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伦富 柏红梅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北碚 400700)
蚕桑生产规模日益萎缩,比较效益逐渐下滑,如何提高有效蚕种的产出率,是蚕种生产单位提高效益的又一出路。一般而言蚕种包含有效蚕种和无效蚕种,蚕种生产上,有效蚕种是指可以直接交付用户实现价值的蚕种,无效蚕种是指微粒子超标蚕种、杂交率测定不合格蚕种以及不良卵等。不良卵是指死卵、不受精卵和不越年卵三大类蚕卵。其中死卵影响蚕种质量最为显著,其次是不受精卵,不越年卵虽然本身体质强健,但不能按计划生产和供应也属不良卵的范畴。防微和杂交彻底两项技术措施各生产单位都非常重视,但对发生不良卵的防止措施重视不够。笔者根据蚕种生产实际,将蚕种不良卵的种类和防止蚕种不良卵发生的主要措施阐释如下。
它包括生种和再出卵。
生种是指产卵后在正常温度下,经过10日左右就能孵化的蚕卵。生种又可分不着色生种(产卵后卵色呈黄白色直至点青期)和着色生种(产卵后和越年卵一样变色)两种。
再出卵是指产卵后与越年卵一样变色,但在当年内陆续孵化的蚕卵。
不受精卵是指蚕卵未受精,卵色不变,成黄白色的蚕卵。该类蚕卵严重影响蚕种外观,特别是即时浸酸种。
(1)早期死卵是指浆液膜着色后到点青期之前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死卵。
(2)后期死卵又叫催青死卵,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见点后不再发育而死亡的称点青死卵;若蚕卵发育至蚁体完成,卵色转青而不能孵化,则称转青死卵,两者合称催青死卵。
(3)白死卵是指浆膜破损凝聚在一处的异常卵的总称。
(4)灰死卵是指卵色灰白,卵面凹陷成三角形,少数成淡黄色而卵壳不瘪塌的蚕卵。
(5)白壳卵是指在蚕卵的某一部分,浆膜与卵壳间有一充满空气的小空隙,这一充气小室部分,卵壳呈白色,故称白壳卵。
(6)不孵化卵是指蚕种孵化后剩余的外观正常但不转青也不孵化的蚕卵。
(1)实行高温催青,易生不越年卵的品种自戊3胚子开始用25℃以上的温度催青。
(2)蛰中用中温(23.3~25℃)保护,防止过高过低温度的影响。
(3)防止蚕卵相互摩擦,因为落卵中再出卵较多。
(4)易生再出卵的品种,如是秋制越年种可适当延长人工越夏时间,注意蚕种保护,防止过早接触低温,接触低温以后切勿再遇高温,即在蚕种保护期间必须保证升温或降温的趋势,禁止温度忽高忽低的情况产生。
(5)适当提高浴种水温,不低于10℃,一般应控制在10~12.8℃范围内。
加强原原种和原种的蛾区选择,淘汰不受精卵多的蛾圈。
加强适熟叶的选择,在原蚕饲育过程中,特别是4龄以后,更不能给予过嫩的桑叶,因蚕卵的形成和充实主要是以4龄和5龄初中期所摄取的营养为基础的。
防止缩尾蛹的产生,适期进行早采茧,使蚕蛾的外生殖器得到充分发育。
蛹期保护温度以24℃、湿度80%为标准;因发蛾调节需要升温时,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严防30℃以上高温和20℃以下低温及温度激变,特别要防止雄蛾遭受高温,雌蛾遭受低温,注意发蛾前的补湿,以利蚕蛾羽化,减少不交蛾的发生。
制种期如遇特殊高温时,宜采用早感光、早交配、早产卵的措施,交配中应注意补湿降温,加强巡对工作,散对雌蛾及时重交,交配时间不少于3h。产卵中的温度宜保持在24~25℃,湿度75%,防止26.7℃以上的高温,尤其是30℃以上的特殊高温,必要时可以将产卵室移到地下贮桑室内,以减少高温危害。
尽可能用当日雄蛾交配,对雄蛾的处理和保护务求合理。尽量避免雌蛾、雌蛹冷藏,对易产不受精卵的品种如必须进行冷藏时,温度不低于10℃,时间不超过2d。
因卵管上端的蚕卵,成熟迟而弱小,且逆位卵较多,因此末产卵中不受精卵一般偏多,从投蛾到袋蛾时间不管哪一类蚕种都应控制在12~15h以内。
以缩短卵期保护,是减少死卵很有实效的一条措施。
提高叶质,使蚕儿体质强健,卵质充实。饲养期间,必须使蚕儿吃饱吃好,尤其4~5龄避免给嫩叶和不良桑叶。
避免温度忽高忽低。
收种时要仔细检查,抖净所有母蛾,确保蚕种干净,避免留下的母蛾被蚕连纸挤压致死,导致母蛾的体液污染蚕种。
夏秋期避免30℃以上的长期高温。同时要避免骤然的极高温度,并且要避免85%以上的湿度,防止蚕种发霉,冬季又要避免过低温度和过干现象(湿度在65%以下)。总之做好蚕种保护,着重是温度,其次是湿度,还应注意通风换气,防霉防药害等工作。
浸酸后保护于24~25℃,经过30h以后,当胚子发育到丙1-丙2时,通过中间温度(一般中间库的温度都在10~12.8℃范围内)12~18h,再移入内库用5℃冷藏,冷藏天数最好以20d内为安全。
生产上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浸酸后24~25℃保护下经过20~22h,当胚胎发育到丙1时,冷藏于2.5~5℃中,可冷藏30d左右。另一种方法是浸酸后24~25℃保护下经过40h,当胚胎发育到丁2时,冷藏于5℃中,可以冷藏20d以内,但生产上一般掌握在7d以内。两种冷藏方式在出入库时均需在中间库保护2h以上。严防超期冷藏,否则发生死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生产出来的蚕种要么送往冷库、要么送往保种室,最好头天生产的蚕种第二天就送往保护室。有的生产单位自己没有蚕种保护室,为了节约运输费用,两天甚至三天才送库或送保种室,蚕种严重挤压,局部受高温危害,很容易产生早期死卵。蚕种冷库或保护室收到蚕种后要及时将蚕种散开,充分散热,防止不负责任地将蚕种原封不动地放置在蚕种架上。从异地调运蚕种要尽量缩短运输时间,确保蚕卵胚子发育没有超过丁2,如果超过丁2胚子,则只能继续催青,不能再冷藏。
根据现有的蚕种供应机制,催青完毕的蚕种要到达蚕农手中,有比较多的环节,从催青室到蚕桑站,从蚕桑站到各乡镇蚕桑员,从蚕桑员到各村社,最后再从各村社到蚕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仔细严谨,保证蚕种发育需要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条件。特别强调从蚕桑站到蚕农这些环节必须及时、防高温、防密闭、防有害气体。
综上所述,不良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遗传、技术路线、操作细节和职工责任心等因素。要防止不良卵的发生,主要应强化职工的责任心,注重操作细节,贯彻技术路线。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防止不良卵发生,从而提高蚕种的内在质量,达到提高蚕种生产单位经营效益的目的。
[1] 向仲怀.中国蚕种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04.
[2] 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蚕种资料选编第7集[C].杭州:浙江农业大学,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