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绍模
(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8)
杭瑞高速大兴至思南段一隧道,左线长2137m,右线长2158m,出口的两个洞口在施工到约300m的地方,地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地质变化频繁,以强风化灰岩和黄土夹特大孤石这两种地质为主且常会出现溶洞,溶洞内地质为黄土夹特大孤石,黄土含水量很大,孤石与黄土之间无粘结力。
隧道出现一般的Ⅳ级,Ⅴ级围岩时,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以弧形导坑开挖预留核心土为基本模式,分上、中、下三个台阶七个开挖面,各部位的开挖与支护沿隧道纵向错开、平行推进的隧道施工方法。
第1步:施作超前支护后,开挖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施作拱部初期支护。第2,3步:开挖左右侧中台阶并施作初期支护。第4,5步:开挖左右侧下台阶并施作初期支护。第6步:分别开挖上、中、下台阶核心土。第7步:开挖仰拱并施作初期支护封闭成环。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可以合理的分解隧道结构承受的围岩压力,减少隧道沉降,达到安全、高效施工的目的。
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洞身为强风化灰岩但底板及底板以上1m多的位置为微风化灰岩的这种地质情况。按照设计图纸来判定这种地质情况应该按照Ⅴ级来施工,按照Ⅴ级来施工就要施作仰拱,对隧底围岩造成扰动,对隧道的受力不好。经过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家共同研究决定采用Ⅳ级加强(不设仰拱)的支护参数。开挖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初期支护参数如下:Ф25超前锚杆,4.7m长,环向间距0.5m,21根;工字钢支撑,纵向间距1.0m;Ф25自钻式锚杆和Ф25全长药包锚杆,长度3.0m,间距1.0m×1.0m;Ф8钢筋网,网格间距25cm×25cm,全断面挂设;喷混凝土,25cm厚C25混凝土;衬砌混凝土,C25混凝土40cm厚。这样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也提高了施工进度。
3.1.1 使用TGP206型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对掌子面以前的地质进行预测。
3.1.2 通过地表观测,若地表出现以下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岩层中存在溶洞或暗河。
四周汇水的洼地内有明显的积水或地表水消失。
草木丛生和地表塌陷以及冬季冒气地段。
地表有落水洞或天然竖井的存在。
溶洞位于拱顶时,围岩容易坍塌,洞穴处理困难。溶洞位于隧底时,充填物松软而且深度大,隧道基底加固困难。隧道穿越溶洞充填物时,围岩软弱,容易坍塌,施工进度缓慢。溶洞内有水流时,水的堵、排困难。
3.3.1 溶洞位于拱顶时
第一步:从洞外拉碴回填掌子面,填碴高度为距拱顶3m左右,挖机整平形成一个作业平台;第二步:安装混凝土泵送管道,分别在左侧拱部、拱顶、右侧拱部各安装2根,共计6根混凝土泵送管道,拱顶管道接到溶洞最高处;第三步:在填碴形成的作业平台上采用砂袋施作封堵墙,砂袋码在已支护好的安全地带,砂袋码放宽度为1.5m以上,确保泵送混凝土过程中不被挤倒;第四步:泵送C20混凝土,厚度为拱顶以上5m;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溶腔内采用泵送轻型材料粉煤灰回填密实;第五步:处理完毕后按照“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开挖,加强支护。溶洞处理方案如图所示。
图1 溶洞处理方案示意
图2 溶洞处理方案示意
3.3.2 溶洞位于隧底时
当位于隧底的溶洞较小时,一般采取回填的封闭的施工方法。
当溶洞较大较深时,不宜采用堵填封闭的方法,或充填物松软不能承载隧道结构时,可采用梁、拱跨越。跨越的梁端或拱座置于稳固可靠的岩层上,必要时灌注混凝土加固,溶洞中间的墩柱可采用桩基础。
3.3.3 穿越溶洞充填物时
在溶洞充填物中开挖,当充填物较松软时,可采用插钣法(工字钢或槽钢等),通过围岩量测确定出合适的预留沉降量;充填物为石块堆积时,可在开挖前预压砂砾及水泥砂浆加固。
3.3.4 溶洞内有水流时
遇到溶洞内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用暗管等泄水设施将水流排到洞外。
当岩溶水流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在适当的位置开槽引水,将水位降低到隧底以下,再进行引排。
3.3.5 溶洞的其他处理方法
在岩溶地区施工,有的溶洞处理耗时且困难时,可采取迂回导坑绕过溶洞,继续进行隧道前方施工,并同时处理溶洞,以此来加快施工进度。绕行开挖时,应防止洞壁失稳。
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反坡施工时,应备有足够数量的排水设备。在岩溶地段爆破时,应做到多打眼,打浅眼,控制装药量。施工中对溶洞顶部要经常检查,及时处理危石,当溶洞较高且顶部破碎时,应先喷射混凝土进行加固。在到达溶洞边缘时,对掘进、支护、排水等工作加以妥善安排。
隧道施工时一定要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为隧道的施工提供指导性意见。隧道在遇到特殊地质施工时,在将设计文件研究透彻的同时,要保持“岩变我变”的原则,及时与各方沟通,确定出合理施工方案。隧道在遇到溶洞时,有水时采取“以堵为辅、以排为主”的施工方法,无水地段的处理方法可总结为填堵、跨越、绕行。
[1] 周爱国.隧道工程现场施工技术[M].
[2] 朱汉华.尚岳全.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M].
[3] 洪阳.长岭隧道破碎地段全断面掘进施工技术应用[J].
[4] 干昆蓉,杨毅,李建设.某隧道岩溶突水机制分析及安全岩墙厚度的确定[J].
[5] 关宝树.岩质隧道的围岩压注止水技术[M].
[6] 刘招伟.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及其防治对策[D].
[7] 史振宇.包家山特长隧道富水千枚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J].
[8] 徐徉,李鹏亮.隧道综合防排水浅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