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明
(高县立华蚕茧有限公司,四川 高县 645150)
高县是典型的农业县,蚕业是全县“5+1”工业支柱和“5+1”农业产业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连续多年发种在四川省排名第一、产茧排名第二。近几年,蚕茧价格一路攀升,高县的养蚕量却只能总体稳定,桑园闲置的现象还有增加的趋势。茧价上涨,农民为何不养蚕?高县蚕桑基地的出路何在?带着这些问题,在2011年底,高县对全县养蚕户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走访农户、镇村干部,认为农村劳动力缺乏、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和企业对发展信心不足是制约高县蚕桑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就养蚕劳动力数量、年龄结构与蚕桑产业发展的关系作简要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高县目前养蚕户28754户,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0%左右。劳动力年龄结构为:20岁以下的37人,占0.13%;20~29岁的371人,占1.29%;30~39岁的5093人,占17.71%;40~49岁的9131人,占31.75%;50~59岁的8469人,占29.45%;60~69岁的4575人,占15.91%;70~79岁的966人,占3.36%;80岁以上的112人,占0.39%(均以户主身份证信息进行调查分析,1户1人)。其中有劳动力 (20~60周岁)23064户,占养蚕户的80.2%(详见下表)。
高县养蚕农户基本情况表
30~39岁 5093 17.71 20~29岁 371 1.29 20岁以下 37 0.13 28754 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县农村养蚕劳力主要分布在40~60岁,占61.2%,40岁以下仅占19.13%,呈现出老龄化现象,年轻劳动力外出突出、后继乏人。
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调查,一般一个壮劳动力每季可以养蚕1.5~2张,产茧70kg左右,按照2011年蚕茧价格,可收入2000余元,一个劳力全年4季蚕可收入近万元,除去施肥、病虫防治、蚕种等刚性成本,毛收益在7000元左右。而年轻人现在外出打工,或者在本地做短工,只要肯做,每个月收入至少有2000元以上。愿意在家里养蚕的年轻人很少,既嫌起早贪黑太辛苦,又嫌收入不稳定。留在家的人与其说养蚕是为了经济收益,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坚持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传统。
传统栽桑养蚕主要集中在当年5月到10月的半年时间,其余时间总体属于闲期,蚕桑生产“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特点突出。而一旦蚕农外出务工,特别是有文化、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蚕农,找到了比栽桑养蚕更稳定、效益更可观的项目,导致的结果就是养蚕户急剧减少,从事蚕业生产的人群老龄化日趋严重,弃桑不管、有桑不养蚕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高县有投产桑园10000hm2,户均0.3hm2多,每年从桑园常规管理,到消毒防病、蚕期饲养、上蔟采茧,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且又繁重的体力活。通过近二十年的技术推广,蚕技部门对于育苗栽桑、大小蚕饲养提出了一系列的省力技术,并得到蚕农的认可和普及,大大缓解了蚕农的辛苦程度。但是桑叶采摘和上蔟管理等部分环节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模式,依然劳神费力。
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的关键是走省力、简易的技术之路。蚕技部门要积极研发、推广要举办简易化养蚕、上蔟技术培训班,定期对镇、村蚕技人员和养蚕大户进行培训,加速简易化养蚕技术推广,特别是纸板方格蔟上蔟自动化技术推广。
同时提高桑园机械化程度,以减轻广大蚕农管桑护桑的劳动强度,降低管护成本。桑园机械化管理主要有机械耕耘、机械桑树护理和机械病虫害防治等。
高县蚕桑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很大,基础较好,前景广阔,拥有取之不尽的蚕桑再生资源,如桑叶、桑枝、蚕沙、蚕蛹、林下土地等,如很好利用,能够培育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延伸产业链,做到传统“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主业不丢,新兴“桑园立体开发、桑蚕综合利用”副业兼顾,充分利用高县的蚕桑资源优势和产业季节时间差,实现产业大户更大的增产增收。
高县是四川省重要蚕区之一。农民的大量流失使蚕区内劳动力严重缺乏,对劳动强度很大的蚕桑产业造成很大冲击,使蚕业发展受阻。通过调查分析,在继续强化“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蚕业”等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实现栽桑综合效益的提高,达到蚕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