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王 劲
扶持农村产业助推农业现代化
文Ⅰ王 劲
随着新时代的变迁,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大力投入扶持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切实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升级转型,助推农业现代化,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提到农村信用社,人们总爱与“阡陌纵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联想在一起。而今随着新时代的变迁、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已在扎实做好传统农业信贷投入的基础上,发展转变为支持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代金融服务支持“三农”的省内资产规模最大、存款余额最高、贷款增量最多、支农力度最强、金融服务最宽、机构网点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现代农村金融机构,是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地方金融主力军。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等政策措施的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化同步”战略的实施,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针对农业农村的“三个集中”和“三大转变”,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切实增加信贷投入,千方百计满足农业发展的各个层次的各类信贷需求,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资金需求。以“农户建基地、基地托公司、公司联市场、市场带产业、产业富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大循环模式,用信贷投放引导带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企业向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资源整合型农业加速转型和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化带动增效明显的蔬菜、辣椒、马铃薯、烤烟、茶叶、中药材、林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及基地建设。
“围绕产业和需求做产品”是贵州农村信用社创新惠民的基调。近年来,省联社围绕农户、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进行广泛调研,不断推出创新信贷产品、担保方式和服务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需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低平台、阳光贷、提效率、强服务、控风险”的原则,相继开发了“致富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金纽带”个体工商户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直通车”生源地助学贷款、国际农发基金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新家园”农村危房改造贷款等信贷产品。其中:“致富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被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2011年度最佳农户产品创新奖;“大学直通车”生源地助学贷款、“新家园”农村危房改造贷款、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被金融时报评为“2011年度最佳社会责任奖和最佳爱心公益奖”。
为推动落实国发2号文件,搭建发展平台、拓宽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及小城镇建设,今年初省联社与9个市州政府启动了第二轮全面合作,在全省“十二五”末将提供50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支持农业、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拓宽对小微企业的专业服务,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在全省建立65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全省农村信用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8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6.72%,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余额、增量、占比均居省内银行业机构首位,支持小微企业23.7万户,大量的小微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成为活跃城乡经济的骨干力量,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今年上半年,贵州省农信社已发放农户、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贷款321.6亿元,比上年增加70.4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21.5亿元。信贷投放全部贯穿于农户种养殖、基地建设、公司流转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培育的农业产业化大循环中,覆盖全流程,努力实现富农惠民的目标,助推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信贷资金的投入,促进了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帮助了农民增收。自2007年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茶叶产业贷款97190笔,累放贷款26.8亿元,带动农户28655户。
增加了农副产品附加值。通过信贷支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2011年度农信社累计发放农产品加工、运输、仓储、贸易等贷款4.01万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8.8亿元,现有贷款户数8.84万户,贷款余额41.32亿元。
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2011年度累计发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3.09万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2.13亿元,现有贷款户数6.73万户,贷款余额31.66亿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专业市场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防灾、减灾、增收、增效能力得到加强,提高了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发展产业经济的积极性,从而支撑经济增长收入及增加。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度累计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77.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232.2亿元,现有贷款户数202.9万户,贷款余额569.62亿元,推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企业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资源整合型农业的转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致富成为新增长点。据统计,全省农民工总数650余万人,其中跨省务工500余万人。省联社高度重视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牢固树立“金融服务跟着农民走的理念”, 2010年出台了《省联社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了农民工金融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先后成立11个省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填补了我国金融业在为进城务工和经商农民提供远程金融服务方面的空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截止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组织省外农民工汇款111.49万笔,金额100.13亿元;累计发放农民工创业贷款82529笔,金额32.95亿元。
消灭“零机构”空白金融服务乡镇,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便利的基础金融服务。为妥善解决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缺失问题,使广大偏远地区享受普惠金融服务,加快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省联社制定的“先急后缓、先易后难、以城补乡、以丰补歉、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原则,加大投入,在2009年上半年就全面完成了“乡乡设有信合网点,村村享有信合服务”的目标,解决了400万余农村居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问题,提前三年完成银监会下达的任务。
在国发2号文件和“三化同步”重大战略的春风拂遍黔中大地之际,全省农村信用社22000名员工,乘势而上,奋力拼搏,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产业板块规划布局,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涉农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小于上年同期,新增贷款70%用于支持涉农领域,切实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升级转型,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责任编辑/郭 娅 实习编辑/聂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