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贸易系,重庆400067)
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个人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民生工程。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此,笔者认为,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达到630余万人,逐年呈上升态势。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用工荒”现象。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11年春节后广东地区用工缺口约在百万人次,接近广东省超过3000万总用工量的5%左右。很多企业虽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但仍很难满足用工需求。因此,当前社会就业市场需求总量仍然较大。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新成长劳动力,比其他社会劳动力有明显的就业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仍有较大的开掘空间。
面对当前就业市场上同时并存的“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用工荒”现象,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专业设置欠科学等客观原因外,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力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念不适应社会需要
当今大学生就业取向主要集中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个人成才等因素,存在过度注重自我价值和物质利益的现象,自我就业期望值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差距,“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大学生就业时的突出问题。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影响,盲目追求安逸稳定的优越就业岗位,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时出现认识偏差,自我堵塞就业渠道。
2.大学生就业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所谓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和完善起来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其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当今企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心理素质、品德修养等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就业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大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也在情理之中。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更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局的新途径。
社会实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根据自身的素质和社会需求调整自身就业期望值,树立科学的择业观,真正做到量能定位、量力就业。社会实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创业欲,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毕业创业全方位锻炼自己。
单纯的校园理论学习,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完整、深刻的认识,容易形成认知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真正地投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更客观地了解社会、更主动地关心社会、更理性地认识社会,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对照社会需求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综合分析社会角色需要与自我社会化对接程度,调整职业定位,促进其顺利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缩短社会化进程。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实现“知行合一”,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思维意识等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竞争进取等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承挫能力等,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双方良好的沟通了解,增强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认同,有利于扩大就业市场。同时,大学生在企业实习、单位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者将有机会被单位直接留用。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活动已经成为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创业实践活动将培养大学生竞争创新意识,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创造力、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经过实践磨砺,能迅速成长为具有较强创业竞争意识和创业基础才能的创业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经济建设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基层人才,这就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刚性的市场需求,必将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政策支持体系日渐完善;各级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不断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基层工作软硬件条件与大学生期望值趋同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深入基层就业或创业。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社会实践渠道,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等,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我国具有深入基层、联系工农群众的优良传统,倡导“知行合一”、“走群众路线”,当代大学生受到传统教育的熏陶和感染,这为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提供了思想支持。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职能部门、高校、企业等多方机构。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形成全社会相关系统齐心协力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良好局面。对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协调,统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制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权益保护安全保障机制、企事业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见习责任义务激励机制、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组织管理评估考核等多方面,使政府、企业、高校等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供完善的组织管理、政策支持、权益保障等配套机制。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基本保证。高校和企业应本着“双向共赢”的原则,积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政府应给予基地建设政策支持,对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实践岗位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应强化合作,根据专业建设、学生发展等需要建立实践基地,完善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人才储备制等组织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实践对学生就业力培养的育人功能和学生实践创新创造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和环境支持已经比较成熟,逐渐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对此,必须大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第一,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努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夯实大学生创业基础。第二,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依托“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第三,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环境,鼓励学生开展校内外微型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创业能力。
健全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一,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对高校办学水平的总体评价体系中,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社会评价和学生就业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第二,建立评价考核组织。社会实践工作涉及社会多个系统,其评价组织应涵盖教育主管行政部门、高校教学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企业学生实习实践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多个部门,综合多方评价,保证评价工作客观、科学、高效。第三,注重总结宣传和沟通反馈。评价过程中应广泛采集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总结提炼有效工作经验,向高校和企业反馈改进方向和途径,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指导功能,切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
依托社会实践课程化体系建设,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打破传统社会实践工作模式,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对此,可以将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计、组织开展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形式上可以包括实习教学、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等,体现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熟悉专业、熟悉职业逐步递增的认知过程,真正实现社会实践课程化、体系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