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 00:50:03潘晓卉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效应影响教师

田 甜,潘晓卉

(东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6)

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田 甜,潘晓卉

(东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6)

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等产生的影响,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教师要研究期望效应的作用模式,设置合理的期望目标,抑制负效应,促进正效应,促使学生沿着教师期望的积极方向不断发展。

教师期望效应;期望效应;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常常涉及到情感因素。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对学生传递的各种态度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事实早已被国内外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在这些态度和情感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1968年,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R.Jacobson)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经出版,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此,教师期望效应便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对象,成为教师行为和学校中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Teacher Expectation Effect)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一位擅长雕刻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那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于是爱神赋予雕像以生命,使其与皮格马利翁结为伴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最先将该神话引进教育和心理的研究领域,设想教师的期望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期望的进步,并用实验加以验证。

早在1964年,罗森塔尔(R.Rosenthal)就与雅各布森(L.R.Jacobson)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期望效应的实验,结果证明实验执行人的期望对人和动物均有影响。1968年,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校,开创性地做了教师期望效应的实验研究,从此成为“教师期望效应实验研究之父”。实验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Oak School)进行,实验对象为该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年级三个班)。实验者首先对其进行一次普通的智力测验,但对教师声称这是“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再从中选择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他为控制组)。虽然实验组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但是故意告诉任课教师他们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8个月后,再次进行同样的测验,再过一年进行第三次测验,结果显示这些被选出的“尖子生”在学习成绩上比其他学生有明显的提高。

研究者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被告知实验组的学生很有发展潜力,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时,就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相信自己并努力学习,因而取得了好成绩;相反,对于控制组的学生来说,教师被实验者暗示他们的智力水平较控制组低,发展潜力一般,因此教师对控制组的学生产生了较低的期望甚至消极期望,使学生取得的成绩进步不大。可见,教师期望效应(Teacher Expectation effect)就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等所产生的影响。

期望可以分为积极期望和消极期望两种类型。因此,教师期望效应相应地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正效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和真情期望会激励自己的教育对象,造成戏剧性的教育效果;负效应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所产生的反感、对抗或不予理睬的态度和行为。”产生负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有偏差,不能对其做到一事同仁;高估了学生的发展潜力,对其给予的期望过高;教师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不一致等等。

2 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

虽然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自发产生,教师期望效应实现与否、程度如何都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早在1982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的一些研究就表明,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学观点和教学态度,学生的个性特征、智力、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以及对教师期望的敏感性等等,都会影响到期望效应。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影响期望效应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当确定对学生的期望时:性格独立的教师会自主搜集足够的信息作为判断依据;性格依赖的教师容易受到其他人或事物的影响;性格开朗的教师倾向于主观判断;反应灵活的教师会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自信乐观的教师相信自己能够很好地影响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和成功,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积极期望。

(2)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持有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期望效应的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有正确学生观和人才观的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长处和发光点,都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哪怕对全班成绩最差的学生也不抛弃,不放弃,甚至认为他们相比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进步空间。人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单凭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就预言其将来是否能够成才是非常不可信的。相信只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条件,他们每个人的潜能都会被开发,这样的教师必然会对每个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并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拥有此学生观和人才观的教师在采取期望艺术时定能收获更多的正面效应。第二,教师的教学观。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传授知识,则其往往对善于理解教材,能够快速接受知识的学生怀有高期望;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则其乐于同各类学生交流,对各类学生的期望都是积极的,其中包括所谓的差生,并鼓励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能力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则其对能力强的学生持有高期望;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能力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则其会较多地关注差生。另外,教师能否克服主观干扰,做到不因学生的性别、相貌、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差异而产生偏见和歧视,这也是影响期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教师期望的合理性。虽然教师期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非越高越好,只有教师对学生的“适度”期望才会成为一种推动学生进步的重要激励力量。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而寄予过高期望,这样的期望对学生来说像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奢望,任他们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这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心力交瘁,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逐渐丧失自信和奋斗的勇气。

(4)学生的自我期望。虽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重要,但这种影响是客观的,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认知才能发生作用。除了教师期望,学生还有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兴趣、理想等确定的自我期望,即他们设想的自己将获取哪方面的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甚至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教师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符、一致,那么教师期望就会产生正效应,与学生的自我期望共同作用,一起促使学生不断进步。相反,如果教师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悖,教师的期望很可能会产生负效应。

(5)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积极期望,他们通常会对此采取积极的回应态度,因为他们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意识到自身的发展潜力,从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但是,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教师只有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才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热情与勇气。否则,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提出期望和要求,忽视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最终将会使学生丧失进取的热情和勇气,表现出对教师期望不理不睬的态度和行为。此外,由于期望效应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而且当学生达成教师原有期望后,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提出新的期望与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而不是只在取得好的成绩或者考出好的分数的时候才给予表扬和鼓励。

3 教师期望效应的作用模式

不论正向效应还是负向效应,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机制和模式,为了抑制教师期望的负效应,发挥教师期望的正效应,有必要了解这种作用机制和模式。对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模式,如布罗菲和古德的五步骤模式、布朗的图解模式、哈里斯和罗森塔尔的“10箭号”模式等。综合他们的研究,教师期望效应是一个“形成——传递——感知、效应——反馈、调整”的循环往复的锁链结构。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教师形成期望。要想产生教师期望效应,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所期待。在该环节,教师通过观察、谈话、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学生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智力水平、学习成绩等,并据此对学生的发展做出推测和预想,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

(2)教师传递期望。教师根据对不同学生形成的不同期望,确定自己不同的行为倾向和态度,并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方式进行传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氛围。教师通常为高期望学生营造较为亲切温暖的心理氛围,如微笑、注视等,而为低期望学生营造较为紧张的氛围;②评价。教师通常对高期望学生的表扬较多,而对低期望学生的批评较多;③要求。教师通常给高期望学生提出较高的学习,而对低期望学生的要求较低;要求行动机会的性质,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的学习材料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④机会。教师通常给高期望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并且更有耐心,而给低期望学生的锻炼机会较少并且耐心不足。

(3)学生感知期望,产生期望效应。学生对教师期望行为的感知非常重要,对期望效应起决定作用。在此,学生的敏感性是影响其接受教师期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反应敏感的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期望。

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期望,产生不同的态度和反应。一般说来,如果学生觉察到教师对其抱有积极期望,他们一旦肯定和接受这种期望,就会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和动力,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行为表现积极良好;相反,如果学生觉察到教师对其抱有消极期望,他们会降低自我实现的信心和动力,对教师的态度会转到伤心、冷漠、回避、戒备、对抗甚至敌视,不利于其学习和发展。

(4)学生反馈信息,教师调整期望。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期望,产生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学生的态度和反应又为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证实、维持或调整原来的期望,再去影响学生。因此要想使教师期望效应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教师就要及时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设法强化学生好的行为,纠正不良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形成新的期望再传递给他们。

总之,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所有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反馈的有效回路,影响整个效应实现的过程。教师期望是基本影响源,学生的成绩变化和行为表现又是重要的反馈信息源,成为教师调整期望的依据。在此双“源”的影响下反馈回路首尾相接,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良性的或恶性的循环。

4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施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教师期望并不都产生正效应,如果教师期望不合理或者消极都会产生负效应。由于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等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教师期望的作用。对于如何使教师期望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效应,本文有以下建议:

(1)要重视教师期望效应。虽然关于教师期望效应已被多项实验研究所证实,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尚未对此引起重视。他们认为“教师期望效应过程是自动实现的,为人力所不能干预……因而认为教师对于所引起的积极或消极的效果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有意无意中通过期望效应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尤其对低期望学生的歧视态度和行为所导致的消极影响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所有教师都必须在思想和态度上重视期望效应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2)要合理形成教师期望。要形成合理的教师期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公平地对待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对家庭收入低、学习成绩差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绝不能产生偏见,而是始终对他们的学业成功抱有希望;第二,适度性原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是经过教师的启发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幅度可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确定的期望发展目标要规划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实现其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第三,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因材施教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变化;第四,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其发展水平是动态变化的,相应地,教师设置的期望目标也必须是动态的。当通过教育把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教师应该在新的最近发展区上建立新的期望目标,如此反复,不断发展。

(3)要有效传递教师期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和优势,都存在发展的可能;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能够积极向上、自我完善。这种潜能和渴望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一旦被教师的期望和爱心所激发,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展现其积极的方面”。因此,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行为传递自己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如对学生热情关注、真诚鼓励和耐心指导等;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对其表达喜悦之情并加以鼓励,强化结果;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归因方式,尽量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努力程度等内在不稳定因素,使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定能取得进步。

(4)要及时调整教师期望。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在教师期望影响下到底有无变化,这些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通过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包括外在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情绪状态等,决定对原有期望是继续坚持,还是有所调整,保证教师期望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引领学生的发展。

[1] 胡凼.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110-111.

[2] 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徐君藩.教师期望效应研究的创始人及其富有传奇色彩的实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78-79.

[4] 丁蕙,屠国元.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解析及其应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5-157.

Application of Teacher Expectation Effect in Teaching

TIAN Tian,PAN Xiao-hui
(Center for High Education Studi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Teacher expectation effect is the impact of teachers’expectations on students’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reflecting as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effect.Teachers should study the role model of the expectation effect,set reasonable expectation goals,suppress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promote the positive effect to make sure that students will develop in a positive way of teacher expectations.

teacher expectation effect;expectation effect;principle

G642

A

1009-3907(2012)01-0119-04

2011-07-05

田甜(1985-),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

潘晓卉(1955-),男,江苏南京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刘 琳

猜你喜欢
效应影响教师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中国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