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冬梅
(哈绥高速公路管理处哈尔滨管理所)
公路涵洞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石冬梅
(哈绥高速公路管理处哈尔滨管理所)
涵洞作为设于路基下的排水通道,在整个工程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实际工程概况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公路涵洞的施工工艺,对施工中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总结,并阐述了涵洞施工中应采取的质量保证措施,为同类涵洞工程施工提供相应的参考。
涵洞;施工工艺;施工要点
(1)砂砾垫层
砂砾垫层采用水撼砂方法施工。撼砂结束后进行复测高程。当基底为不透水性土质时或透水量满足不了施工进度要求时,应从砂砾垫层底部向外抽水,保证水在砂砾中渗透,达到密实程度。
(2)基础浆砌片石
浆砌片石要分层错缝,坐浆挤密,填缝砂浆要饱满无空洞,基础表面要平整,不得有通缝、叠砌、贴砌和浮塞现象,勾缝牢固美观。片石规格及强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泌水、不离析。
(3)基础混凝土
基础混凝土必须用强制拌和机拌和,配合比要符合桥梁部分的要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强度的75%后,才能进行箱涵底板或盖板涵涵台施工。
(4)沉降缝
为避免基础不均匀沉降,在涵身中部从浆砌片石开始设置沉降缝,采用2 cm厚沥青木板作为隔离层,砌筑时保证沉降缝竖直。
在砌石表面用10×10 cm木方作模板,浇筑垫层混凝土,施工时要准确控制混凝土顶面高程。
涵身底板的施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测量放样。在垫层混凝土表面,重新进行涵身的准确放样,用墨线标明尺寸。
(2)绑扎涵身底部钢筋。涵身钢筋采用集中制作,现场绑扎。
(3)底板浇筑。钢筋绑扎结束,支立涵身底板模板,采用标准钢模支立外模,加固牢固,检验合格后浇筑底板混凝土,抹面时控制好底板顶面高程。
(1)支立模板
模板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涵洞的外观质量,为提高外观质量,涵洞内、外模均采用大块模板施工。模板均采用工厂加工,保证模板接缝严实、自然、圆滑、美观。涵身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75%后,即可支立内模支架及内模板。内模采用满布式支架结构,按洞口尺寸、模板及加劲肋厚度确定支架高度。模板之间接缝密封,模板表面涂优质脱模剂,支立过程中用塑料薄膜覆盖,浇筑时撤出,防止灰尘杂物污染模板表面,保证混凝土表面光洁、美观。内模支立结束,进行顶板及翼墙钢筋绑扎,设置变形缝及沉降缝,用钢筋作肋与涵身钢筋固定,最后支立外侧模及翼墙模板。
(2)混凝土浇筑
小涵洞可以用搭跳板的方法浇筑,大的通道涵用吊车,并要控制好混凝土的下落高度,防止混凝土离析。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分层斜交法,计算好混凝土从拌和到入模时间,确定入模后的铺底长度,确保下次混凝土完全盖住上次混凝土,通道箱涵的两侧墙身要同步浇筑。浇筑涵身混凝土时,在顶板上要苫盖彩条布,防止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掉到顶板模板上,不慎掉落的,要及时清除。避免浇筑顶板时出现振捣不实,影响外观质量。
(3)混凝土养生
当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温,不得向混凝土面上洒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收浆后尽快以塑料薄膜、草帘或棚罩覆盖并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一般为7 d。每天洒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为度。
(4)模板拆除
非承重模板一般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 MPa时即可拆除。承重的内模顶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5%方可拆除。模板周转变形后,要进行修整。最多周转次数不得超过5次。对变形较大、不能修复的,集中堆放,不得与其他模板混放。
台背回填时,砌体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90%时,方可进行回填施工。为给施工机械留出足够的作业面,桥涵两侧要留出足够的回填长度。填筑时采用颗粒性材料进行回填。涵顶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 cm时,才允许机械通过。要保证填土的沉降时间,并采用预压处理。
(1)杜绝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现象。
(2)混凝土表面非受力裂缝为零。
(3)大面积混凝土表面平整度2 m直尺4 mm合格率达95%以上,突变部位平整≤3 mm,渐变部位平整≤4 mm。
对涵洞施工的分项工程和主要工序,各项目经理部必须建立健全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内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机构、质量保证程序、质量保证措施、工程质量负责人。实行项目经理部自检、驻地监理检验、高监办查验、业主管理、政府监督的质量检查程序,实现工程质量责任到人、管理到位的目标。
验收的项目包括:基底天然土质承载力检测;基坑回填砂砾夯实密度检测;浆砌块石检测混凝土或砂浆强度检测;涵身施工全过程抽检。
[1]黄厚芝.高速公路中通道及涵洞施工的质量监理[J].公路,2001,(6).
[2]黄维章,丁丛芳.某桥梁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陈国庆.浅谈涵洞拼接施工工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4).
[4]赵江辉.高速公路涵洞设计浅谈[J].山西建筑,2010,(8).
[5]李建春.关于公路桥梁涵洞施工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U416.1
C
1008-3383(2012)06-0082-01
201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