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宝,刘成丽,指 导:方 路
(1.河南中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8;2.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表现为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免疫衰竭,常于感染后10~15年内因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而死亡,自1981年第1例AIDS患者被确诊以来,人类与艾滋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出现,使艾滋病可控成为现实,进行抗病毒的西医治疗是目前艾滋病的主要治疗方法,HAART疗法能使病毒载量大幅下降、机会性感染明显减少,但不能完全消灭病毒,且患者需长期服药,毒副作用很大,易产生耐药性病毒株,停药后迅速反弹,药物价格昂贵,这些不利因素限制了HAART疗法的进一步推广,近年来,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巨大潜力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通过不断的探索,在治疗机会性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使患者能够长期带毒生存成为可能,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评价,进行Meta分析,以评估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为发表于2005年~2010年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相关文献,初检共121篇文献,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排除83篇,保留与研究有关的38篇文献。
1.2 纳入标准
1.2.1 文献纳入标准 (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2)试验纳入的治疗组采用中成药或经验方剂加减联合西医正规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仅用单纯的西医抗病毒治疗或中医药治疗;(3)中药治疗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西医治疗为国家免费治疗艾滋病方案。最终入选文献10篇[1~10],共计647例。
1.2.2 病例类型 所有纳入病例符合:①年龄10~60岁。②符合西医艾滋病发病期的诊断标准和中医的辨证分型标准。③未使用试验外的其他中药治疗。
1.3 资料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e中心文献质量Jadad评分的7分评分法(1~3分属于低质量文献,4~7分属于高质量文献),对1.2.1纳入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进行随机化、盲法、随访三部分内容进行质量评分,每部分的划分标准为0~2分,总积分为0~7分,其中1~3分为低质量研究,4~7分为高质量研究。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CD4水平和主要症状体征积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4.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标准均数差(SMD)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显著性水平设为0.05,当各研究之间有统计学同质性(P>0.05)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当各研究之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5)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即P<0.05时表示不同疗法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软件推荐使用Peto法的比值比(odds ratio,OR)。
2.1 纳入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 见表1、表2。
表1 10篇文献的基本情况及评分
表2 纳入Meta分析的8篇文献治疗后CD4情况(个/mm3,±s)
表2 纳入Meta分析的8篇文献治疗后CD4情况(个/mm3,±s)
?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治疗前后CD4比较 共有8个试验比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在提高患者CD4水平方面的效果,对以上8篇文献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异质性检验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0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43.81,95%CI(19.69,67.9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3.56(P=0.0004),结果提示:与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更能显著提升患者CD4水平。见表3。
2.2.2 症状体征总积分 共有3个实验比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用中医药对照组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的差异,对这3篇文献异质性检验显示有同质性(P=0.98),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0.86,95%CI(-0.31,2.0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1.44(P=0.15),结果提示:在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方面,中西医结合比单用中医药治疗更具有优势。见表4。
表3 治疗后CD4水平比较
表4 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2.2.3 方药差异 在所纳入的研究中,有5篇文献研究使用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用药的中成药。共有4篇文献研究按照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处方辨证治疗,另有1篇文献使用固定方剂,所有方药均经过大量试验及研究证实对艾滋病的治疗有效。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持续性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多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从初始感染到终末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危害大,目前尚无根治办法,现代医学主要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采用抗病毒、提高免疫、治疗机会性感染等方法,延长患者生命,中医药凭借其毒副作用小、效果明显、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在临床治疗艾滋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有研究表明,在无症状期应用中医药早期干预,通过调节免疫,增强机体功能,能够有效的延长无症状期,使患者长期带毒生存。而从被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或单用中医药治疗,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CD4水平及症状体征积分,中西医结合在艾滋病期的治疗中,比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疗效更加突出,有效缓解了西医抗病毒治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证实中医药可以增强HAART疗效,促进免疫重建,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本研究也提示了在临床治疗艾滋病中,应根据患者分期与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Meta分析作为现代科研的文献分析方法,能够对多个独立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分析,真实反映临床疗效,高质量的研究结果的Meta分析能为循证医学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本研究所纳入的关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文献中,关于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差别大,疗效“金标准”的缺失,临床技术方案的不一致,方药制剂的选择差异,试验设计的不合理性表现的比较突出,设计考虑因素太少,观察方法不科学,观察内容不全面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综合性疗效评价的困难,建立“共识疗效”,找到客观的、有说服力的、被多方肯定的、一致性的疗效评价方法,运用科学的循证医学的方法和经验,使真正的疗效得到肯定,将会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前景产生深远影响,也能为准确客观的Meta分析提供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在提高患者CD4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随机试验的设计、随机化方法、疗效评价差异,因此入选文献Jadad评分都属于低质量试验,本次研究还不能作为说明其临床循证医学的可靠证据,期待将来能有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的可靠性。尽管如此,从本次分析结果中仍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金燕 .艾灵颗粒对HAART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2]李秀慧,胡建华,刘翠娥,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85例艾滋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2007,26(1):11~12.
[3]吴亚梅,张毅 .中西医结合治疗HIV/AIDS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9,29(3):282~284.
[4]李淑梅,王梅枝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患者50例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24):97~98.
[5]邓鑫,苏齐鉴,韦斌,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AIDS病人免疫功能重建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6):599~603.
[6]杨新勇,冀爱英 .益艾康胶囊治疗HIV/AIDS 50例临床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131(22):6~7.
[7]唐友琴,张毅 .中西医治疗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3(2):45~46.
[8]马英莲 .中药抗艾胶囊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8):151~152.
[9]张爱民,谭行华 .中医辨证联合HAART疗法治疗艾滋病63例临床观察[D].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74~277.
[10]唐宁新,黄绍标,刘燕芬,等 .中医辨证施治与ART协同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0,3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