姐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展示其永恒的生命魅力。

[1]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李玲.人有三重生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李德顺访谈录[N].中国青年报,1999-02-08-(2).

[3]刘莹.论三重生命的教育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

[4]覃桂清.刘三姐纵横[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5]李海峰、邓庆.刘三姐传世山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吴超.中国民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8]浦泉,群明.明清民歌选(甲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9]刘锡蕃.岭表纪蛮[M].上海:商务印书局,1934.

[10]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1]钱逊.人的价值取决于精神生命[N].山西青年报,2012-05-23-(2).

[12]张利群.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01,(4).

猜你喜欢
刘三姐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歌海(2021年2期)2021-06-22 02:25:59
山歌
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三百山山歌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民族音乐(2016年6期)2016-04-04 18:37:18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民族大家庭(2016年3期)2016-03-20 14: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