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兵
(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统计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统计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统计繁荣和发展的背后,我们也迫切需要对统计信息化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本文将从统计有序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对统计信息化的内涵与绩效问题进行论述。
通常来讲,信息化的概念是基于信息技术提出的。游五洋等认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2]从这个意义上说,统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及发布。统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统计工作质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3]
我们可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统计信息化的内涵。统计信息化就是“以改善统计系统内外信息的传递和利用为依托,以提高统计系统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进行的针对统计系统的一系列改革过程”。要充分理解统计信息化的这一广义内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目标性。统计信息化必须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经济目标。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系统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不是外部强加的饰品。
第二,多样性。统计信息化所采取的措施可能着眼于信息传递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采取针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组织结构改革,也可以采取针对信息作用对象(人)的教育改造,还可以借助信息的辅助存储和处理工具(计算机和网络)改善信息传输环境。统计信息化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工具而进行的,信息技术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工具,但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和工具。
第三,过程性。对统计系统而言,信息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急躁、冒进的举措将给统计创新带来损失和危险。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统计信息化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统计系统的有序度。统计信息化只有通过提高有序性,减少“不确定性”,才有可能达到增加系统有效性的目的。
“效用增加”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统计信息化”是为了实现该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提升有序性”则是通过统计信息化实现有效性必备的中间环节。
首先,统计信息化改造的直接结果是改变了统计系统的有序性。信息化通过改善组织结构、提升信息速度、增加有效信息量等手段,对系统有序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提升了系统有序性,也有可能降低了系统有序性。统计信息化只有充分考虑组织的结构特征、业务信息特征等因素,才有可能在提升系统有序性方面发挥作用。
其次,系统有序性的提升不等于效用的增加。有序性和有效性是系统的两个不同概念。有序性是基于系统内部特征的状态量,而有效性是与外部环境博弈的表现,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结果。有序性是有效性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统计信息化改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以改变有序性为基础,以增加效用为归宿,做到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统计信息化的管理和经济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直是我们以高效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的良言,然而在以“效用”为衡量标准的管理活动中,它的有效性是值得考虑的。任务和工具是一对矛盾而又统一的概念,工具的使用可能会有效提高任务的完成效率。完成任务带来收益,使用工具产生支出。
前面已经分析过,统计信息化可能增强统计系统的有序性,但也有可能降低系统的有序性。如果统计信息化降低了系统的有序性,则统计信息化投入非但不能提高效用,反而会降低效用。这种信息化对统计工作来说显然是无效的。
图1 改善系统有序度是增加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
现在,我们假设统计信息化在改进系统有序性方面始终是有效的,那么这样的信息化是不是就肯定是有效的呢?答案仍是否定的。有效性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在信息化初始阶段,信息化的投入通常会带来较大的回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投入的边际收益发生递减,甚至出现负效应。具体过程参见图2。
在图2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信息化投入过程中对收益影响的突变效应,认为投入对收益的影响是平滑的。
统计系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系统有序度?这是一个外部博弈问题。我们应该对整个系统环境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有效的有序水平,制定最优战略。系统内部优化的目标就是使得系统能够接近这一战略,而不是无限优化。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从结构和信息两个方面着手。既要重视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也要重视组织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否则就会陷入结构主义或信息主义的泥潭。
图2 统计信息化水平对有序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个称之为“经营过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受到人们的青睐。海默认为,经营过程重构就是对经营过程彻底地重新构思,根本地重新设计,以达到在一些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性能方面的显著提高。[4]在统计发展过程中,统计方法、统计指标及统计业务过程的形成过程和经验总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统计方法及业务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未必是完全科学有效的。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经营过程重构对统计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经营过程重构不是信息化的全部,也不是统计改革的全部。如果在统计信息化中片面强调组织结构的改善和“重组”,就会犯结构主义错误。
结构主义主要表现为“重结构,轻内容”。这里有两个概念,组织结构和信息内容。我们知道,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集合。系统的集合性、目的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就一个系统而言,“信息”是实现相关性的核心要素,而系统结构则是为“信息”服务的,是信息的通道。组织结构和信息内容就好比交通系统中道路和汽车的关系。汽车是实现交通运输功能的核心工具,而道路是为汽车服务的,较好的道路可以有效提高汽车运输的能力和效率;提高汽车运输能力是我们的目标,而道路建设则是实现这种目标的一种方法或手段。“重结构,轻内容”实质上是本末倒置。
在统计信息化的结构建设中,必须考虑系统中存在的两种结构: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我们必须根据统计活动的实际情况,决定信息流动、处理的最佳信息结构模式,然后据此确定统计系统的优化结构。结构的形式必须和信息结构的形式相适应。统计信息化的系统结构建设不能脱离统计实际而存在,它与统计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统计结构改革中,不能全盘否定现有组织结构,搞所谓“彻底重组”(这样,将使得统计信息化建设成为空中楼阁)。要对现有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不但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也要发现现有统计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所在,不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思想,搞一些无关痛痒的“渐进重组”。统计结构改革应该是目标明确、方法有效的实质性改良运动。全盘否定的冒进主义和瞻前顾后的守旧主义,都会极大地阻碍统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在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一些部门把信息化当作是一种门面工程、形象工程,把组织结构和信息结构建设搞得轰轰烈烈,却忽视了内容建设。虽然统计信息化层次在表面上得到了提升,但是,这种结构改革并没有从本质上提高统计系统的信息效率。结构主义的信息化只能是一种没有血液的“架子”工程,它缺乏信息的支撑和驱动。
“物质、能源和信息”是当今时代的三大资源。尤其是信息以其特有的、区别于物质和能源的一些特性,而使得它的效用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于信息作用的过分夸大却有可能导致统计信息化中的“信息主义”。信息主义在夸大信息作用的同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极端:一个是对“结构”的轻视,另一个是对物质决定作用的回避。
首先,信息主义强调信息的积累,但忽视“信息结构”对系统的重要作用。信息和结构是系统中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信息是系统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纽带,是组织各要素的黏合剂。离开了信息,各个要素就失去了联系,系统和组织就不复存在。当然,信息也不是构成组织的充分条件。信息必须借助于组织元素间的结构形式才能发挥作用。结构代表了一种规则,信息只有在这种规则下流动才是有效的。离开了规则,信息的流动就是杂乱的、无效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统计信息化的实践中,一个典型的信息主义现象是“重视计算机信息化,忽视组织结构变革”。这种信息主义在信息化硬件、软件投入和建设上毫不含糊,但是对于不适合经营管理目标的组织结构的变革,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一方面是信息化的有力推行者,另一方面却又是传统管理模式的守卫者。好比一个看医生的病人,总是询问如何保健,却不让医生给自己治病。毫无疑问,这种忽视组织结构变革的信息主义必将对企业信息化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其次,信息主义在强调信息重大作用的同时,有可能忽视物质的决定作用。信息是物质的属性及物质运动规律的反映或表现,物质的存在方式决定信息的内容,信息是物质相互联系的纽带。离开了物质,信息就成了没有躯壳的灵魂,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
再者,信息主义会忽视信息的存在目的,形成统计信息泡沫。我们可用信息消费的泡沫现象来分析这种忽视目的和效用的信息主义。类似于自然界中所存在的食物链现象,在信息商品的生产、流通中,也存在若干环节,构成一个消费链条。信息消费链可分成三个部分:信息生成、中间消费链和最终消费。信息生成指的是信息的最初获取;中间消费链是指信息在“利润”目标驱动下的传递过程;最终消费则是不以“利润”为驱动的消费,是消费链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整个消费环的拉动源头。如果忽视信息的最终目的,导致链条中一个环节不能向下延续,就会最终导致该消费环的消失。最终消费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如果一个消费链拉力不足,则会形成泡沫。需求引导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推动消费的作用。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强化统计信息内容的目的性和效用性,不做表面文章。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既要强调信息内容建设,也要重视统计系统结构变革。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存在谁轻谁重的问题。离开了信息内容建设,统计结构变革将是空洞、被动、低效的。同样,离开了统计结构变革,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功效也将得不到正确发挥,甚至产生负面效果。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统计创新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1]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10.
[2]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小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8-55.
[3]何强.统计信息化与信息化统计[J].中国统计,2011(9):44-45.
[4]陈禹六,李清,等.经营过程重构与系统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