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昨天进行了第十个比赛日的争夺。除了各自为本国运动员助阵,一个共同的看点在各国媒体上不约而同地逐渐集中:中美谁将赢得奖牌榜首。英国《卫报》5日用“史诗般的较量”来形容中美胶着的竞争。德国《明星》周刊干脆将伦敦奥运会称做“两个超级大国的战场”。还有分析人土从中看到中美政治、经济全方位的竞争。在对中国成绩啧喷称奇的同时,一些“唾沫星”也从西方分析人士口中溅到中国的“残忍训练工厂”和举国体制上。而“把中国人视为异类”也在西方舆论场引起部分反弹。英国《金融时报》5日提醒说,有人急着批评中国对金牌的强烈追求,不过他们应该先想一想,上周末英国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带来整个英国的欢腾,这正反映出所有国家体育机构在培养优胜者方面面临的压力。还有一些媒体格外关注中国网络上对于金牌态度的分歧,但法新社一则报道的标题似乎更能代表中国民众的整体态度:“夺金热激发中国爱国主义热潮。”
“美国和中国高高耸立”
“一对中国羽毛球选手因为故意输球被赶回家,一名出色的中国游泳天才陷入服用违禁药品的指控,中国女子自行车队到手的金牌又被夺走。在经历了跌宕的一周后,中国仍在与美国进行着史诗般的较量,在伦敦奥运会后半程继续争夺奖牌榜首位置。”
在5日的比赛结束后,英国《卫报》网站这样评论“实力接近的”中美竞争。德国《汉堡晚报》6日把过去一周称为“中国周”。文章说,中国创造了奥林匹克新的神奇,比如中国羽毛球队包揽全部5枚金牌。在20年的奥运会羽毛球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中美奖牌争夺无疑是全世界的集体看点。韩国《亚洲经济》6日报道说,世界体育两大山脉中国和美国的金牌竞争正渐入佳境,随着上周日奥运会第9天比赛结束,中国代表团以30金、17银、14铜的成绩重新占据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连日来中美两国轮番占据奖牌榜首位的自尊心之战,已经成为本届奥运会的一大看点。俄罗斯《体育快报》6日说,目前赛程已经过半,最终鹿死谁手还无法确定。但从开赛以来,中国队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截至北京时间6日23时30分,中国共获得31枚金牌,奖牌总数为64枚,美国28枚金牌,6l枚奖牌。
争夺奖牌的意义何在?新加坡亚洲新闻台6日分析称,对中美两国而言,这有不同的意义。
美国希望重返榜首,在总统选举前提振因为经济不景气而低落的公民精神。中国则希望证明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绩并非仅是一次意外,而且希望其有争议的举国体制能让公民感到骄傲。德国新闻电祝台6日说,奥运赛场已成各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较量平台,中国等亚洲国家在奥运会上的崛起是其经济腾飞的象征,美国等西方国家则要捍卫在奥运会上的领导者角色。
韩国《中央日报》6日说,21世纪中国通过奥运会实现了飞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位列金牌榜第4,2000年悉尼奥运会则成为第3,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升到第2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成为中国华丽的演出,共获得51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将美国远远抛在后面。北京奥运会是标志中国崛起的里程碑事件,此后中国正式成为领导世界的“双头马车”之—。文章称,伦敦对于中国有特殊意义,鸦片战争的发动者就是在这里作出进军中国的决定,但100多年后伦敦奥运会则完全不一样,中国不仅在GDP方面,而且在体育上都成为G2。
美国媒体更在意接下来几天的争夺。《波士顿环球报》5日题为“美国和中国高高耸立”的文章说,感谢游泳这个奖牌大户,让美国拿下30块奖牌。美国要想在最后奖牌榜上领先,需要在田径项目上有所斩获。美国田径联合会预计田径大项可获得30枚奖牌。美国需要这些奖牌来抗衡中国在体操、跳水、乒乓球和跆拳道等项目上的奖牌。
美联社的分析相对乐观。报道称,伦敦奥运会赛事过半,中美在奖牌榜第一的终极奥林匹克竞争中难分胜负。赛前许多人预测中国会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都占据第一位,但随着赛事进入第二周,美国确实有机会拿下最多金牌和奖牌。奥林匹克运动史学家马伦预计说:“美国在金牌和奖牌榜上都会略微领先。”
“拥有资源的国家会将赢得奖牌的机会最大化”
“中国人怎么做到这么强的?”美国CBS新闻网5日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的奥运梦工厂”。报道说,中国的奥运系统就是国家统一运作的体校,专门培养最出色的年轻运动员。6岁的孩子就被选拔为下一代奖牌选手,他们能接受一些教育,但主要是训练再训练。俄新社题为“铁一般的中国”的文章称,中国体育事业的强大源于一个黄金组合,那就是在举国体制基础之上注入充足商业资金的最强组合。这种模式是对长久以来“斯巴达式教育”的一种改善与反思。
还有一些西方媒体的评论要刻薄许多。在遭遇兴奋剂风波的中国游泳选手叶诗文被证实无中生有后,英国《每日镜报》1日发表题为“体育是没有炮火的战争——走进出产中国冠军的残酷训练工厂”的文章称,令人不安的事实是,叶诗文的表现可能不是来自兴奋剂,她和她的中国队友是“像机器人一样从人类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训练方法接近于虐待”。
妖魔化中国的做法甚至引发西方舆论的反弹。英国《卫报》2日刊登一名专栏作家的评论说,英国这些对叶诗文的责难声会不会是一只巨兽在被从自己栖息的高枝上击落时发出的哀号呢?这只巨兽曾经享有对卓越和优美的定义权,而它现在正被一个新兴超级大国赶下枝头。英国不应该向世界展示如此恶劣的英国体育精神。美国“工人世界党”网站评论称,最让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愤怒的是,在短短三代人时间里,中国已经从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变成了包括体育在内许多领域中的世界强国。
“鲜血、汗水和投资”,这是英国《金融时报》5日社论的标题。文章说,奥运会一直被认为是表达民族骄傲和力量的窗口,到了21世纪仍是如此。有人急着去批评中国对金牌的热烈追求,他们应该先来想一想。所有奖牌榜居前列的国家都知道,要找到潜在的奥运会选手、培养他们成长,这需要认真制定计划。现代体育是件严肃的事情,拥有资源的国家会将赢得奖牌的机会最大化,有时候失败者只能去跟胜利者握手并表示祝贺。美国《波十顿环球报》5日说,英国也为培训运动员投入巨大资余,过去4年投在运动员身上的钱约2.65亿英镑。
英国这两天的国内情绪也表明,他们在奖牌面前并不真的那么“淡定”。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以“英国的自豪感随奖牌数激增”为题说,英国是一个冷静、保守的国家,但随着上周末经历疯狂眩晕的胜利,6200万人口的东道主激情被调动起来。英国首块男子万米长跑金牌让一向平静的BBC解说员爆发出一连串激动的大叫。英国《每日电讯报》5日以“伦敦奥运会:希望与荣耀之地”为题说,黄金周末的奥运奖牌甘霖把“大”重新浇在了“不列颠”头上,每次胜利都会带来集体自豪感上升。
中国的底气从哪里来?
中国国内一些不同的声音也受到外界关注。英国《独立报》日前报道说,中国赢得首枚奥运金牌短短28年后就已经开始熟悉作为世界领先体育超级大国的地位,不过中国似乎还不知道应该怎么来利用这个地位。金牌仍能赢得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热烈掌声,但不少人认为国家不惜—切代价求胜的理念已经到头。
法新社的报道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民众的整体态度。该社4日以“中国夺金热激发爱国主义热潮”为题说,中国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成功激发全国的爱国主义热潮,从乒乓球到射击到跳水和游泳,金牌源源不断进账,上亿中国人都被奥运报道所吸引。销售员黄薇薇(音)在北京一家快餐店一边吃午餐一边看着墙上电视转播。她说:“中国每得一块金牌,我都能感到心跳。”法新社采访的大多数中国人似乎认为伦敦奥运投入的力量比不上北京,伦敦奥运的失误被检查审视。
新加坡《联合早报>6日说,中国火热的舆论始终围绕一些与金牌不直接相关的话题,如对运动员训练是否合情合理,国家体育体制积弊等等。文章表示,其实大家应该感谢多年来“举国体制”的成功,如果不是因此尝过了金牌的滋味,如果没有过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数第一的成功底气,社会大概不可能这么潇洒地高呼“败亦英雄”。但这正是发展应有的规律,前人创下的成就,就是为了让后人能够在未来某个时候跨过这一步。该报5日的一篇评论说,奥运让中国渐渐不限于追求金牌榜的辉煌,而是让中国的民间力最、知识分子、政治精英全面检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最终会从这些激辩中得以思考,并转化为国家进步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