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伟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福建福州 350101)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
胡伟伟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福建福州 350101)
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进行探讨,包括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多位育人”工作理念;架起沟通桥梁,有效利用共享平台联动协作;完善德育系统,形成“四维互动”整体格局。
高校德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重大的时代理论议题和实践课题,从显性层面的形式主体来观照高校德育建设,着眼于整体效能发挥,可以发现,高校德育建设在指导思想、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制度建设和学科支撑多方面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凸显出多重职能发挥用力不均、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不足、主体内部的有机整合度不高、对自身工作身份认同不明、素质和结构仍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从理念到方法、从局部到整体、从内部到外围突破既定思维框架和运作模式来探讨系统优化高校德育的对策建议。
要最大程度地实现高校德育的最大效能,既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位育人”格局的外部协调,又需要执行团队、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的内部协作。不同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位育人”的庞大方案,高校德育系统内部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凸显核心功能,形成执行团队、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三位一体”的育人中心轴力。
第一,明确执行团队的自我定位和核心功能。高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贴近学生、联系实际。从辅导员的历史由来和对辅导员的制度定位都不难看出,辅导员担负的最重要职责就是高校德育。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辅导员必须明确自我定位,即是开展高校德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第二,明确教学团队的自我定位和核心功能。教学团队关于“教师”和“学者”的定位不清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边缘化,教学团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学团队就存在教育教学的互冲、消解现象。因此,需要两支教学队伍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不能以“价值中立”自居,以个人绝对自由至上,淡化或曲解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正确处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非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既不能对教育教学作“泛政治化”的意识形态解读,也不能作非意识形态化的“纯学术”解读,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第三,明确管理团队的自我定位和核心功能。管理团队“教育”、“管理”和“服务”出现功能性失衡——管理功能的膨胀使得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不能凸显,抑或过于重视服务、轻视教育和管理,都不能恰当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大学由于受其注重价值理性培育、忽视价值教导的道德“价值中立”教育理念的影响,曾经一度“重视服务、轻视教育、忽视管理”。因此,需要吸收国外高校的教训,总结自身的经验,正确定位管理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功能。必须明确职责,准确定位,确保合力育人——从“消极防御”、“管理至上”向“主动引导、注重教育和服务”转变,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引导;在服务中教育,在教育中引导。管理团队运作应从唯“行政管理,绩效考核”转变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德育际沟通是指系统内部各个团队为实现德育系统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利用沟通中介进行的主体间沟通活动。而“三位一体”育人中心轴力需要凭借沟通中介、运用沟通机制才能运转。
第一,搭建沟通桥梁。高校德育系统运作中凸显的问题包括: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相互沟通不够,主动配合意识不强,协调配合不够;德育“第一课堂”与课外“第二课堂”衔接脱节,抑制互补效应的发挥,功能互补需要从自发的层面转向自觉的层面。因此,需要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高校德育工作系统。针对德育内部有机整合度不高的问题,德育离散所表现出的家校隔离、教管分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存在着“单打独斗”现象,德育内部的多重团队必须架起沟通桥梁——围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相互冲突或重复劳动,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避免相互摩擦、相互牵扯和相互抵触造成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
第二,形成沟通机制。教学团队、管理团队和执行团队因工作各有侧重和不同,理想的资源共享模式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应该成为这样一种沟通机制:它既能够将教学团队和执行团队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及时反馈给管理团队,同时管理团队能够根据充分的教育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理性决策和多方整合,为教学团队和执行团队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和谋篇布局。缺乏联动和协作的教学团队、管理团队和执行团队“各用其力”,不免出现工作盲点、造成内容重叠,形成“无用功”,造成自身能量的内耗。同时,联动和协作沟通机制能够弥补局部性、分离性和波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形成高校德育间沟通的领导机制,构建有效的德育间沟通机制并予以制度化确立,搭建资源共享模式、形成相互交流平台、优化主体沟通媒介,从而形成整体性、互补性、平稳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网络。
高校德育系统不是课堂中“教师——学生”的单线格局,而应该是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在内的四维格局。如果前面是对教学团队和执行团队教管分割、理论与实践割裂的主体模式进行整合——“内整合”;现在即为,通过形成“四维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格局对家校隔离的外部协调模式进行整合——“外协调”。因此,必须探讨融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格局,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学生作为“四维互动”中的核心一维,并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与社会、学校和家庭进行多方互动,追求自我提高的核心要素。不同于传统低效的高校德育格局,“四维一体”的整体格局呈现全方位、多渠道和立体化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第一,多方动态的开放互动而非静态的设置;第二,“四维”是主动参与而非被动配合;第三,学生一维包括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最终指向自我教育;第四,调动各方(包括学生在内的)优势资源形成最大合力作用于学生,并形成入学教育、学校教育、毕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纵向延伸,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成长奠定基础,真正体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总之,高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效能的发挥及其作用的大小还要受制于众多客观因素。因此,高校德育系统的整合和优化、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显现和提高是多方参与、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的综合成果,同时,高校德育建设还存在诸多重点需要回应、不少难点需要攻克。
[1]赵君.新时期高校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实证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吴柏青.高校德育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艾鸿.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思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吴倬.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5]赵君.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证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G641
A
1008-178X(2012)08-0111-02
2012-03-21
胡伟伟(1982-),女,浙江绍兴人,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研究实习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