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婧
(合肥市瑶海区委组织部,安徽 合肥 230011)
田夕云的创作之路
邱婧
(合肥市瑶海区委组织部,安徽 合肥 230011)
田夕云,生于1956年12月,现为合肥市瑶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瑶海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合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自八十年代以来,他用朽田、席匀、习匀、西云、昔云、溪云、扣拾等笔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人才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全国各地6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杂文、随笔、小说、论文、报告文学、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新闻、摄影等各类作品1800多篇,达200余万字。曾在《合肥晚报》副刊开有个人专栏“闲庭独语”,在《新安国防报》副刊开有个人专页“一枝独秀”。部分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 《岁月之海》(1996年2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随笔《我们的心就是苍茫大地》(入选《合肥五十年优秀文学作品选》)、《历代王朝的昭示》、散文诗《今宵月夜》(入选《安徽文学五十年》)、《南方·北方》、散文《情感梦幻》(获《新安晚报》文学奖)、《我是一片云》。另有作品入选《当代微篇文学作品集萃》、《当代青年精短文学作品大观》等集子。《安徽新闻出版报》、《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介绍过他的文学创作情况,并对他的散文作品集《岁月之海》进行过专题评论。
在 30余年文学创作的历程中,田夕云对文学始终保有一颗赤诚之心、虔敬之心,孜孜不倦地大量读书,潜心写作,在创作之路上不断地攀登与超越。
田夕云1985年毕业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在那一年的毕业论文答辩上,他的论文《<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真伪研究》答辩时长2小时40分钟,时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李汉秋先生(后任全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以及红学家周中明先生虽然对其中一些观点难以接受,但对田夕云仍然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并给予了“优秀”的最好成绩,也使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中倍增信心和勇气,他的创作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田夕云对《红楼梦》的研究绝非一朝一夕,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程甲本、姚评本等一些脂评本系统和程高本系统的本子他都精心研读过数遍,但凡涉及《红楼梦》研究中确有创见或为《红楼梦》研究提供新材料的文章都留心关注。田夕云先后为《红楼梦》做过笔记、写过随笔,后来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有关《红楼梦》争鸣的文章,并创作有《红楼梦探究》。
1972年的初春,乍暖还寒,田夕云度过了十六个暮春时节,在第十七个初春的早晨,他走进了一家农机修造厂,开始了人生旅途中新的耕作。在这里,他踩着父亲的每一步脚印,把犁铧尖儿擦得雪一样明亮,他学习生产制造农药喷雾器和水泵,使用犁铧和插秧机,维修农用电器和柴油机,还学会了开拖拉机和汽车。他赤足走在水田里钤吟着一行行朦胧诗,在纵横交错的阡陌上,绵绵细雨编织的风景里,犹如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诗中画。麦苗返青,波浪连天,油菜抽苔,滴滴清香,柳枝垂绿,江水泛蓝,一切都是这般天然从容,完全裸露在明媚的春光里,没有矫情的做作,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然而,真正称得上最美丽的,还是田夕云在这春光里写下的曼妙语句:“一双温柔的手,把村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轻轻摇醒。漫漫翩飞的蝴蝶,唤起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春花,是被几滴淅淅沥沥的春雨唱开的,是被几束穿云的彩霞染红的。是被几盅清醇的美酒熏香的。春花,姹紫嫣红的日子,渗透着故乡的芬芳,是醉人的季节。踩着旭日东升的背景出门,与绿葱葱的花叶上晶莹的露珠对话,是一首舒缓流动着的小曲。激昂着生活的节奏。夕阳含情过后,心中拥有一缕月光,穿过每一个不眠之夜,梦里依然吐露出春天的花香。”
1989年末,田夕云从田间走出来,带着满身泥土的芳香和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梦幻和憧憬,他离开农机修造厂,来到了车站街道办事处工作。在这街道的一角,他经历着与以往别样的人生。他深入到每一个居民的家中,给文明楼院授过牌,给五好家庭挂好匾,还给孤寡老人优抚对象送过米、打过油、砍过柴、挑过煤、拎过水、扫过地、擦过桌、烧过饭、洗过衣。在这些看似小小的平凡中,他体会着生活,也深深地懂得困苦的滋味,贫穷的含义。无论面对平民百姓,还是面对显赫权贵,他拥有着人格的平等和尊严,时刻以人性良知为标准衡量着自己,至于那些自认为了不起而傲慢无理的人,他压根就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正如他自己在作品中所说:“无论在苦风凄雨的逆境,还是身处春风得意的顺境,我始终把人生坐标定位在捍卫正义和道德之间,甘愿平淡地度过一生,也不会出卖人格、苟且偷生、亵渎生命的神圣,在这默默无闻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岁月在不经意间划过脸庞,思想则在岁月中慢慢沉淀。1996年2月,田夕云的散文集《岁月之海》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可谓是一本充满爱与宽恕、灵性与智慧的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一种透彻与品味。
从岁月的海洋中仔细梳理,把活动于岁月中的人生进行浓缩,作为岁月的载体,是该书的一大特点。茫茫岁月无边,浩浩众生如云,若泛泛而谈,难免粗浅,单一而论,又挂一漏万。对此,田夕云将活动于岁月中的主体——人生进行探讨,从而让读者感悟出人对岁月的主宰意识,而不是让岁月来摆布人,开掘出一种催人奋进的思想内涵。
从《岁月之海》的内容上看,不仅展示了青年一代新旧观念的胶着、冲突、碰撞等焦点、热点问题,还展示了青年一代情绪、情感上迷惘、沮丧、惊讶、欣喜等急剧变化(如“寻找自己”);它熔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蕴含着极大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如“触摸音乐”);从《岁月之海》的风格上看,不仅有着散文的形体,即形散神不散,还有着诗歌的韵味,即感性、理性的高度交融(如“太阳·月亮·星星·我”),同时还兼有政论文的泼辣与直白(如“我是谁”),是集散文、诗歌、政论文为一体,充分展示了时代风格和作者风格个性;再从《岁月之海》的意境上看,有的宁静而致远,有的淡泊而明志,有的清幽而勃然,有的婉丽而悠甜。看上去,像一弯新月,使人心地圣洁;吟诵起来,似一首金曲,奔放着青春的旋律;品味起来,如一道清泉,缓缓流淌在心田。正如他在《岁月之海》“微思絮语”篇中所说:“流淌吧,流进干涸的田地,灌溉贫瘠的土壤;流进濒临崩溃的企业,润滑飞转的机器;流入弱者的血管,滋润人们的心田。”
这本散文集的问世,让田夕云的名字家喻户晓,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有给他打电话的,有给他写信的,还有从新华书店买了他的书找到他工作单位邀请他签名的。从1996年到2000年间,先后有王玉佩、龚义东、曹亦农等多位作家文人在《合肥晚报》等各大报纸上发表评介,均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合肥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媒体专题采访报道他的事迹。
经著名报告文学家、合肥市作家协会主席陈桂棣的举荐,1996年8月,田夕云加入了安徽省作家协会。拿到作协会员证的他在高兴之余也感到压力更加重大,因为他深知今后的写作必将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创作出倍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这就是田夕云,永远有着不竭的动力在创作的路途中不断前行。
田夕云的文学才华刚刚崭露头角,就被当时的东市区委办、政府办、宣传部发现,1996年的夏天,田夕云掀开了他人生旅途中新的一页。此后的十年间,他都致力于东市区(瑶海区)的宣传工作中。他负责的新闻报道、党员教育、社会宣传、理论学习等各项工作多次在省市获奖。他自己也被评为安徽省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合肥市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瑶海区记功表彰,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两届被评为瑶海区“十佳公务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他一手策划的“让合肥的东方亮起来”系列报道,全面宣传了瑶海区乃至合肥市的三个文明建设,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由于田夕云敏锐的新闻视角,历年都是合肥晚报社的“百佳通讯员”。2004年,他撰写的报告文学《共和国总理点名要见的人》,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安徽文学院评为三等奖,他笔下的王少泉也由当时的一所小幼儿园发展到了后来的5所上规模的幼儿园,解决安置下岗和再就业人员80多名。此外,2000年,他的作品《爱,让植物人丈夫苏醒》被合肥市委宣传部评为年度合肥好新闻奖;2001年,他亲自撰稿参与宣传推出了两个全国优秀典型人物,一个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龚有斌,另一个是全国人民最满意的公务员王成龙。他撰写的《居民的公仆》获得国家级新闻奖,他宣传的小汽车修配厂社居委主任王红云被《安徽日报》评为当月的精神文明十佳人物。
源于对生活的热爱,田夕云善于用相机捕捉生活中点滴的美好,他的很多摄影作品都获得各类奖项。1999年,《穿越时光隧道》被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和辽宁省文联评委佳作奖。一些报刊还专门为他的摄影作品开设有专版和专页。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所有的荣誉对于田夕云而言,最终都转化为创作之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鞭策着他不断推陈出新,有精品问世。正如他在《我与书三题》中所说:“新闻媒介的宣传也好,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要我签名售书、送书也好,这些对于我来说如今都成了一种压力和包袱,我时常问自己,那本书在质量上自我严格把关了吗,有没有对不起读者的地方?于是我又把自己写的书反复看了几遍,发现了一些明显的瑕点和不足之处,甚至还有因排版造成的错字,而没能及时校正过来。假如今后我还要出书,我将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书不朽。”
2012-02-06
邱婧,合肥市瑶海区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监督科工作人员。
李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