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通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2012-08-15 00:49:58逯宪伟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北安市保土坡耕地

逯宪伟

(北安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黑龙江北安164000)

北安市通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层不断的变薄,土壤结构恶化,而且原有的侵蚀沟的长度每年都在不断的延伸,宽度日益扩展,部分耕地由于侵蚀沟切割、破碎无法耕种而被迫撂荒,因此,对其研究、治理迫在眉睫,也为相类似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治理提供借鉴。

1 通河小流域的基本情况

通河小流域属于呼兰河流域,位于北安市西南部,石泉镇的最南端,流域总面积13.72 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0.69 km2,占总面积的77.94%,属于中度侵蚀区。

该流域处于松嫩平原东北边缘与小兴安岭相接地带,属于第二沉降带松嫩扭陷的东部边缘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为典型丘陵漫岗地,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海拔高程238.9~180 m,相对高差为58.9 m。流域内共有大小侵蚀沟41条,沟道总长度15.3 km,沟壑密度为1.12 km/km2,主沟道平均比降为2.5%。

土地的坡度组成为:总土地面积1 371.92 hm2,其中 <0.25°的面积147.03 hm2,0.25°~ 1.5°的面积393.47 hm2,1.5°~3°的面积514.43 hm2,3°~4°的面积204.61 hm2,4°~5°的面积92.45 hm2,>5°的面积19.93 hm2,各坡度比例为10.72% 、28.68% 、37.50% 、14.91% 、6.74% 和 1.45% 。

耕地坡度组成为:耕地总面积1 137.77 hm2,其中<0.25°的面积93.16 hm2,0.25°~1.5°的面积 323.45 hm2,1.5°~3°的面积444.45 hm2,3°~4°的面积172.73 hm2,4°~5°的面积85.58 hm2,>5°的面积19.40 hm2,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19%、28.43%、39.06%、15.18%、7.43%和1.71%。

小流域现有人口1968人,全为农业人口,人均土地0.69 hm2。流域内以种植业生产为主,但管理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较低,基本停留在自然农业水平,有待于向生态农业和质量效益型农业跨越。

2 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2.1 水土流失现状

该流域的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 069.3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77.94%,大部分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其特点是耕地坡度大、坡面较长,面蚀严重,同时,沟道错综复杂,面积大且沟多而长,沟蚀严重。流域内共有侵蚀沟41条,占地面积35.90 hm2,沟道总长度15.30 km,沟壑密度1.12 km/km2。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35.32 hm2,其中改垄35.32 hm2,治理程度仅为3.3%。

2.2 水土流失危害

1)造成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流域内侵蚀沟侵占土地35.90 hm2,其中大部分为耕地,并且每年都有新的侵蚀沟产生,原有侵蚀沟每年的长度都在不断延伸,宽度日益扩展。

2)降低土地生产力、影响商品粮食基地安全。目前流域内黑土层平均厚度在30cm左右,有的地块已出现破皮黄。水土流失使黑土层不断变薄,土壤结构恶化,肥力下降。

3)上冲下淤,破坏交通设施。该流域地势起伏,上游坡面降水径流不能有效蓄滞入渗,一遇大、暴雨,坡水下泻,泥沙俱下,严重破坏桥涵、道路等交通设施,对下游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4)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水土流失加剧,使生态系统自我平衡机制受损,生态功能失调,春旱、秋涝、早霜、冻害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3 治理措施

3.1 坡耕地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水平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集约高效农业的主要途径。适用范围为5°以上坡耕地,土层厚度在30 cm以上,土壤侵蚀为强度侵蚀并且坡形较平整的耕地。在坡耕地上通过人工修整田面,建成水平式台阶田块,达到切断径流、蓄水保土保肥的功用。规划水平梯田控制面积15.21 hm2。

地埂植物带适用于3°~5°的坡耕地,地埂沿横坡垄向等距布置,地埂上栽植固埂植物,其作用是截短坡长,拦截水势,截断径流,有效防止浸垄面蚀和断垄出沟的发生,初步控制水土流失。规划地埂植物带控制面积248.86 hm2。

2)农业措施。横坡垄作(改垄),适用于0.25°~3°的坡耕地,基本沿等高线横坡垄作,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垄底比降2‰~3‰,保水保土保肥,垄距一般为55~65 cm,规划改垄面积732.20 hm2。

3)林业措施。为固埂防风,规划在梯田埂、地埂埂坎营造固埂防护林12.64 hm2。

3.2 荒地治理措施

对荒地的治理采用截水沟+种植灌木带的方式,通过截短坡长,拦蓄地表径流,控制荒地坡面积的水土流失。规划截流沟1.46 km,控制面积3.99 hm2;造林36.96 hm2。

3.3 侵蚀沟治理措施

治沟综合措施是沟头埂、跌水、谷坊和侵蚀沟防护林相结合,以林草措施蓄水固土,以工程措施拦截径流,淤滞泥沙,群体防护、分段拦蓄。在沟头落差较大的垂直陡壁处,修筑排水式沟头防护,防止沟头受径流冲刷,规划修柳编跌水17处,在沟底比降<3‰的沟道里修柳谷坊91处,侵蚀沟坡度较陡、易受冲刷侵蚀的部位,修石谷坊5座。规划治理侵蚀沟41条。

上述措施共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046 hm2,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97.82%。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到各项治理措施全部生效时,每年可增产粮食14.10万kg,枝条1.59万kg,增加木材16.63 m3。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2.01万元,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63元。

4.2 基础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效益分蓄水效益和保土效益两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就地入渗、就近拦蓄地表径流量和减轻面蚀、沟蚀等造成的土壤侵蚀等;②造林和田间工程蓄水,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114.44万m3,蓄水率68.12%,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及补充地下水源起到积极的作用;③年减少泥沙下泄量1.50万t,保土率 73.79%,土壤侵蚀模数由1 943 t/km2·a降至430 t/km2·a,使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现实。

4.3 生态效益

合理的治理措施使流域内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63%,达到9.97%。林草地增加,还产生一定的水圈效益及明显的气圈效益,相配套的基本农田建设还将产生一定的土圈经济效益。

4.4 社会效益

水土流失的全面治理,减轻了沟道、河流洪水、泥沙带来的灾害,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预防监督的加强,将有效遏止人为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加强对已有治理成果的巩固提高。这些都可提高区域环境容量,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449-2009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645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

猜你喜欢
北安市保土坡耕地
“排水保土”措施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人民长江(2023年12期)2024-01-05 07:26:02
从“保土”到革命:共产党、农民与乡村动员
——以中共与豫东南枪会关系为中心(1925—1930)
苏区研究(2021年3期)2021-11-26 06:20:52
北安市红色旅游现状探析
基于Morlet小波的北安市农业气候资源周期变化及趋势分析
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水保土效益研究
乡村科技(2018年24期)2018-10-26 06:10:50
北安市近6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保土剂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保土效果的实验研究
地下水(2017年1期)2017-03-08 05:11:02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中国水利(2015年24期)2015-04-25 08:14:51
北安市积极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党的生活(2015年4期)2015-04-18 23: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