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卫江
腹腔镜技术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手术治疗效果
任卫江
目的腹腔镜技术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手术治疗效果的分析。方法采用腹腔镜技术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进行手术治疗。结果该组共有64例患者,其中例58例成功施行LC,另6例转开腹。64例均治愈,住院时间5~10 d,平均7 d。术后均无胆漏、黄疸、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结论只要熟练掌握腹腔镜的操作技术,把握手术时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行LC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1]。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标准:①术前经B超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②无腹部手术史。③发作时间在1~3 d。④无绝对手术禁忌证。本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30~62岁。均有右上腹痛症状,Murphy征阳性,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局部肌紧张,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至(11.0~12.0)×109/L,中性粒细胞分数升高0.85~0.95。皮肤轻度黄染26例,发热28例,37.2℃~38.5℃。发病时间<3天例。44例为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B超明确诊断,胆囊壁增厚>3 mm,呈双边影,胆囊内为单发或多发结石,胆囊肿大;5例为无结石性胆囊炎(术前B超及胆囊切除术后切开后未见结石)。
1.2 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麻,常规建立气腹(13-15 mm Hg),仰卧位,常规四孔法行LC。探查腹腔,查看胆囊水肿、炎症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患者头高脚低左侧位,分离胆囊周围粘连,充分暴露胆囊三角,确认胆囊壶腹部,解剖胆囊三角,显露胆囊动脉和胆囊管,顺行或逆行切除胆囊。根据胆囊炎病灶的情况决定是否留置胆囊床引流。
手术过程基本顺利,平均手术时间30~60 min。本组患者均在入院后1~3 d内积极完善有关术前检查,确定无手术禁忌证后行LC术,术中仔细分离,充分暴露胆囊三角,确认胆囊壶腹部,解剖胆囊三角,完全显露胆囊动脉和胆囊管,以确保手术安全完成。本组共58例成功施行LC,术中出血约40~80 ml,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另6例中转开腹。开腹原因为:胆囊炎性水肿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致解剖层次不清无法镜下手术4例,术中剥离胆囊致肝脏损伤出血不止2例。64例均治愈,住院时间5~10 d,平均7 d。术后均无胆漏、黄疸、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或死亡病例。
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胆囊壁充血水肿明显,可致术中渗血较多,胆囊张力较高,夹持困难,胆囊炎性水肿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致解剖层次不清故被较多人认为是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禁忌证[2]。随着我院LC经验的积累、器械的更新以及手术技巧的提高,认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行LC安全有效。实践证明:对于大多数腹部疾病,腹腔镜手术疗效优于开腹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以下优点:①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即能早期下床活动,能明显降低术后肺栓塞、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促进肠道蠕动恢复,提高了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②手术切口小,切口相应并发症降低。腔镜手术多采用2~4孔操作法。待患者恢复后,仅在腹腔部位留有数个0.5~1 cm的线状瘢痕。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切口小,不会遗留明显瘢痕。此外,因手术切口小,术后切口感染或切口脂肪液化及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明显减少。③腹腔镜摄像头能清楚显示体内组织的细微结构,与开腹手术相比,视野清晰,因而手术准确、精细,故术中出血少,手术更安全。④因系微创手术,术后疼痛明显减轻。⑤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有利于肠功能尽早恢复,降低了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⑥虽然腹腔镜手术费用较开腹手术昂贵,但由于其能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多出的手术费用可以一部分从住院费用中节省出来。因此,腹腔镜手术的总住院费用与开腹手术基本持平。⑦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干扰明显小于后者,一些免疫指标在腹腔镜手术后能更早的恢复至正常。有效率100%,LC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结论:LC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好,并发症少。
[1]张勇智,骆成玉,杨齐,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168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678-679.
[2]雷海录,张康泰,陈勇,等.单中心187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处理对策探讨.中华肝胆杂志,2003,9(2): 79-81.
841100新疆省焉耆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