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周期与调控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2012-07-31 09:02:38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11期
关键词:年鉴宏观经济国家统计局

武 飞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100070;2.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系,北京市 101101)

一、引言

近几年,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世界并逐步演化成世界金融危机,到今天演化成了“欧债危机”乃至世界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率先出手,2008年推出了总计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当年配套了10万亿元的银行信贷,有效抑制了经济下滑。原预计在宏观调控下,经济应出现“V型反转”,但2009年通货膨胀率迅速升高,2011年经济出现二次滑坡,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中途夭折,非但没有在经济衰退过程中顺利完成结构调整和模式转变,反而被迫使用短期政策工具冲击经济周期的正常循环,使得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滞胀”局面。站在历史的时点上,回顾我国经济周期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我们不得不反思此次政策冲击对我国经济长期良性增长产生的影响。

二、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变动情况

建国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可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53~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79年至今的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我国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的形式进行资源配置,呈现出增长时间短、衰退时间长且波动剧烈的特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主要是,由于经济信息收集慢,决策过程长,政策传导速度快,从而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起大落。

在第二个时期,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逐步替代计划的形式进行资源配置,逐步呈现出增长时间长、衰退时间短且波动逐步平滑的特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方式逐步成熟,经济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分析

1978年以后,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这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有助于历史而客观地看待其政策效果。

图1 中国经济增长时间序列图

1.第一次宏观经济调控。时间是1979~1981年,共历时三年。其背景是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高涨的建设热情和盲目的投资冲动下,出现了第一轮经济过热。其具体表现为: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1]1979年和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7.5%;[2]财政、外贸出现双赤字,外汇储备接近于零。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主要调控措施有:解放思想,搞好综合平衡;注意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加强物价管理,坚决制止乱涨价;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办更多的事情。[3]此次调控可分为两个具体阶段:1979~1980年的初步实施阶段和1981年的进一步加强阶段。调控措施最终起到了抑制总需求与通货膨胀、使经济增长率回落到正常水平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981年GDP增长率为5.2%,[4]通货膨胀率为2.5%。[5]

2.第二次宏观经济调控。时间是1985~1986年,共历时两年。其背景是,1984年我国决定把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拨改贷”,并把部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因此出现了银行竞发贷款、基本建设规模迅速扩大、货币发行失控、工资奖金增长过快、社会消费需求膨胀等过热现象。其具体表现为,1985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5.2%,[6]为建国以来最高,当年通货膨胀率高达9.3%。[7]这一阶段宏观调控的目标为:抑制信贷和消费的急剧扩张和高通胀;主要措施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此次调控包括1984年底的初步调控与1985~1986年的坚决制止两个具体阶段,调控措施最终达到了预期目标,其具体表现为:1986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8%,[8]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6%,[9]但经济增速与物价涨幅仍然较高,经济再次过热的风险并未根本消除。

3.第三次宏观经济调控。时间是1989~1990年,共历时三年。其背景是我国经济在近10年的快速增长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不协调、不平衡因素,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早放开价格管制,导致了全国性商品抢购风潮和银行存款挤兑风潮的出现,1988年经济增长率为11.3%,[10]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8.8%。[11]这一阶段的调控目标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主要措施有加强对物价的调控,加强信贷控制,提高银行储蓄利率,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压缩基建规模,清理整顿各类公司,制定国家产业政策等。此次调控很快取得了预期效果,其具体表现为:我国经济在1989年和1990年陷入低迷时期,经济增速分别只有4.1%[12]和3.8%,[13]1990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急剧下降到3.1%,[14]建国后第一次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形成了买方市场。尽管此次调控迅速抑制了增长和通货膨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使经济重新达到了基本平衡,但由于步伐急、措施多、力度大,且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实施,导致了经济的“硬着陆”。

4.第四次宏观经济调控。时间是1993~1997年,共历时五年。其背景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要求大家“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其后,经济形势迅速高涨,1992年GDP增长率达到12.8%,[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上年的3.4%提高到6.4%,到1993年,经济出现了“四热、四高、四紧、一乱”[16]的现象,1993年和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4.7%[17]和24.1%,[18]成为物价上涨的第四个高峰,经济出现了明显过热的现象。此次调控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其调控措施有:严格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开征高额投资方向调节税等。此次调控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其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大幅度下滑,1996年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10%,[19]通货膨胀率下降到8.3%;[20]1997年进一步巩固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增长率9.3%,[21]通货膨胀率2.8%。[22]尽管通过此次调控,实现了“软着陆”,但财政、货币政策实行“双紧”的时间明显过长,当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特大洪水来袭时,经济由通货膨胀变成了通货紧缩,并持续了数年。

5.第五次宏观经济调控。时间是1998~2003年,共历时五年。其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买方市场逐步形成、通货紧缩与有效需求不足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了通货紧缩。此次调控的目标是:治理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主要调控措施有“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表现形式为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开征利息税鼓励消费等。此次调控取得了预期目标,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的状态,内需启动,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6.第六次宏观经济调控。时间是2004~2007年,共历时四年。其背景是2003年、2004年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信贷规模增长偏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煤电油运等资源“瓶颈”日益紧张等经济过热迹象;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升温,大量国际热钱不断流入,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并助推了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产泡沫。[23]此次调控的目标是: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采取以货币政策为主的调控手段。具体措施包括: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提高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改革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等。此次调控取得了预期目标,保持了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其具体表现为:调控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基本上做到了“适时、适度、适止”。

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抑制经济下滑的效果,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回顾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政策相互矛盾、前后调控方向截然相反的几个阶段:

1.2008年的紧急应对。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与通胀的双重苗头,政府以“双防”为首要任务,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财政政策以“稳健”为基调,货币政策以“从紧”为基调。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逐步显现,政府进行了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调整,以“一保一控”为首要任务,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其实,早在2007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就已经发生,但国内对危机的传导机制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没有站在一个更长的经济周期来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2008年我国出现了政策相互矛盾、前后调控方向截然相反的情况。央行北京营业管理部2007年11月甚至召开了一个“流动性过剩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论坛”,在京各商业银行的主要负责人悉数到会,当时大部分主旨发言都在谈论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德勇教授提出,要“预先防止流动性的突然逆转”,但遗憾的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和重视。

更为严重的是,2008年下半年危机全面爆发后,出现了行为金融学所指的“反应过度”现象,紧急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大量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在风险控制放松的情况下,投向了“铁、公、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投入结构上过分偏向于国有企业,为以后资产价格暴涨、通货膨胀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埋下了种子。

2.2009年的全面调整。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冲击下,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9%的水平。但是,自2009年初开始,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出现了一年翻番的暴涨现象,成为社会诟病的焦点。紧接着,在资金推动下,“蒜你狠”、“豆你玩”、“糖太宗”等大宗农产品炒作现象风起云涌,通货膨胀呈现出了难以控制的苗头。此时,2009年宏观调控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首要任务,但在价格机制扭曲的背景下,间接调控效果大打折扣,不得已,政府开始通过“限购”等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3.2010年的曲折前行。2009年的全面调整客观上起到了控制资产价格与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作用,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因此,在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的背景下,2010年我国宏观调控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首要任务,为此出台了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力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并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

4.2011年的直面困难。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欧债危机”逐渐发酵,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输入型通货膨胀依然困扰我国。自2010年开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越来越艰难,依然是2011年的首要任务,其重点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5.2012年的两难处境。由于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形成了收入减少的预期,导致2011年制定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效果乏力。因此,2012年不得已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上半年地方财政吃紧的背景下,楼市调控政策到了中央和地方互相博弈的关键阶段。“欧债危机”进入严重阶段之后,外需的进一步放缓,内需的暂时无望,导致我国再一次把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货币政策迅速转向,开始由稳健向结构性宽松转变,一些前期严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开始逐渐松动。如果此次不能实现经济稳步增长、通货膨胀温和可控的“软着陆”,我们将不得不再次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被迫接受经济下滑、通货膨胀持续下行的“硬着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加。

回顾2008年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客观来讲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全球经济出现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迅速企稳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长速度;忧的是,此次危机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绝佳机会,但我国并没有很好地下大力气抓住机会,未来30年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质量值得深虑。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78[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0[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3]、[16]、[23]钟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践演变 [EB/OL].[2011-10-20].http://www.hprc.org.cn/gsyj/yjjg/zggsyjxh_1/gsnhlw_1/sjgslw/201110/t20111020_162 459.html.

[4]、[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6]、[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5[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8]、[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6[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10]、[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8[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9[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13]、[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15]国家统计局.1992统计年报-1992[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1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4[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19]、[2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21]、[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EB/OL].[2012-08-26].http://tongji.cnki.net.

猜你喜欢
年鉴宏观经济国家统计局
感谢《年鉴》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源流(2023年2期)2023-03-29 05:46:58
四川31部年鉴获全国奖项
巴蜀史志(2023年6期)2023-03-18 05:11:26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3期)2022-04-19 13:01:28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史志学刊(2020年3期)2020-11-26 06:12:04
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机电信息(2020年13期)2020-06-30 10:03:38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
学习月刊(2015年15期)2015-07-09 05:38:34
国家统计局离退休干部参赛作品
新天地(2014年9期)2014-10-10 13:31:46
宏观经济数据
新财经(2005年4期)2005-04-29 2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