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小倩
(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吉 133000)
文化是孕育道德的土壤,与教育密切相关。教育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也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创造了更多条件;文化是教育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它们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必然相关性。道德教育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同时,这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又引导着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流行文化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的思想和道德形成。
流行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人群中广泛传播与崇尚的文化,是具有流行特征的文化现象的统称。①流行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分支,它融合了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以流行元素为构成要素,以流行用语和高科技传播手段为载体,以多样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文化。虽然流行文化的传播主体是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群体,但其传播的主要对象是青年群体,尤其以高校的大学生为主。流行文化感染着校园,必然对校园文化产生冲击,这对高校德育有着重大影响。
(1)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流行文化对高校德育内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多元化和开放性上。德育的内容包括多方面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理想和信念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整体,都是为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而服务的。德育内容的确定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生动、直观、趣味性强的德育能够增强德育的效果,事半功倍。所以在确定德育内容时除了要遵循整体性、相关性等原则外,还应该兼顾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流行文化就像富饶的土地,能够为德育内容提供丰盛的养料。实践证明,将流行文化中丰富的元素充实到德育内容中,能够多方位多角度的把德育和社会生活结合并呈现出来;将流行文化超凡的表现力引入德育内容,能够提升德育的趣味性,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德育的生动性;将流行文化的主要特点应用到德育内容中,有助于实现德育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体现当代德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2)拓宽了高校德育的途径。如果德育教育能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寓情于景、寓教于乐,那么德育的效果就能显现出来。流行文化拓宽了高校德育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上。新时期,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已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用让人应接不暇的网络媒体等科技手段表现出来,这也给高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启示。媒体具有反应社会现状、倡导主流思想、宣传国家政策等作用,是现代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引流行文化进高校德育,教育者可以摆脱传统乏味的讲台式说教,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有助于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建立平等交流的和谐关系。教育不是机械的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通过正确的易接受的形式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自发的实践,从而得到适合每个个体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因此,流行文化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不止在于德育的内容和途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德育效果。
(3)增强了高校德育的效果。流行文化既从内容上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加多彩,又在表现形式和途径上使德育更生动直观,比起传统教育模式进一步加深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除此之外,流行文化的特征在于它紧跟时代步伐又具有开放性,所以,流行文化的兴起有助于在高校德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也成为了新流行语、新思想、新产物的创造者,逐渐形成了具有大学生阶级特色的大学生流行文化。
(1)价值标准模糊,导致“三观扭曲”。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完美成熟的,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流行文化固然有其优势,但同样存在弊端。流行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娱乐性,它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深层次剖析和对人本质的理解,缺少精神内涵。大学是青年人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发育因素和身心变化特点,很容易受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的影响。流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个认同过程,所以许多不能够自律的人在流行文化的利益物质化、情爱泡沫化、主体个性化的诱导下,会渐渐迷失自我、遗忘社会、外表强势、内心脆弱,并且因过于现实而忽视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三观扭曲,偏离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文明。
(2)沉迷网络,诱发心理问题。在课业压力较小、对专业重视度低的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此外,当今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不太懂得怎样关爱他人和面对困境,养成了孤僻的个性,再加上流行文化特立独行的风格有严重的诱导作用,所以容易使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忽视他人感受,忽视整体的力量,忽视“人”作为“社会人”的根本属性。
(3)过分追求自我,诱发道德问题。流行文化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特征容易使学生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而且为了追求外在个性美忽视内在修养,还形成了“高帅富”、“白富美”以及“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此类的功利性婚恋观。流行文化中掺杂的物质性、利益性很强,导致名牌效应、过度消费。
(1)大学生自身因素。学生从高中的懵懂步入大学迷人的校园,看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新鲜感渐渐退去。大学生多数处在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临界点,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虽然也趋向成熟,但滞后于生理发育。这一阶段的人强调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欲望尤为强烈,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不稳定,对家长或老师的教导有逆反情绪,却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流行文化的内容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上的要求,而非满足精神和个人修养的要求。因此,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也需要健康的流行文化来放松身心。
(2)传播媒介因素。在信息化的生活条件下,人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一些陈旧的思想文化备受冷落,新事物则备受宠爱。据调查,全国重点大学中个人拥有电子产品的比例为:mp3、mp4(100%),电脑(50%),照相机(55%),手机(70%),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和观看影视剧占据了大学生电子文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100%的人拥有自己的QQ。[9]介于流行文化通过传播媒介对人的种种影响,高校德育就不得不跟进变化的脚步,不断完善德育的内容、方法和体制,做好育人的工作。
(3)流行文化因素
流行文化为文化主体开拓了自由民主的空间,增加了缓解压力和排解孤独的途径,只不过当前的流行文化过于重视娱乐性,文化本应有的教育意义没有得到发挥。诚信缺失、见利忘义、好逸恶劳、炫富等现象屡见不鲜,社会迫切需要对文化进行治理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现代大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目前所有国内高校值得反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决定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发展,而大学生流行文化也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且,引导和制约人的思想品德、个人信仰及三观的形成与发展。所以研究大学生流行文化势在必行,引导大学生对流行文化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流行文化风靡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
(1)以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发展。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对网络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管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精髓,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是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独立,缺乏对自己的充分认识,思想和行为方式易偏激、激动,需要加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人文教育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类学科,从表面上看,人文教育帮助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究其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塑造理想人格,使人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加强学科地位。随着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展开,知识教育的地位远远超过了人文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事实上,只有人文教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它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教育,它让我们懂善恶、明是非、知荣辱,它是提升大学生思想层次、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保障。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首先,要努力丰富校园流行文化内容,推动文化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对新事物更乐于接近和探索,学校要吸取优秀文化元素,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其次,加强对校园流行文化的管理,倡导主流文化、遏制低俗文化。最后,理论结合实际,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原因是,用实践活动比其他方式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礼仪修养、诚信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而且,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认清是非、善恶、美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利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实践,做到自律和知行统一。
(4)确立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根据德育目标建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灵活性的多元德育评价体系。首先,是要明确德育目标:我们要培养具备什么样品德素养的人。只有目标明确才有可能准确的实施德育方法。第二,开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的多主体德育评价。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评,这可以说是一个内省的过程,学生对自我德行的深刻认知,能够真正指导其实践活动。第三,德育评价的内容应该是综合、系统的,还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评价内容,只有这样,我们做出来的评价才有可能是全面、稳定和准确的。第四,进行德育评价要考虑到对象的多样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和个体特征来展开。
(5)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大学生生活。高校应争取与学生家庭社会各界建立一定的联系,充分发挥流行文化的积极影响,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改善流行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家长要争取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做好自身修养,使自己能够适应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并且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社会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舆论监督,为青年人的成长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祖国的未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三者也要互相联系,家庭要与学校联系以确保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状态是否良好;学校与社会要联系以便共同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家庭与社会要联系因为人的本质始终是社会人。
总而言之,高校德育工作对流行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措施,对于其合理部分给予肯定并加以利用,不断丰富高校德育的内容和途径,以达到增强德育效果的目的。对流行文化消极的一面要坚决遏制和摒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不良影响降到最小。高校德育还要以人为本,重视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特性,让大学校园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天堂。
[1]赵涛.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J].瞭望,2011(10):16-19.
[2]张玉兰.“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8):30-33.
[3]孙炜博.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途径[J].河南科技,2011(3):43-44.
[4]徐倩.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校医,2011(9):718-719.
[5]孙宁.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研究[J].淮海工学院院报,2010(11):112-114.
[6]张羽程.透析流行文化对“85后”、“90后”大学生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1(1):85-87.
[7]许华.试析“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5-56.
[8]龙永红.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教育导向机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39-41.
[9]黎哲.大学生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10(10):42-44.
[10]齐爱花,姜华.大学生品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70-72.
[11]江明颖.浅议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0,8(21):31.
[12]周江平,刘素娜.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报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