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扬 佟彤
让善良和责任成为本能
■陆扬 佟彤
佳木斯市为救学生轧断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她义无反顾地推开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这样的伟大壮举,如果将来有机会问张丽莉本人,我想她会这样回答的:来不及细想,只是想着不能让孩子受伤……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职责,也是一个善良公民的本能。
回望过去,在生死关头舍身救人的,“最美女教师”不是第一个,用双臂接住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以身挡车援救路人的“最美女孩”……如果询问她们在那瞬间想到了什么,估计回答都与此大同小异,也就是说,每个可以称之为“最美”的人,善良和责任已经成为了她们的下意识行动。
心理学研究者把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中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自我”则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监督“本我”。“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通过“催眠术”,是可以使人回归到“本我”状态的,于是有人做研究发现,让那些处于“本我”状态受试者接受试验:让他们对一个被罩在玻璃保护罩里的婴儿泼开水,因为玻璃是绝对透明的,受试者只能看到婴儿,却不知道这层保护罩的存在。实验的结果是:有的人心软,下不了手,有的人却心狠,毫不犹豫地把开水泼了下去……同样处于本能状态,同样是没被道德规范过的“本我”,居然已经有善恶之分,天壤之别,原因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既往生活中受到的道德教化、情感熏陶是不是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心灵之中,如果真的融入了,这个“本我”就可以在无需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发挥向善的本能。
由此看来,每个“最美”人物出现之后,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树立起楷模的形象,还应该深究我们已经物质化了的社会提供给了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是不是能不断造就出展示“最美”的人物。这个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校提供的,更多地还要依赖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依靠道德准绳的强调和约束,取决于它们是不是能更加贴近人性地融入琐碎的生活中,使每个身处其中的公民,都能在不知不觉中修正“本我”中的不足,提升向善的本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也仍旧很难是个幸福的社会。
一是抓制度、比落实。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会,通过党务、村务公开栏及时向群众公布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村级集体资产管理、重大决策、项目建设等事务,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村级各项工作透明运行。二是抓服务、比作风。该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村级活动场所成效的根本标准,积极推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承诺制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集中设立了为民服务代理点、多功能活动厅、村级医疗卫生室等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及时为村民办理有关事务,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真正使为民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核心价值观和自觉行动。三是抓测评、比整改。各乡镇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定期做好自评工作,还开展了“让大家来看、请群众来判”的“千人评议窗口单位”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唐国军 李力)
点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上档升级,无疑是将工作的重点转变成了制度再规范、标准再提高。应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村级活动场所成效的根本标准,就是把评判权交给了群众,一切以群众的满意为导向。
为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方位、广覆盖、零死角,天镇县抽调熟悉党务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干部和县委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5个督查指导组,分赴11个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对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指导。督查指导组深入乡镇、村庄、机关和企业,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明察暗访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形式,直接进到各党支部听取汇报、翻阅材料、查看台账,并走访群众、实地调研、组织民主测评,实地查看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进展情况,听取基层意见,全面了解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的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情况,包括基本做法、实践经验、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注意听取和收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各督查组在汇总梳理问题后,第一时间向基层党委作出反馈,并上报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年需整改重点问题信息库,要求基层党委限期整改。同时实行“跟踪式”整改,由各督查组负责和各单位对接沟通,跟踪了解整改进度,并将督办结果与年终基层组织建设考绩相挂钩,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贺文生)
点评:督查工作是推动决策落实的有力抓手,也是协助领导抓落实的一项服务性工作。然而,对于督查工作来说,它的生命力取决于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如果督查工作不讲实效,搞虚与应付、形式主义,那就会贻误工作,失去督查的意义。
一是“常回访”。即建立复查制度,要求各乡镇党委定期对巩固、推动和提升工作进行复查,通过实地查看、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式,指导基层党组织深入查找不适应、不符合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常指导”。即建立联系制度,由各包村领导干部“一对一”进行联系帮扶,对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巩固、推动、提升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基层党组织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三是“常交流”。即建立交流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交流会议,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新问题。四是“常通报”。即建立预警制度,通过深入基层开展摸底排查,了解基层党组织运转情况,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对有松散苗头的基层党组织及时进行通报,杜绝巩固、推动、提升工作出现松懈和反弹。
(李森茂)
点评:如果说分类定级工作是对基层党组织的一次“大体检”的话,娄烦县的“四常”工作法就是对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后的“常规体检”。在巩固分类定级工作成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这样的“常规体检”,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分类定级的作用,重视分类定级结果的运用,通过分类定级形成严格的奖惩机制,从而激励基层党组织争先进、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