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2012-08-12 10:07:58赵淑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绥化市污染环境

赵淑娟

(绥化学院旅游与资源管理系,绥化 152061)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是其内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农村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黑龙江省绥化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位于东北寒地黑土的核心区,被誉为“中国玉米之乡”、“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绿色水稻之乡”。全市共有10 个县、区、市,89 个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3.7%,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绥化市经济的发展支柱,所以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 农村环境现状及成因

绥化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

2.1 农村生态破坏问题及成因

绥化市地处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地带,土质肥沃,2010年绥化市耕地面积为177.9 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但是,由于过渡的毁林毁草、各种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正在加剧,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绥化市是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根据全省2000年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统计,截至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117.75 万hm2,耕地流失面积66.54 万hm2,平均每年每亩少产粮食30 kg左右。全市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海伦市的大部,望奎县的东部和南部,北林区的东北部,明水、青冈、兰西三县的东部,庆安县的南部和北部,绥棱县的北部和西南部,共涉及乡镇60 多个[3]。

2.2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成因

2.2.1 农业生产污染

根据当地农业部门测得2011年绥化市粮食总产305.8 亿斤,比去年增产36.7 亿斤,但农业增产的同时化肥的施用量也在增加,从表1 中化肥施用量数据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绥化市化肥施用量呈上升趋势,化肥中以氮肥施用量最大,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只有35%~40%得到有效的利用,其余氮都进入环境中污染空气和水体。农药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农药对于防治害虫起重要作用,但在农药喷洒过程中会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农用薄膜的使用对于作物的增产起重要作用,其使用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农业白色污染。绥化市是全国玉米主产区,处理玉米秸秆传统的方式是牲畜饲料、生活燃料或积沤肥料,每到秋冬之交,焚烧玉米秸秆造成空气严重污染,公路沿途柴草垛堆积多年已经氧化、碳化、腐烂,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绥化市是传统农业地区,大多数农民还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表1 绥化市农药、化肥及薄膜用量(单位:万t)Table 1 The usage of pesticides,fertilizers and film

2.2.2 农村工业污染

绥化市虽然是农业大市,但在农村也有一些小型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周边的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紧张,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4]。例如:小造纸企业、小冶炼企业、小化工企业、小水泥企业、实心砖瓦窑、小煤窑等小采矿业,这些企业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备,能源主要以煤为主,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和SO2污染空气,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水污染周围水体。绥化市的兰西三和、朝阳亚麻厂、大众肉联、金龙油脂、庆安热电、海伦热电、青冈龙凤、安达龙新、肇东中粮、海伦哈啤等重点企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绥化市最近三年修建农村公路5 366 km,完成棚户区拆迁面积75 万m2,拆除泥草房5.26 万户,改造农村倒危房2 130 户,绥化市的20 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期工程全部完成,在农村道路和房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对环境污染严重,建筑垃圾占用大面积的农村用地,不及时清运还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废旧建筑拆除过程中还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2.2.3 生活污染

据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 kg。2010年底,绥化市总人口586.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1.9 万人,按此测算,每年就要产生生活垃圾4 314.34 t。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普查的19 391 个镇中,只有36.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只有19.4%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4]。农村垃圾和污水产生的量大,同时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各种垃圾得不到彻底处理,只能“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农民文化程度又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薄弱,仍然保留着农村生活风俗和习惯,在公共场所随手扔垃圾、居民区随处倒垃圾、禽畜散放、粪堆随意堆放等现象,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3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对于新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起重要作用,构建完整的农村污染监测网络和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5]。目前,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规,对推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绥化市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在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应该积极地采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技术更新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政策、清洁生产政策、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税等。

3.2 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肇东市是绥化市所辖县级市,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其中玉米秸秆和畜禽粪便是农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物,产生的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肇东市以玉米秸秆加工作为饲料、以玉米芯为原料的糠醛生产,改变传统的焚烧玉米秸秆的处理方式,使玉米增值,同时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现在,肇东市有糠醛生产企业3 家。肇东市太平乡东合村发展大型秸秆气化工程,全村农民都使用上了干净秸秆燃气,既节约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又极大地改善村屯环境卫生。利用禽畜粪便来发电,目前此项目正处在试运行阶段。绥化各市县农业生产中均产生大量的农业废物,尽量采取先进的技术使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减轻环境污染。

3.3 治理白色污染

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它有效地控制了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减少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流失,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塑料地膜多为分子量大的聚乙烯,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在环境中很难降解。针对农业中难降解的白色污染,可降解地膜是我国农业地膜发展的方向,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光和生物降解地膜,对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产量提高20%。绥化市对可降解农业地膜基本上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还没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3.4 治理水土流失

绥化市的海伦、望奎、北林、明水、青冈、绥棱、庆安等七县(市、区)被列为黑龙江省水土保持重点县(市、区),有18 条小流域的治理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其中,明水县被确定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县,绥棱县被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虽然在这几个县市建立了试点,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水土流失面积还在逐年增加,应该采取措施继续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积。采取在陡坡和荒坡地全部造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农业耕作措施密切结合。

3.5 完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

按照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各级政府应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重点建设环境污染的治理设施。对居民集中的村屯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农业排灌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可以就近建设氧化塘,处理后的水还可用于农田灌溉。针对生活垃圾建议采用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设置指定的垃圾临时存放处、垃圾箱和垃圾池。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应加大村屯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的力度,推广“一池三改”工程,即建沼气池、改灶、改圈、改厕。

3.6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全面开展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工程[6]。绿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庆安县成为全国第一个“绿色农业示范区”,有经国家批准认证的绿色食品面积176 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8.9%,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同时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适合绥化市的各种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发展过程中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的控制,避免或减少面源污染,生产卫生健康营养的食品,目前技术的集成和试验示范都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资金、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以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7]。

3.7 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绥化市北林区农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共创办了21 个农业技术研究所,由传统型农民向科研型农民转变,当地农民把自身生产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大部分农民还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农村应当结合农民实际情况,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派农业科学院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有效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环境质量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研究只是对绥化市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探索,对本市目前农村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长时间内不断推进,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1]李绍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初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2-65.

[2]滕世昌.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J].山东化工,2011(5):61-63.

[3]庄凤秋.绥化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调查[J].水利天地,2006(5):17-18.

[4]刘德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卓吉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J].新重庆,2007(5):44-46.

[6]许冬梅.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22(4):107-110.

[7]王汉民.绿色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河南农业,2011(10):12-13.

猜你喜欢
绥化市污染环境
“我”的说明书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童年趣事
夜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环境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