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帅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1)
牧区地广人稀,与农区地少人多的情况不同,其城镇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农区的城镇化模式。牧区城镇化工作应有两大考虑:一是牧场的城镇化不一定考虑牧区牧民人数的绝对减少,愿意留在牧场的应让他们留在牧场;二是重视牧区的市场化和社会服务化,只要牧区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了,牧区社会服务化的程度提升了,那就取得了与牧区城镇化率扩大同等的效果。
牧民迁入城镇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牧民参与市场的过程,牧民从自给自足的生活到基本依靠市场、依靠城镇经济,本身也是城镇化的一种体现。牧民家庭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生产资料供应的市场化程度以及生活消费品供应的市场化程度,都可以反映牧民参与城镇经济的程度。本文将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探讨牧区商品的市场化程度。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全市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全市辖12个旗(县、区),其中有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5个纯牧业旗,可利用草牧场面积达6097万亩,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83.5%。作为畜牧业大市,2010年,全市牲畜存栏达到1700万头(只),牲畜存栏已连续五年居全区首位,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104.05亿元,占第一产业比重的43.2%。
从表1可以看出,菜羊和肉牛作为牧民家庭生产的主要产品,其商品化率在近年内不断提高,到2009年菜羊及羊肉的商品化率由2005年的66.92%提高到94.15%,肉牛及牛肉的商品化率也由2005年的73.82%提高到了94.95%,牧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市场的联系、牧区与城镇的联系日益紧密,已经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渡到了充分依靠市场交易的城镇经济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一种体现。除部分牧民家庭规模化牧养奶牛之外,绝大多数牧民家庭奶牛的存栏率不高,奶牛的牧养也主要是以满足家庭自身消费需要为主,但随着“公司+牧户”奶类供应模式的推广,许多牧民家庭奶牛牧养数量增多,奶类制品的生产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市场活动当中。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牧民家庭奶类食品的商品化率也在不断提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并不意味着其市场化程度也高,市场化程度除了考虑产品中参与市场交易的数量所占比重大小以外,还要考虑商品的市场交易成本问题。
表1 2005~2009年赤峰市牧民家庭人均畜牧产品商品化率
牧区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也偏低,除了旗县所在地的城关镇具备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外,其他小城镇的商品交易市场都是零星分布且缺乏活力。由于缺少完善的产品流通服务渠道,再加上牧区县域辽阔,如牧民将自家数量有限的畜牧产品运到城关镇进行销售,价格虽然可能更接近市场水平,但一旦扣除高额的运输成本,其实际收益并不乐观。因此,目前牧区家庭畜牧产品的出售仍以中间商上门收购为主。赤峰牧民家庭问卷调查显示,除奶类产品有专门的奶站直接进行收购以外,86%的牧民家庭畜牧肉类产品出售依靠中间商上门收购。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畜牧出售品的价格往往低于真实的市场价格,市场的差价被中间商赚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的交易成本,减少了牧民的收入。
要降低牧民畜牧产品的交易成本,有必要对中间商的利润空间进行分析。中间商的利润空间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规模成本,中间商会定期选择到不同的村进行上门收购,每次收购范围一般为三至四个村。中间商由于常年进行定点收购,对这些地方牧户的畜牧数量及大小情况都比较熟悉,再加上多年来与牧民建立起来的合作信任关系,其交易一般都比较顺利,收购数量也相对较大。当牲畜的收购数量达到10头以上,其规模效应就突显出来,运输到城关镇的交通成本分摊到每头牲畜上,单位牲畜的运输成本就相对较低。既然中间商有利可图,那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竞争?竞争是否能压缩中间商的利润,从而使得牧民产品销售收益提高?多处调研得到的答案都比较一致:中间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他们之间相互达成了协议,基本上划分了各自的收购区域。新的中间商如想进入这一市场,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成本。因此,在这种联盟下,市场竞争减弱,中间商的收购价格被维护,基本处于被垄断状态。二是便捷高效的信息渠道。中间商是市场中的活跃者,他们整天穿梭于各大市场之间,拥有多个可靠的信息渠道,总是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第一时间了解到价格的变动,并迅速抓住市场机遇,利用信息优势获取价格差。相对而言,牧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即便是网络,也因牧区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小,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不多,在调研的100户牧民家庭中,安装网线可以上网的只有8户。再加上牧区地域广阔,牧民居住点离中心市场较远,难以快捷地了解最新的市场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牧民获得市场的信息较为滞后,市场信息也不充分。牧民与中间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中间商总是能在交易中以较低的价格从牧民手中收购到畜牧产品,并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收益。
从表1还可以看到,牧民家庭奶类产品的商品化率虽然也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来看,商品化率仍然较低。2009年,赤峰市牧民家庭人均奶类产品的商品化率仅为37.80%。出于游牧民族的生活饮食习惯,牧民每天都吃奶酪、喝酥油茶与牛奶,所以普通家庭生产的奶类产品大部分都用于家庭食用,只有少部分旗县的牧民家庭进行奶品的规模生产,对外销售。为什么绝大多数牧民家庭不进行规模生产呢?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绝大多数牧民家庭的奶类消费基本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奶类产品一般都是运到城镇销售或做再加工处理。而奶类产品的保质时间一般较短,一旦不能尽快售出或进行技术处理,就很容易变质。由于牧区缺乏快捷便利的销售渠道,牧民的奶制产品很难及时地被运往市场或工厂进行冷藏,出于对市场风险的考虑,绝大多数牧民家庭就只养几头奶牛,能保证家庭食用即可。其实,奶制产品的市场还是比较广阔的,包括伊利、蒙牛等在内的大型奶品加工公司,每年奶制品销量非常之大,而其奶源产地有很大一部分在内蒙。既然对奶源的需求量如此之大,而且这些大型奶品加工企业在内蒙也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牧企对接”模式,直接在牧区设置奶站,向牧民家庭收购奶源,那为什么赤峰奶类产品商品化程度还那么低呢?直接采购的模式不仅解决了牧民家庭奶类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牧民对市场风险的担忧,那究竟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牧民不愿养奶牛吗?在赤峰奶品加工企业调研发现,这些奶品加工企业都十分重视奶源的质量,考虑到牧区的奶牛一般都是天然牧养,因此,奶源的好坏与草原的质量直接挂钩,而赤峰市除了克什克腾等旗县草原质量比较好以外,其他旗县草原的生态环境都相对较差,这些奶品加工企业也就不愿在那些地方设置奶站。因此可以看出,牧区“牧企对接”的模式没有问题,关键是奶源的质量,归根到底是草原的生态质量问题。在调研中,绝大多数牧民表示,希望奶品加工企业在其所在村庄设置奶站或者直接上门收购,他们认为奶制品的成本收益率相对较高,如果有便捷的销售渠道,他们愿意增加奶牛的牧养数量。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草原质量对其奶制品销售所带来的影响,但苦于短时间内草原的生态环境无法改变,而且如果要从长远出发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他们必须要牺牲现有的收益,减少当前肉牛或肉羊的牧养数量。面临着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的选择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当前收益的可见性,往往使得牧民更多地倾向于选择短期收益,这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到牧民在奶制品销售方面的收益。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赤峰市大部分草场都实施了全年禁牧和季节性休牧的政策。在赤峰,草场一般从4月开始返青,天然草场也进入季节性休牧期,严禁放牧利用。季节性休牧草场休牧期一般到6月末才能结束,而到9月下旬,牧草已经开始逐渐枯黄,牛羊真正能在草场吃上青草的时间不到3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家畜的牧养时间缩短,而舍饲时间相对增长。从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6月这段期间,绝大多数的家畜都采用舍饲和半舍饲的方式,需要有大量饲草料贮备。刚开始,青贮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较多,饲草料供应基本能满足家畜生长的需要。但到后面几个月,饲草料供应严重短缺。近年来,赤峰地区春旱严重,牧草产量减少,饲草料生产和贮备受到很大影响,草畜供求更为紧张。在调查的100户牧民家庭中,除家庭承包草场面积大的几家以外,绝大多数牧民家庭都需购买一定的饲草料,以保证家畜的正常需求。
牧民饲草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承包大户购买。有些牧民外出打工或进城后,便将家中的草场转租给其他牧民,赤峰的承包大户基本上都有五六千亩的草场,每年所打的草料除了满足自用以外,也将部分用于出售。但由于出售的草料数量有限,销售范围基本都在自己的村庄,购买的客户也以同村牧民为主。二是饲草料基地。在广大牧区,天然草牧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产草量严重不稳定。饲草料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草原的产草量,同时也可以通过种植青贮饲料作物,缓解草畜供求矛盾,解决草料不足的问题。青贮饲料有着优质高产、易于储存、适口性好、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因此,青贮饲料作物生产在当前牧区草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赤峰市全市已建设节水灌溉人工草地13.7万亩,涉及25个乡镇、73个村,建配套草库伦2.13万处,共计61万亩。2009年全年打贮草18亿公斤,生产商品草10多万吨,种植青贮饲料作物100万亩以上,生产青贮饲料56亿公斤。这些饲草料基地建设一般都以政府投资为主,采取对外承包的形式,要求承包企业或个人每年以较低的价格向当地牧户供应一定产量的饲草料,从而保证牧民对饲草料的需求。三是饲料经销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畜产品需求旺盛,以及牧民的致富愿望趋于强烈,都要求牲畜数量持续增长。然而,由于过去过度强调草原的经济生产而忽视了草原的保护建设,大量牧民超载放牧使得草原退化、沙化等现象十分严重,草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不仅损害了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根基,同时也制约了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政府采取了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这些措施使得草原生态得到了改善,但同时在短时间内也限制了牧民草料产量的提高。在社会需求旺盛与饲草料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下,不少牧民通过购买饲料缓解这一矛盾。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牧民家庭都会购买一定量的饲料作为家畜冬季舍养草料的一种补充。目前,赤峰市5个纯牧业旗中,各乡镇都有饲料经销商,甚至在很多村都设有销售点,牧民可以通过电话订购,从饲料经销商处得到上门送货服务。另外,基层供销社、农资配送中心以及农资连锁店也成为牧业生产资料市场流通的重要渠道。2009年,赤峰市已发展了11个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供销社系统农资连锁店已经增加到258家,供应范围已基本辐射到全市每个乡镇。通过这些渠道,牧民也能方便地购买到所需的生产资料。
仔畜作为牧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关系到牧民的生产增收,也关系到畜牧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就目前来看,随着牧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兽医水平的提高,仔畜繁殖成活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2009年6月末的统计数据显示,赤峰市牛犊的繁殖成活率已达到98.4%,成活牛犊共计58.7275万头,羊羔的繁殖存活率达到了97.6%,成活羊羔554.9964万只。同期,全市共出售牛犊12.5743万头,羊羔114.2351万只。
从问卷调查的微观数据也可以看到,2010年,接受问卷调查的100户牧民家庭共产牛犊98头,羊羔2190只,其中绝大多数家庭都对外出售仔畜(有83户,共出售牛犊62头,羊羔1507只)。因此可以看出,对于绝大多数牧民而言,仔畜的供应还是相对比较充裕的。但从调研中也发现,不少牧民同时也购买仔畜,其用途主要集中在品种改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禽及其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满足,而且更加重视畜禽产品的质量。要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就必须通过品种改良来解决。良种是现代畜牧业的基础,是发挥科技增产作用的载体,也是增强畜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截至2010年6月,全市完成大小畜改良配种82.2万头(只),其中牛冷配22.8万头,肉羊改良配种51.6万只。牧民可以通过家畜改良站、专业合作社等渠道购买到良种,并进行配对繁殖。目前,全市牛品种改良率达97.2%,羊品种改良率达98.2%,从整体上提升了家畜的产品质量,为牧民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表2可以看到,在牧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中,食品类消费占到总体生活消费品支出的40%以上,从恩格尔系数这一角度来看,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食品消费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可以看出,牧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从牧民的食品消费生活习惯变化来看,在过去,绝大多数牧民过的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喝牛奶、吃牛羊肉,现在食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基本形成以谷物为主、牛羊肉为辅的食品消费结构。这种结构的变化可以说是牧民生活习惯的变化,但归根结底也是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的原因。过去,牧区以畜牧产品为主,谷物产品较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利,市场不完善,牧民很难买到谷物产品并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食。现在牧区的商品市场日益完善,牧民可以很方便地在临近的城镇市场上,以合理的市场价格买到足够多的谷物以及其他一些日常食品(参见表3)。因此,从牧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牧区商品市场的不断完善,生活消费品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牧民生活消费品中,除了食品类消费品所占比例较大以外,2009年赤峰市牧民人均在衣着类,交通、通信工具和用品,医疗卫生、保健用品上的消费也分别占到了15.04%、12.91%和12.05%。
表2 2005~2009年赤峰市牧民各类生活消费品人均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重
表3 2009年赤峰市牧民食品类生活消费品人均支出
现在,绝大多数牧民日常的衣服着装都跟汉族差不多,只有在传统节日或喜庆假日时才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而且随着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牧民对衣着类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调查结果显示,牧民所在的乡镇上都会有多家服装类商铺,而且其服装商品的供应基本都能满足牧民的日常需求,牧民不用到县城就能买到适合的服装。但也有部分牧民表示,乡镇服装市场所售的服装价格虽然普遍低廉,比较符合当地牧民的购买需求,但质量好、价格高的品牌服装在乡镇市场上仍然比较少见。所以,在一些收入较高的牧民家庭中,许多追求时尚和名牌的年轻人往往都会选择到县城的大商场购买自己喜欢的服装。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牧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牧区现有的服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部分牧民的个性化需求,中高端服装市场在牧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牧区地域广阔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交通、通信工具在牧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每户牧民的草场面积都比较大(至少都是上百或上千亩),因此,即使在过去交通工具匮乏的年代,牧民也需要骑着马对所牧养的牛羊进行监护。现在条件改善了,用摩托车看护更加方便,而且摩托车只需要定期加油保养即可,不用像过去那样,每天都要精心饲养担任着放牧重任的马匹。另外,在价格上,相对于七八千元一匹马的价格,摩托车显得更加便宜,再加上国家“家电下乡”惠农项目的实施,牧民只需要凭户口本就能在乡镇上买到全国统一优惠价格的摩托车。在赤峰抽样调研的100个牧民家庭中,除了两家生活确实比较贫困无力购买以外,其余的每家都拥有一部或两部以上摩托车。现在绝大多数牧民都集中居住,因此,住处与草场距离较远。放牧时,牧民多是骑摩托车将牛羊从家赶到所承包的草场进行牧养。同时,有了摩托车,牧民到乡镇办事、购物、接送小孩上下学都十分方便。摩托车在牧区的普及,不仅方便了牧民的生产生活,也缩短了牧区与城镇的距离。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收入较高的牧民家庭还在“家电下乡”活动中购置了拖拉机和小汽车,过去因交通工具匮乏而导致出行困难的问题在牧区得到了解决。因此可以看到,便捷的商品供应渠道以及国家财政对牧民交通工具购买的大力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牧区交通运输商品的市场化程度,完善了牧区的生活消费品市场,为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交通工具的普及不仅缩短了牧区与城镇的距离,同时也让牧民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但牧区面积大,信息的及时沟通离不开通信工具的使用。在赤峰牧区进行问卷调查的100户牧民家庭中,拥有固定电话仅59部,拥有手机156部,其中多数家庭拥有两部以上的手机。相对于固定电话而言,手机携带更为方便,而且随着手机信号稳定性的不断增强,信号在牧区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牧民可以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即使在草场放牧也能随时和家里、外界保持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方便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由于牧区的移动通信费用较低,每月的固定收费仅5元,远远低于固定电话的收费。因此,许多牧民家庭就将手机当作家庭固定电话。随着国家“家电下乡”活动的推广,补贴后的手机价格相对比较便宜,而且在绝大多数手机经营店都能直接购买到国家指定的特惠补贴手机。再加上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为促销而开展的“充话费送手机”活动,牧民只需预存足够多的话费就能在移动或联通指定的手机经营店拿到免费手机,而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一至两家手机经营店。各类购机优惠活动以及便捷的销售渠道,使得越来越多的牧民购买了手机。便捷的通信工具在牧区的普及,不仅有利于牧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使得深处牧区、远离城镇的牧民能够及时地与外界保持联系,获得信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赤峰牧区商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广大牧民已经从过去的自给自足逐渐转变为基本上依靠市场,实现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享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诸多好处,进一步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在牧区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流通渠道不畅、商品信息不对称、优质消费品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优先整合与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完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尽快在牧区建立起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牧区商品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第二,应进一步加快牧区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加强牧区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商业零售网点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牧区连锁商业服务网络。
第三,加强面向牧区的农畜产品运输、仓储、贸易、信息与技术推广,因地制宜发展集贸市场和各类综合、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牧区商品的市场化程度,让更多生活在边远牧区的牧民不进城也能享受到城镇化所带来的好处。
第四,建立并完善网上交易信息平台,定期收集汇总周边畜牧市场相关产品的基准价格,以便牧民及时掌握商品市场价格变动的相关信息,解决牧民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考虑到部分牧民家庭未能开通电脑网络,不便登陆网上信息平台进行查询,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电话咨询服务,以方便牧民及时了解网上商品交易信息。另外,作为畜牧商品供给方的牧民,也可以通过畜牧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提供相关产品的供给信息,以方便商家了解并联系购买。
第五,积极引导畜牧生产加工企业与牧民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饲养标准和技术指导,牧民则按照公司具体要求对牲畜进行饲养,定期由公司派人对饲养情况进行监督,牲畜出栏时由公司统一收购。这样对于牧民而言,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公司而言,“牧民+公司”的模式,既便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稳定商品供给,同时标准化的生产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使得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能获得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