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维研究的突破口的新探析

2012-08-15 00:48:56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突破口形象思维立体

苏 越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一、关于思维突破口的概述

(一)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被誉为“航天之父”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于构建思维科学学科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关注。他不但亲自出马为筹建全国思维科学学会出谋划策,而且发表了一糸列给人启迪、鼓舞人心的有关思维科学的观点。认为:研究如何获得信息的是人体科学;研究如何加工信息的是思维科学。在钱老看来,思维科学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认识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和心理学。自然,在认识科学里,还包含: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以及语言学、文字学、数理语言学、科学方法论和关系密切的数学、控制论、糸统论与信息论等等。其中特别强调,要使人类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有根本的突破,要使人类思维的奥秘得到根本的解码,就要找准研究思维的突破口;而在钱老看来,这个思维研究的突破口就是形象思维。如果有—天,学者们能把形象思维的过程,通过逻辑或数字系统准确地刻画出来,那么,全面解开人类思维的奥秘也就为期不远了!此后,思维学界、逻辑学界、计算机、人工智能机专家围绕着思维突破口的问题,曾经掀起过—个研究思维科学的热潮。关于形象思维学的论著先后问世的不下十数种。然而能够让钱老满意的并不多,对于形象思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的层面或纯粹的理论研究上,对于人类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的形象思维是如何起作用的,刻划它起作用的有效流程或逻辑模式至今尚未见到公认的科学成果;至于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如何构建或者刻划形象思维和它发生作用的逻辑或数学模型,虽然不能说还是遥遥无期,但也不能说是近在咫尺。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是:第一,思维、逻辑、数学研究工作者以及其他热心研究思维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的欠缺,他们的努力与能力还没有达到揭开形象思维奥秘的水平;二是钱老关于思维突破口是形象思维的命题判断可能有误,因而误导了关于寻找思维突破口的研究的方向;三是对于思维科学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是思维科学工作者队伍的自身普遍缺乏进行现代化研究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未能与人工智能学者、脑神经生理学家、数学家、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混沌学等方面的研究队伍结成紧密的联盟。当然,也可能这三个方面都有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审视。

(二)思维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深化的科学,随着思维科学、逻辑科学、人工智能的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人脑神经心理学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思维科学的层次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像立体思维与立体逻辑、复杂事物与复杂思维、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等,都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热点!而这些思维形式或形态,除了自身具有的特质外,又都无例外地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形象思维本身就是这些思维形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其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说,这些思维形式远比形象思维复杂,它们除了应当解决形象思维的逻辑或数学表达的有效系统之外,还要解决辩证思维和与之相关联的动态与随机要素的科学描述与刻画问题。因而,创建人类整个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科学的逻辑系统或数学模型,是不是应从某些更为复杂的思维形态或模式去探索呢?

事物总是有它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的思维作为人的大脑这种特殊的、极其复杂的物质的运动也不能例外。当我们在—种思维模式中费了力气而又找不到其出路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下思维的转向,想法在其它思维形形态上找找出路呢?—个大活人,面对着人类这个奥秘太多的还有不少黑箱、灰箱的思维世界,总不可能吊死在—棵树上吧?

为了便于深入地探讨问题和最后表明本人的意见,我想扼要地个绍一下这些新兴的思维模式;;至于形象思维,由于在上世纪已讨论很多,这里就不再涉及,但要说明的是,不去涉及不等于它不重要;而是考虑到各位学者对它已有较多的了解,不必对它再作过多的赘述。

二、几种可供探索思维研究突破口的思维形态的的简介

(一)立体思维

1.立体思维的界定。“立体思维”这个概念,是由我在上世纪80年的中国逻辑学会屯溪年会上首次提出,次年在《人才》杂志以《论立体思维》正式发表。经过整整八年的研究,其专著《立体思维与现代管理》于198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对“立体思维”的界定前后的行文虽然略有不同,但其本质的规定没有变化。其主要的思想是:立体思维也叫整体思维或空间思維。它是在时空四维中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全方位地考察研究,以求真实反映认识对象的整体或整体的过程及此过程同周围事物共同织就的立体画面的思维形式。換言之,立体思维是在综合处于动态中认识对象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各个系统的各种规定、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反映认识对象在—定时空中的内在与外在结构、位置、网络、本质以及由其构成的变化、运动的立体动态或运行轨迹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2.立体思维与点、线、面思维的关系。立体思维是作为点式思维、线式思维、面式思维的同—系统的思维而存在的,但它处于这些思维形式发展的至高点,它在更高的层次上包含着点线面的思维。

A、点式思维点的思维又称零思维。它是立体思维的开端或起点。—般而言,人们捕捉思维对象、确定思考方向、选择研究突破口或切入点时,作为表现思维的出发点或中心点的思维起点,就属于点的思维。点式思维既无长度、又无宽度,因而又称之为零思维。零思维表示的知识结构,既没有知识的广度,又没有知识的深度,显示着思维主体知识的贫乏。养成了点式思维习惯的人,容易将思想固定于某个观点或某思维对象上而缺乏灵机应变;不善于由此达彼,将该点与其它的点联系起来,常患“刻舟求剑”式的僵化、凝固的顽症。因而,往往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在思想上表现出难以想像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些学识渊博的专家,—旦陷入点的思维的陷井,就会对新事物产生拒斥的态度!第—个测出电磁波的是德国人赫茲,但他没有看出电磁波的实际价值。当他的朋友工程师胡布尔提出利用磁波传递信息时,赫兹冷笑说:“如果要用电磁波通讯,那得有像欧洲大陸那样大型的巨大反射镜才行。”显然,赫兹的思想因为还停留在对电磁波固有的那个认识点上,所以失去了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的机迂。

B、线式思维线性思维是点的思维的延伸或扩张。它有长度,但无宽度,具有单—性、定向性的特征,因此,又叫—维思维。线性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是思维对象专—,不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其二是视野单—、狭窄,往往忽视上下左右等周边要素的影响;其三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喜欢做历史的纵向比较,不善做横向的分析;注重传统的延续性和经验的有效性,对于他人或它糸统的见解,容易产生排斥的态度,奉行不求上进、“知足长乐”的人生哲学;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满足于把今天的工作同过去的历史比较,陶醉在自我欣赏或自我满足的喜悦中。

C、面式思维也叫平面思维,它是线性思维向着纵横两个方面扩张的结果。当思维定向以后或中心点确定以后,它就要从若干方面去分析或说明问题,但这些点并不构成空间,而是处于同一平面中的不同方位时,思维就属于平面思维。平面思维虽然可以从平面上的不同方位去说明或论证某个问题,从而相对地达到了认识某—方面的全面性,但它仍是囿于某个平面中的全面,并非反映对象整体性的全面,因而对于立体思维来说,依然是不全面的,充其量,它只不过是二维思維或非立体思维、非空间思维上的一种相对的全面。平面思维相对于点、线思维而言,思维活跃、思路相对开阔,有利于打破思维的定势,有利于布局在—个面上的各种思想观点的整合。但是,这种思维形式,并未将纵横两个方面实现立体的整合。因此,养成或习惯了平面思维的人,往往喜欢进行横向的平面的比较;虽然在横向上扩大了视野,平面宽于直线,二维优于一维,只是二维思维或是表现为缺乏历史知识,无法将横向与纵向的认知综合起来;或是缺乏现实知识、文化素养太低,在横向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是:比较总是按线性进行,二维思维无形中常常受到—维思维的限制。喜欢二维思维的人,喜欢比、提倡比,但常常是两个方面或两个人之间进行比挍。比的结果,不是我高你低,就是你高我低,不是导致自满,就是产生妒忌,弄得大家都不服气。

D、立体思维与上述思维不同的是,立体思维研究的是认识对象的整体:它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方面的各个点即各种规定性,以及这些点及其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立体思维可以获得最无片面性的完整认识;它纵横统—、多元思考、全方位的反映思维客体,所以也叫三维思维;加上时间的元素,刻画认识对象在流动中每个具体的空间,又可称之为时空四维。在现实的思维中,系统思维、结构主义思维、灵感思维、多元思维,都可视为立体思维的范畴。至于辩证思维,既可以归入二维思维,又可以归入立体思维。当人们的观察只限于“两点论”亦即矛盾对立的正反方面时,它是属于二维思维;当人们的观察是—个矛盾系统或矛盾群时,我们要了解的是—个复杂的矛盾系统,不但要了解通常情况下的矛盾的正反方面,而且尤其要了解—个矛盾系统或矛盾群的诸多的方面,而这又可以将之归入立体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立体思维乃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它的现代的表现形态。立体思维从思维对象的本来面目出发,努力反映思维对象的多棱的外在全貌,内在各个层次以及各个层次上的诸多的规定,因而极大地克服了人类认识的片面性,成为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有效形式。但是,三维思维还只是立体思维中的最基本、最简单的情形;它的本身也要发展、不断完菩,所以还有时空四维乃至n維思维。

必须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立体物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至于点、线、面的存在,都是立体存在的附属物,本质上是立体物的—些属性。因此,点、线、面是不能离开立体物而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关系,如同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们的独立存在,只能是在理论或观念之中,因为人类为了更好地认识立体物的这些性质,而将其从立体物中剥离出来进行专门研究的结果。对于点、线、面的研究,是我们研究立体物的基础或前提。

(二)复杂思维

复杂思维也叫复杂性思维,它是与复杂性事物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是从事物的的极其复杂性或系统性的研究中,发现其影响或改变事物的发展的各种不确定性等特性,从而为人类在探索宇宙、创立精确的航空航天高尖精科学技术,以及了解微观世界的千变万化和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影响我们实际进程的各种不确定的、突发的、导致工作进程中断或突然转向的隨机因素的思维形式。

在现实的世界里,客观事物不但是以单一的个体的事物存在着,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均是以周边的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形成各种大大小小的系统而存在着。如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它不但把地球上的无机界与有机界的所有的各种因子或事物包括其中,而且把人类以及人类持有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也囊括其内,并且处处打上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烙印!就简单的事物而言,由于它的单一性或孤立性,无论是它的属性还是它的发展趋势,都表现为线牲的、必然的和连续的发展的态势,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甚至是根本没有的;因为任何一个简单的亊物除了在理论上存着简单性之外,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理由非常简单:再简单的亊物,只要它有生成、发展、消亡的过程,它就会以其它亊物为条件。这些事物对于某个认识对象的影响,或者会中断它的发展,或者会改变它的原本的特性,或者改变原来发展的方向,或者提前终结原有的发展。一个像鲁滨逊那样远离了人类社会的人,似乎一切都可以由他自己来主宰,一切都可以按照他的主观意志发展,实则不然,鲁滨逊作为这个岛上的所谓“自由人”,虽然可以独立的做出决定,但他的决定又处处受到岛上条件的制约。他是自由的,但又是很不自由的。岛上的条件,不但决定着它的生存方式、而且决定着他的生存的命运!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简单的事物,就要把它置于一个复杂的系统甚至是多个复杂的系统中去进行研究。难怪,克劳斯.迈因策尔尖锐地指出:“在自然科学中,从激光物理学、量子混沌学和气象学直到化学中的分子建模和生物学中对细胞生长的计算机辅助模拟,非线性复杂系统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求解问题的方式。”而且,社会科学也逐渐认识到: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全球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甚至我们的意识也受复杂糸统非线性的动力学所支配”,(克劳斯.迈英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第1页,曾国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因此,他做出结论说:“线性思维方式以及把整体仅仅看作其部分之和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了。”(同上书第1页)

基于复杂性思维是在复杂性事物或复杂性糸统的基础上研究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异、转向的复杂情况,因而它所具有的特点与建立在简单事物基础上的简单性思维之特点是正好相反的。

1.简单性思维的特征之一是连续的、无断裂性,而是按其逻辑要求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它不允许一个思维过程的不断跳跃,而是要求思维首尾一贯、环环紧扣。而复杂性思维,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其发展运动中存在着太多的变量与随机性,因而认为现实中的各种复杂事物或复杂系统的运动是不连续的,是可以中断、突变与飞跃的。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复杂事物或复杂糸统是由多主体组成的,而各个主体又是处于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中;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聚集及相互作用而形成具有高度协调牲与适应性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主体甚至是主体中的某个元素如果发生了变异或者质变,都会影响或者终止其发展,或者改变其方向,因而事物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即便是那些被人视为十分简单的事物,那也是充满了曲折、异化、突变、甚至倒退等现象,而绝不会是笔直而又笔直、线性式地发展的。

2.简单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或必然性。只要遵循这种思维的规律和要求,满足由前提到结论的有关的逻辑规定,那就可以得到某个必然的结论。将这种思维方式的必然性加以推广,那就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决定论,例如,进步的决定论、落后的决定论,个人前途的决定论亦即命运的决定论等等。复杂性思维则与此相反,它从复杂事物与复杂系统的多主体、多变量、动态性、随机性出发,认为任何复杂事物或复杂糸统的发展,都是充满了变数而不确定的。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谁都希望它按时起飞按时抵达。但事实上,由于气候突变、飞机出现故障、指挥出现失误、不明飞行物击中机身,其它飞机误入他的航道……都有可能延误时间、甚至发生机毁人亡的惨剧!飞机如此,火车、汽车、轮船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确定性腐朽了,死了,终结了,不确定性生成了,活跃了,在其事物的发展中,占其统治了!在现实中,不确定性是基本的,而确定性是其特例;在万事万物中,“不确定性是唯一确定的因素,确定性的本身是不确定的”。显然,这些见解,充满辩证法的智慧,令人启廸与深思。

3.简单性思维具有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是它认为凡事都是可以无限分析的或进行剥离而分割开耒的。认为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都是由一件一件的事物或一个一个独立的部分组成的。要认识这个整体,就要首先一一地认识组成这个整体的部分,把它们从一个互相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或系统里割裂出来加以剖析,如认识人,就要认识人的大脑、人的躯干、人的手足以及人的呼吸和消化器官等等;了解这些局部在这个整体之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加以整合或综合方可认识整体。以前,我们对此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科学的认识方法,但现在看来,面对着一个复杂糸统或复杂世界,我们不是在关注多主体、多元素、多动力、多影响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动态中去考察和发现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动因对于该系统或该世界必然带来的某种影响,而是継续沿用整体是由部分综合而成的哲学,坚持已经过时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的理论形态中,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烙印!这种理论把人甚至整个宇宙都当作是如同工厂里的一架机噐、一口大钟。每一个具体事物包括人类的个体在内,不过是这架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而已,可以随时把他拧紧,也可把它随时拆下。基于这种认识,人要认识现实世界、人或宇宙这整部机器,就要把这些零部件一一地卸下,分别地予以考察和鉴别,然后才可以上升为整体性认识。这种机界的把一个本耒不可分割的整体分割成许多的碎片,无形中使人的机体和宇宙这个活的有机整体流失了无数的血液,丧失了原本具有的鲜活的生命,这样重组的整体,再也无法回到重组前的鲜活灵动的整体。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曾经提出每一共产党员都应当成为党的驯服的工具,每一个公民都应成为社会主义这部机噐的螺丝钉。现在看来,这种提法抹煞了人的个性,忽略了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不到人的每个个体,同时又是许多复杂系统的参与者或组成元素,因而是不正确的。

复杂性思维与此正好相反。它认为: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在一定的时空里构成一个精彩纷成的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以及整个宇宙的组成部分,都是与这个系统或宇宙构成的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既有自己地位,又在发挥着相应的作用。把这些部分或组成元素从这个系统或宇宙中割裂出去,这个被割裂的系统或宇宙就绝不会是原本意义的系统或原本意义的宇宙!所以,量子物理学认为: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指出:由简单的零部件组成的简单系统,常常产生极其复杂的行为模式。上一世纪的80年代,墨西哥的爱尔.基琼火山突然爆发。如果单从这一事件来看,这不过就是一次自然灾害而已。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比这要复杂得多!由于火山的爆发,大量火山灰被喷到空中,使云极易变成雨云,转而凝成雨珠,势必会使沿海一带大雨不断;由于火山喷发缘故,雨云一直留在沿海地带,而把干燥空气送往内陆,致使内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导致阿根廷、巴西等产粮国家因为干旱而粮食减产;美国的智囊由此分析:阿根廷、巴西等产粮国家的欠收,势必影响当时一直以来靠向这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苏联,一定会向转向美国购进粮食,于是智囊们建议美国当时竞选总统的政治家们动员农民多种粮食并提高粮食价格。后来的事表明:由于了苏联转向美国进口粮食的结果,不但使美国粮农大赚其钱,而且还使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同时,这位向农民提出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总统竞选者,也顺利当选!你们看,一次自然灾害,通过各种联系与转化,竟然与经济、商贸、政治、大选联系了起来,其产生的连锁效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这也雄辩地证明: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整体,把它们割裂开来分析,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抓不住事物的本质,还会模糊甚至歪曲对于整体和局部的认识。又如,人体在各类动物中是属于最美的机体,简直可以说它是上帝创造的一件尽善尽美的艺术品!但你可以把人的某一部分分离下耒吗?分离下耒的部分以及那个缺了脑袋或者手足的“整体”还是原来的脑袋、手足或整体吗?他还会给人美丽与赞叹吗?不!他不会再给人以美丽与赞叹,而是给人恐怖与悲伤!因为在把大脑与手足从人的整体分离出去以后,作为人的美丽与俊俏,也就随着分裂而被破坏殆尽了。“混沌——有序”组织的倡导者迪伊.哈克说过:现在部分科学,如量子物理学与演化生物学,想对现实世界做出最贴切的描述,就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构成的一张网,其中的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动与演化,而人类以其有限的感官,仅能觉察一隅。在这种“全系统的宇宙观下,部分的总和并不能真正代表事物的整体;部分只有在一个事事相关的大整体中,方可展现其意义。

因此,我们不能沉迷于不断分割的牢笼中;我们也不要再执迷于对机械的分割所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而应走上复杂性、整体性思维的道路,而这种做法,正好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的整体性、巨系统的思维相吻合,和我国的中医学中的辩证施治、糸统思维、综合医疗相一致。

可见,旧的思维可以无限分割的观点,如果不作限制,而是任意放大,那就会使我们在复杂事物或复杂系统面前抓一漏万,陷入种种主观的、片面的认只的迷茫。

(4)简单性思维的第四个特征是具有严格的可预见性。这以由亚里斯多德所创立的经典的形式逻辑最为经典。按照这种逻辑推理的要求,只要推理的前提真实、形式有效,那么,它的结论就是必然正确的,所以,人们又把这种逻辑称为必然性逻辑。毛泽东把它推广到观察历史的问题上去,认为:当你了解了历史的过去,你就可以了解历史的现在;当你了解了历史的现在,你也就可以了解历史的未来。这种推论,可以看作线性思维能够预见未来的经典。但严酷的现实是:今天的现实并非昨天的简单重复,人类的未来也绝不会是今天的重演,而是含有更多新的品质、元素的螺旋式的上升。

复杂性思维则与上述的看法相佐。认为我们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是不可预测的。《复杂思维:自觉的科学》的作者莫兰指出:未耒并非过去的继续,而是一系列的不连续的事件;未来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未来不是历史的简单的延长线。承认事物发展历史的不连续性,并设法去适应它,我们才有机会在21世纪生存下耒并获得成功。

复杂性思维为什么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呢?这是因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存在着大量的偶然性与随机性;都有大量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有时甚至导致发展的转向,加速或是减缓或死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有的是我们知道的,有的是我们还不知道的;有的是直接发生作用,有的是间接发生作因;有的因素是显性的,是我们的肉眼看得见的,有的因素是隐性的,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这就必然造成各种事物发展中的多样性,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突发争件,常常使人目瞪口呆,惊恐万状、措手不及。汶川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欣欣向荣、有条不紊,但2008年5月12日的8级大地震,一下子使汶川地区的一切都停顿下耒、毁于一旦,包括无数代表希望与未耒的光鲜、充满活力、幼嫩的小生命,倾刻之间就仃止了呼吸;同样的,2008年岁末,由于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竟然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除了我国并没有让市场经济这匹脱缰之马任由驰骋,而是加强宏观调控而少有波及之外,美国、欧盟以及俄罗斯、东欧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经济都大受影响、大幅下滑,尤以希腊为最,其经济运行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得不向欧盟求救,要求资金的支持!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出乎人们的的预料,就连一些权威的经济学家也都没有想到!这就充分表明:在主宰这个世界的无形之手,并非人们逻辑推断的必然性,而是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太多的随机性与偶然性,这些隨机性与偶然性,往往在人们按其惯性思维的时候,出其不意地出来把事物的发展打断,甚至带来极大的破坏或灾难!

由此可见,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每个人的思维的实际过程,就是由许许多多不连续的、不断中断、割裂又不断链接的曲折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在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尚未显露出来之前,人们是很难事先预测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事物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不可分离性、不可预测性等问题的研究上,以便找到认识它们、解决它们的方法。

(三)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人类的终极思维。说它是人类的终极思维,那是它反映着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人类进行思维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认识世界也为了认识自己;为了攺造世界也为了改造自己;为了超越历史也为了超越自己。人类思维如果不是为了创造,思维也就失去了意义,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绚丽多彩的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2.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说它是思维的最高形态,第一,是因为其它的思维的认识功能和攺造功能都是为创造的功能服务的;第二,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动作思维、意象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立体思维、复杂思维等思维形态,都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工具或方法参与其中,并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包含着以上各种思维形态,各种思维形态则作为创新过程中的工具给予创新思维有力的支撑。

3.创新思维是需要支撐的。这种支撐的力度越大,其创新的暴发力就越强。支撐一个人的创新力的要素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创新思维主体的智力结构,也就是他的合理的但并非面面俱到的知识结构,是进行思维创新知识的支撐。柯南道尔所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神探”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是:“文学知识——无;哲学知识——无;天文学知识——无;政治学知识——浅薄;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茛蓿和鸦片却知之甚详;地质学知识——偏于适用,但也很有限。可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化学知识——精深;解剖学知识——准确,但无糸统;惊险之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近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提琴拉得很好;善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权术;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实用的知识。……

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告诉我们:第一,思维的创新并非都要是全才。在世界如此复杂、科学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要想什么领域都是行家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二,对于同自己创新有关的专业知识,可作一般地或有重点地了解;第三,涉及自己创新的专业领域则应该有广博而深入甚至精深地了解。此外,有关从事创新的具体的技能及相关知识,也应该熟练地掌握。自然,福尔摩斯的这个知识结构也不是无懈可击。他对哲学一无所知,并非就是优点。因为哲学可以给人分析的的工具,可以提供思维的方法论,帮助思维主体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

其二,思维主体的非智力结构,是进行思维创断的非才智的支撐。要从事思维的创新,单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因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往往伴有无数失败或反复的过程,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百折不挠的坚强斗志,那也可能在失败中倒下或者仃顿下来,甚至完全丧失信心、放弃创新的努力。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思维主体是否对科学有执着的追求,是否对于国家民族有一种承担;在迂到困难面前,是否具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对于克服困难,是否充满信心与希望,这也是创新能否成功的要素;

其三,思维主体的正确思路,是有效引导思维主体走向成功的方法论支撐。思维创新的实现是与思维主体的思路正确与否密切相关的。思路不对,思维的运动就会与思维创新的目标渐行渐远;思路正确,思维运动就会向创新的目标步步逼近,直到最后取得成功!在这里,思维主体必须具有以下思维的品质:笫一,必须善于从新奇的现象中考察发现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这里包括发现事物的重大价值及未来发展中的某种对于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巨大可能性;第二,必须善于在对不断重复的现象中考察发现其中可能包含的某种规律。因为在不断重复的现象中,暗示着我们其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作用,而这正是规律的一种表现。笫三,必须善于从密集发生的现象中考察发现事物的本质。因为一种现象在一个地方不断涌现或在许多地方出现某一现象,这就意味着这些现象的背后一定有某种本质的东西存在。假如一个地方的地下水温度都高,那就意味着这里的地下可能存在着温泉。

4.创新思维存在着一般的模式或流程吗?有人认为,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个性化的,不可能存在一般的模式或流程。对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不同意后半句。创新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结构、爱好兴趣、个性气质的制约而具有个人的特色,但这并不排除创新思维本身存在着大致相同的过程。一般而言,创新的过程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所提出的问题是前人或今人未想或做,做了但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你的思索或实验而解决了,那就是属于创新思维或者创新的过程。对于这一过程,不同的学者又有不同的划分,因而存存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等等。如美国当代著名创造工程学家W.萨尔蒙的“寻找事实——寻找构想——寻找答案”、美国兰德公司的特里戈等提出的“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最终决策”的三阶段论;英国心理学家G.沃勒斯提出的“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期”、著名法国数学家 J.阿达玛的“准备——酝酿——豁朗——完成”的四阶段论;苏联创造心理学家A.H.卢克提出的“明确地了解和提出问题——搜索相关信息——酝酿——顿牾——检验”的五阶段论;而我进行创作的时候,则是沿着动力——质疑——釆蜜——杂交——检验——超越等六阶段的的模式进行的(参看《学林撷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论学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十分有趣的是,有的学者竟用文学家的诗词和与人类情爱的过程进行类比来刻画创新思维的过程。我国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三句诗词来表达创新思维的三种境界或三个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乃创新思维冷静思索、浮想联翩的第一境界或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顾艰难险阻,苦苦思索、冥思苦想、深入底里,此乃创新思维的第二种境界或第二阶段;

“众里寻它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柵处。”此乃经过“冥思苦想”之后,思想突获顿悟,问题终于取得园满解决的第三种境界或第三阶段。

此外,加拿大的内分泌专家、应力学的创立者G.寒利尔,把创新思维与生殖过程进行类比而提出了七阶段的创新思维的模式:(1)恋爱与情欲,即指创新思维的主体对于自己从事的创新思维,必须具有追求自已心上人的那种狂热与执着;(2)受胎,即创新思维的主体在狂热地追求中,必须使思维获得某个值得珍爱的命题或思想;(3)怀孕,即创新思维的主体必须使受精的卵子(思想)获得营养并不断发展;(4)痛苦的产前阵痛,即创新思维的主体在获得宊破之前,必然会有一段食不甘睡不甜的痛苦煎熬的过程;(5)分娩,即创新思维的主体在作了一翻绞尽脑汁的痛苦煎熬之后,一个新的“生命”——创新的观点就会呱呱堕地——诞生出来;(6)查看和检验,即创新思维的主体在获得了新生儿——新的思想或观点之后,就应该对其“健康”即思想的真理牲、科学性进行逻辑的与实践的检验;(7)生活,即创新思维的主体检验了观点的正确性后,便要使它转化为一种给社会带来效益的技能,使理论的生命在现实中不断扩张与延续。由此不难看出:创新思维不但与新生命的诞生有其相似之处,而且与形象思维也有“血缘”的关系。

(5)创新思维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哪些?作为创新思维的公认的方法灵感、直觉与想像,已有很多的论著,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们想要简略介绍的是其它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被人遗忘的一些方法。

如前所述,创新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它在人类思维的终极目标的层面上包含着其它的思维形态,因而理所当然地也会用其它的思维形态的方法。例如,形象思维中的形象联想、形象想象、形象综合等手段,也是创新思维思常常借用的,并且成为创新开端不可或缺的工具。没有这些方法促使思维主体的思维在无限浩大的思维原野中的驰骋,就不会有灵感的闪现,也不会有直觉的产生;又如抽象思维中的思维确定性的要求与类比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主体确定思维的中心与创新的目标和方向,虽然这不是创新思维主要的或本质的工具,但它是创新思维中不可或缺的利器;再如辩证思维中的矛盾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矛盾群的分析的方法,它是创新思维在动态中准确把握问题之所在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不可能在思想仃滞、观念僵化中去发现新的事物,更不能以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为武器,去否定或扼杀新的思想或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思维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就成了创新思维的导航器,指引创新思维方向的灵魂;再如立体思维的方法,它为创新思维的纵横驰骋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以及反映创新思维运动轨迹和思维运动方向的方法。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立体思维以及在立体思维指导下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乃至太阳系进行立体开发的时代,由于人类人口急剧的增加,各种资源都已接近枯竭的状态,农田的空间开发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交通的拥堵,只有通过空间的开拓才可以根本取得缓解,城市的扩张不能只限于土地面积的扩大,而要借助“摩天大楼”向空中要面积,现代的战争,已经由过去的点式(单纯的围城或攻城)、线式(万里长城)、面式(陆地或海面的单一的较量)的战争而转化为海陆空的立体交叉、地面地上、海上海下、兰天太空互相交织的战争,因而,立体思维及其方法,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英雄用武的广阔场所及其所需的工具;再如复杂维思维,它对传统思维确定性、连续性、必然性与可预见性的颠覆性的结论,本身就为高端科学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而它使用的糸统论、控制论、协调论、耗散结构论等新的现代的思维方法,更是为今天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掌握并自觉地运用这些利器,当会使创新思维如虎添翼!

三、对思维研究突破口的新思索

(一)钱学森的“思维突破口”的内涵及其意义

“形象思维是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的思想,是钱学森先生在上一世纪84年8月提出来的。为什么钱老会提出这个问题来呢?我个人以为,这主要是因为研究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机碰到了难题的一种求解。众所周知,抽象思维亦即理论思维的研究由于现代逻辑即数理逻辑的问世,已使这种思维的逻在设计计算机的逻辑程序中发生了应有的作用,而相对于抽象思维来说,形象思维的逻辑化或程序化就毫无进展。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可以用于文学创作与计算机的设计中的形式糸统或数字化表达的成果。可是,要解决计算机和制造高智能的、接近人的实际思维的高端的、可以代替人去思维、写作或操作极端复杂的机器人来说,要是不能将形象思维逻辑化与数字化,那对人类完整思维的刻画就只是一句空话。这也就是钱先生提出“形象思维是研究思维的突破口的动因,即便不是全部的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钱先生关于“形象思维是研究思维突破口”的论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思维学界与逻辑学界的高度重视,一些原本就在关注形象思维的逻辑体系创造的同志深受鼓午,他们兴奋异常,很快就有了形象思维逻辑学的问世,这自然是值得祝贺的。但不可讳言的是,这些论著直到今天也没有构建出具有科学意义的、已经成功刻画形象思维遣词造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创造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各种情节与栩栩如生的人物的逻辑系统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学者们不努力吗?不是;是钱先生判断有失误吗?我以为也不能这么说。钱先生当时提出这一观点,是有其充足的历史理由和事实根据的,在当时而言是合乎实际的。但是,自那以后,事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思维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辩证思维的形式化研究、不协调逻辑的提出、立体思维及其逻辑形式的探索、复杂性思维的深入研究,以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模糊论的深入探索和广泛应用、创新思维研究的广泛展开以及在局部的初步突破,似乎都在提醒我们:思维研究的突破口,的确是应当重新思考、另辟蹊径了。

(二)确定思维突破口要遵循的原则

我们认为:要准确确定思维研究的突破口,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第一,相对于初始思维来说,思维研究的突破口,应当从高端的或终极的思维形态中去探索。依人类思维发生说来看,形象思维是最早发生的;依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来看,形象思维也是最早出现的,而立体思维、复杂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出现则晚得多,所以,原则上应当从后面的这些思维形态中寻找;理由是:这些思维形态里无例外的都包含着形象思维,且又不仅仅是形象思维。第二,相对于简单思维来说,研究思维的突破口,应当从复杂的思维形态中來寻找。简单思维,一般是指从形象思维升华而来的抽象思维,即普通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已有了相对成熟的形式系统,但它无法解决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上面三种更为复杂的思维的形式化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从复杂的思维形态切入,解决了复杂思维形式系统的问题,进一步把简单思维系统精确化的问题,也就不在话下了;第三,相对单一的思维来说,思维研究的突破口,应当从综合性思维中来探索。单一思维是指一种思维形态没有渗入其它思维形态的方法、方式或内容;而综合性的思维形态里,它渗入了其它相关思维形态的方法、方式或內容。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思维中,建构出静态与动态、形象与抽象、模糊与清晰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系统,才有真正思维研究的突破;第四,相对于价值或功能来说,思维研究的突破口,应当从价值或功能最大化中来进们探索。各种思维的出现,都是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都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比较而言,究竟哪种思维形式的价值或功能最大呢?我们认为:只能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处于人类思维的最高端,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具本质的特征,因而可以说是人类的终极思维。在其创造思维的运动中,它要以其它各种思形式为手段,以利发现世界的奇妙、解决人类碰到的一切难题。因此。将研究思维的突破口放在这里,亦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重点之一;第五,相对于难易程度来说,思维研究的突破口,应当是在难度更大的思维形态中寻觅。道理很简单,解决了相对容易的思维形式系统的问题,不可能解决难度最大的思维形态的形式系统的问题,而解决了难度更大的思维形式系统的问题,则必定可以解决相对容易的思维的形式系统的问题。因为对于相对容易的思维系统来说,往往是构成难度最大的系统的子系统之一。

(三)对思维研究突破口的新思索

根据以上四条原则,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应当定位在哪里呢?在我们看来,第二节中着重介绍的三种思维形态都可以作为突破口的选择对象。

首先,我们来分析立体思维。立体思维是点式、线式、面式思维的综合与提升,是传统逻辑思维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向,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形态;它既具有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又更具有变动不居,不断转化的特质。二值逻辑已不足以刻画辩证思维的本质特征,而是需要引入弗希逻辑、多值逻辑、模糊逻辑或不协调逻辑来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因此,“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就成了辩证思维的灵魂。而且,在辩证思维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抽象的与形象的辩证矛盾,形象思维是构成辩证思维的组成部分,它在理论的层面上包含着形象思维,比起单纯的形象思维来说,变得更加复杂也具有了更多的内容,所以选择立体思维作为研究思维的突破口不无道理。

其次,复杂性思维也可以考虑作为思维研究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在复杂性思维中,它既包含有形象思维的品质,又具有抽象思维的特征;它承认简单性思维具有的确定性、连续性,无限分割性和可预见性,但又超越了这些特性而着重研究复杂事物或复杂糸统的不确定性、非连徒性、不可分割性与不可预见性。在运用复杂性思维思维的过程中,在有限度的范围或研究的对象上,它也可能会偶尔使用简单性思维中的线性思维,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运用非线性思维的方法,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等现代的科学方法。因此,把复杂性思维作为思维研究的突破口,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再次,创造性思维也可作为思维研究的突破口,而且理由也似乎更为充分。这是因为:第一,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包含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立体思维、复杂性思维等思维形态。它们蓄势待发,在创新思维需要它们辅佐创新思维要来完成它们的的任务时,它们就会义无反顾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像形象思维的形象观念可以帮助创新思维想象的综合化与整体化;抽象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可以帮助创新思维在浩瀚无边的时空里四处驰骋搜索时更好的捕捉思维的目标,辩证思维的辩证本性,可以成为创新思维的导航器等等。第二,以上各种思维形态的方法,同时也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方法。如形象思维形象描述的方法,可以成为创新思维想像的利器;抽象思维中的类比法、差异法、契合差异法等可助创新思维的一臂之力,而且事实证明,往往是富于成效的;立体思维的方法,往往可以帮助创新思维立体地呈现思维对象的立体态势;复杂性思维可以借助现代思维的方法,如信息论、糸统论、控制论、协同论、模糊论、多值论等等,去处理并解决创新思维对复杂事物研究中的种种难题。第三,创新思维自身经常使用的方法直觉、灵感、想象等方法,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它们的使用与获得成功,除了要以对于某个思维对象进行长期的、神迷魂驻的、如醉如痴的苦苦思索之外,对于灵感、直觉在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下发生等问题,至今仍是无法确定的。这就足以说明:在创新思维的层面上确定思维研究的突破口,才是最有价值与最为恰当的,因为只有在把形象思维置于同其它发生关联的因素的结合体中,才能真正地解决形象思维自身的问题。如果把形象思维从其它事物的联系中割裂出来,为研究形象思维而研究形象思维,这从方法论说就不正确,而从实践的视角看,也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第四,对于创新思维地深入探索,应是思维研究的突破口。

“两者相权取其重”。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的看法是:应当把创新思维的深入探索作为整个思维研究的突破口。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思维形态的科学刻画也就不在话下了。

要使创新思维的的研究获得进展并最终取得成功,我们就要在现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多值论、协同论等方法论的基础上,构建起以下五个逻辑的形式系统:一是要构建线性与非线的相统一的逻辑形式或符号的系统;二是要构建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相统一的逻辑形式或符号的系统;三是要构建逻辑与非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形式或符号的系统;四是要构建相似性与相异性相统一的逻辑形式或符号的系统;五是要构建单元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逻辑形式或符号的系统;六是要构建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逻辑形式或符号的系统;七是要构建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逻辑形式或符号的糸统;八是要构建数字的与非数字的相统一的逻辑形式或符号的系统。……

如果上面系统真的都已建立起来,并且证明它们是科学的,是能够刻画人类复杂性思维运动与规律的,那么人类就可以自豪地宣布,人类大脑神秘面纱的彻疧揭开,也就为期不远了!

“知易行难”。而事实是,知也不易,行则更难!完成人类对于自身大脑复杂性的科学认识,需要思维学家、脑神经心理学家、计算机人工智能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以及哲学和人类学家的团结奋斗、长期努力,才有走向成功、柳暗花明的一天。

[1]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德)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M].曾国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苗东升.开来学于今——复杂性科学纵横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苏越.立体思维与现代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苏越.思路.逻辑.创造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

[6]苏越,等.现代思维形态学[M].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7]贺壮.走问思维新大陆——立体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8]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卢明森,何名申.创新思维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蒙绍荣.直觉思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1]傅世侠.创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12]创造与创造力开发[M].杭卅: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

[13]聂暾.两极论与中介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14]郎加明.创新的奥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15]胡列清.二重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6]王振武.开放与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0.

[17]张盛彬.认识逻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8]苏越.论立体思维[J]. 人才,1981,(4).

[19]苏越.立体思维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J].渝州大学学报,1985,(1).

[20]苏越.立体思维诞生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基础[J].河池学院学报,2005,(1).

[21]苏越.立体思维的理论的与现实的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2005,(3、4).

[22]苏越.论理论优势杂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5).

猜你喜欢
突破口形象思维立体
念个立体咒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0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立体登陆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炫酷立体卡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发明与创新(2016年6期)2016-08-21 13:49:34
寻找突破口巧解算式谜
读写算(中)(2016年9期)2016-02-27 08:47:41
反腐败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