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李思怡 吴江
智力资本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初探①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李思怡 吴江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智力资本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支配因素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也越来越受制于智力资本。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智力资本的三个构成部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同作用。
智力资本 劳动力资源配置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占支配地位的资本形式是不同的,在一定的生产力阶段,只有与该时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资源,才是现实有用和稀缺的资源。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使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呈现出一个逐渐被更替和扩充的动态过程,就是资源稀缺性的动态演变。
产业革命之前,生产力水平相对不发达,农业是社会的主导产业,土地是此阶段的相对稀缺要素。随着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物质资本也逐渐取代土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稀缺要素;再后来第三次产业革命爆发,科学技术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稀缺要素。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像微软和麦肯锡咨询公司一样的企业,市场价值远远地超过了其账面价值,它们的成功也越来越少地依赖于物质资本的分配,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企业对其智力资本的战略经营。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促进当代经济增长的灵魂要素,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稀缺资源要素。
最早给智力资本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 A. Stewart),他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通俗地说,智力资本就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本身具有价值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一种由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的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可以将企业资源转化为价值的资本。
对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内容。虽然不同学者对其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图尔特的H-S-C结构,即智力资本是由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和客户资本(Customer capital)构成,这三种资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值。
人力资本是企业中的个人为了能很好地完成其本职工作,所应具有的技能、观念等,是不依附于企业,个人能够带走的资源。个人所学东西越多,工作能力、工作效率越高,所体现的价值也就越高。人力资本是员工的先天条件、受教育情况、经验和员工对生活和企业的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结合。人力资本具有不易被复制的特点,因而成为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力优势的源泉,但是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属于企业,企业只能借用人力资本。
结构性资本是使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是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工作所依赖的组织结构条件,也是组织所具有的满足市场需要的能力。其中既包括组织默契、共事经验、关系网络等,也包括使个人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组织制度、企业文化,还包括多年积累的企业形象和商誉等。结构资本既能使企业安全、有序、高质量地运转,也能为企业员工提供工作和彼此交流的大环境。结构性资本是隐形于企业的制度和组织之中的资本,很难被具体量化衡量。
有关市场渠道的信息和客户关系是客户资本的主要内容。不论企业在其他方面多么优秀,最终的利润都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实现的。因此,客户资本是人力资本及结构资本发挥作用的主要条件,是企业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客户资本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为市场占有率的数量大小,更表现为占有率的质量高低和强大而忠实的客户群体。
由上述分析可知,人力资本是核心,是企业实现价值和增值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是激励人才资源发挥知识的增值作用提供的环境支持;客户资本是人力资本及结构资本发挥作用的主要条件。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客户资本的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
本文对智力资本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探讨,主要通过分别讨论智力资本的三个构成要素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同作用机制来实现的。
人力资本体现的是一个对其投资并产生效益的循环过程,具有很强的外在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
3.1.1 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首先,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投资,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城市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对劳动者权利的保障制度相对健全,与此同时却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的用工歧视,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不仅仅是加强全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更重要的是要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有所偏重,可以缩小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巨大差距,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从而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
其次,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活跃劳动力市场,有助于劳动力资源实现其自身价值及增值。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市场的活跃作用要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从供给方面来讲,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甚至产业间能够实现转移。在自由市场的理论中,假设劳动力是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的,这样劳动力必然会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高的行业和地区转移,最终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而在现实中,劳动力资源的完全自由流动受到户籍制度、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等的制约无法完全自由流动。因此,要想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迁移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消除阻碍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的部分壁垒,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需求方面来讲,劳动力的需求方对人力资本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需求方的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与此同时,需求方的管理和运作效率也会随着其员工的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
3.1.2 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消极作用
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消极作用也是伴随着人力资本投资而产生的,同样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市场运作效率这两个方面。
首先,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如果没有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投资偏重,就会使城市和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造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积累程度高的城市,其人力资本报酬率也高,这样就会促使劳动力自身形成不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从而使人力资本程度本身就比较高的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度越来越高。相反,在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劳动力不需要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就可以完成其生产过程,即使对人力资本进行追加投资,在其生产过程中也不会出现过多的报酬激励。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自身不会主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导致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相对于城市越来越低,最终不断拉开城乡间的人力资本积累差异,使得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愈发不平衡。
其次,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效应很容易使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发生错位,产生结构性的矛盾。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其需求方的企业、供给方的个人和对市场进行调控的政府,不同主体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效应不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长、短期需求而进行,一般都能迎合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易出现供需矛盾。但是劳动力本身由于信息的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其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容易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而政府作为市场调节者,其对市场的把握只能是在出现市场信号之后,因此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但政府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多是长期性的,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滞后效应。
结构性资本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构成企业赖以组建和运行的结构性资源。结构性资本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自身的劳动力资源,也可以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和客户资本来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基础。它通过界定人力资本的分工协作关系、报酬制度和绩效管理等,来实现企业内部的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结构性资本中诸如企业文化等的隐性因素则是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去实现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这些隐性因素潜藏于企业每个员工的意识中,上至管理者,下至基层人员,无不在其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企业结构性资本的隐性因素,见习企业文化。因此,这就决定了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种类以及各个岗位上所需要的不同劳动力资源的隐性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外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此外,结构性资本通过其对客户资本的整合,来完善客户资本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客户资本主要体现的是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现代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因此客户资本通过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所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怎样生产产品才能既实现成本最优又能满足客户要求,这些又决定了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类型,以实现这些需要。此外,企业销售渠道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从事销售人员的人力资本倾向。总之,客户资本主要是通过对产品需求的影响来影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1]Stewart,T.(1997),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M],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New York,NY.
[2]胡汉辉,沈群红.西方知识资本理论及其运用[J].经济学动态,1998(7).
[3]袁志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在中国的特别意义[J].经济研究,2006 (1).
[4]桑普斯福特.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5]刘炳瑛.知识资本论: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走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F241
A
1005-5800(2012)06(b)-083-02
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GD10CYJ003)“珠三角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本分化与劳资关系演进”的阶段性成果。
李思怡(1987-),女,湖南益阳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民经济运行研究;吴江(1963-),男,甘肃定西人,博士,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