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三记

2012-07-13 05:14:30陈方
党建 2012年7期
关键词:古丈县凤凰县凤凰古城

陈方

2012年6月9日,由湖南长沙驱车5个小时,记者来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

湘西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以山地为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是土家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美丽、贫困,一直是湘西州留给世人的两个主要印象。去之前,记者就听过湘西人流传至今的一首新中国成立前关于当地大土匪张平的歌谣——“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人见张平,九死一生。”这不仅仅是当地群众历史记忆中对土匪张平的恐惧,还包含着对于贫穷生活无法抹去的灰暗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湘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地处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步子一直不大。改革开放后,湘西山区的老百姓仍然存在吃饱了肚子却没有票子的问题。

近年来,湘西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加强产业基础工作,着力构筑特色支柱产业体系,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361.3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为14138元,增长10%;财政总收入41.92亿元,增长30.1%。

小黑板上的土家歌谣

记者首先来到湘西州古丈县树栖柯村,一个离古丈县城十来公里的土家族山寨。

村名是土家语的直译,树栖是板栗,柯是多的意思。历史上,板栗曾是当地群众遭遇自然灾害时的保命粮。这样没有诗意,以保命粮命名的村子,当年对于吃饱肚子该有多么强烈的渴望!

早年间,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没有钱找信用社,没有粮找国家借。”一位名叫向国标的村民告诉记者,村子原来漫山遍野种植水稻,哪怕是狭窄的山沟沟也被村民仔细耕耘。然而,十年九旱,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

每当田地干裂得如一堆干草时,一场大雨就承载了整个村子的所有希望。向国标告诉记者,每逢大雨要来时,一个寨子的男人都像冲锋的战士,连夜打着火把上山犁田赶水,迎接“雷公雨”。

然而,年景再好,付出再多的劳动,村民们也仅仅能维持“温饱”。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发生了大变化。

2001年,古丈县政府大力普及茶树种植。山地土壤贫瘠,常年干旱,单一的水稻种植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而茶树却极其适合山地土壤,且容易普及。

刚开始时,村民们并不买账。延续了千年的生产模式,岂能在朝夕间改变?于是,古丈县政府出钱,租借树栖柯村250亩田地,运来茶树,请来技术人员,栽下第一批茶树苗。

两年后,采摘的茶叶换成了白花花的钞票。不用政府动员,树栖柯村的村民们主动在田里种上了茶树。

在村民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茶园。微风吹过,茶树嫩叶此起彼伏。那一大坝风起云涌的茶树间,村民劳作的身影隐约可见。

提起当年县政府号召种植茶树,村民们高兴地说,政府没有扯灰火(食言),茶叶真的让他们富了起来。

在村头,记者遇到了一位土家族大叔向登高,他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家。每天去田里干活前,他都会在自家院门口的小黑板上写上几句土家歌谣。

那天,小黑板上的歌谣是这么写的:

仙女山中茶,春分萌嫩芽;

茶姑巧手摘,大毫抽针花。

种茶快扩大,落到农万家;

规模效益大,致富百姓家。

语言朴素,却是村民从贫穷走向富裕道路最甜美的音符。

“光棍村”的新模样

树栖柯村在山前,梳头溪村在山后。躺在山坳里,梳头溪村随着地势弯来弯去,从山上看,像一个睡着的“S”,睡姿优雅,睡相恬淡,睡梦安宁。

山上是一片片茶树林,而茶树林里藏着、蹲着的,就是一栋栋房屋、一缕缕炊烟。田舍相连,鸡犬相闻,仿佛隔世的世外桃源。

去了才知道,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由于出山不便,更由于贫瘠的田地,梳头溪村村民穷困不堪。

大山成为村民们最为痛恨的天堑。他们说,这浩荡几十里的石壁,雷电劈不开,岁月催不倒,江海移不走,简直就是上苍打造的一道牢门,把村子牢牢关在这里。

这样一个闭塞的山区,不管种植什么,都是野生的,所有产品都是原生态和绿色食品,但却什么都卖不出去,都烂在地里。姑娘大了都嫁出山外不肯回来,小伙大了都找不到媳妇独守空房。村党支部书记向开国说:“最多时,寨子里有30个30岁以上的男子汉找不到老婆。比苦胆还苦!”

村民张小红告诉记者,她当年嫁到这里,来喝喜酒的亲戚没得钱(没有钱),就送一二十斤稻谷。还有亲戚穷得当天喝喜酒送过去的稻谷,晚上还得借回去,要不然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树栖柯村的茶树种植成功后,那一亩亩绿色一夜间也来到梳头溪村。几年间,梳头溪村终于摆脱了“光棍村”的“荣誉称号”。

谈到自己家的茶园时,张小红说,如今她家里种了10亩茶园,每亩现在净收入已达4000元。

她还自豪地介绍说,2009年之前,村里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如今,仅仅在2010年就出了7个大学生!

公路也蜿蜒延伸到了这里。劈开山丘的公路,把相连的两个小寨挑在肩头。肩的这头是梳头溪村,肩的那头是树栖柯村。公路的开通极大方便了当地茶叶运往山外,也开启了一扇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沿着这条公路,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现在,娃娃们过年压岁钱都给红票子了。”村党支部书记向开国说,“村子广场上每晚都有村民去跳集体舞。”

据记者了解,2011年古丈县实现茶叶生产总量2509吨,茶叶产值1.64亿元。目前,古丈县茶园总面积已达12万亩,并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5万亩、远景达到30万亩的发展目标。

凤凰城的涅槃

如果来到湘西州,再没有地方比凤凰古城更令人迷恋的了。

著名作家沈从文曾经用醉人的笔调这样形容故乡凤凰:“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然而,谁能想像10年前的凤凰古城,守着一堆宝,却还挣扎在发展困顿的境地。当时,凤凰县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当地卷烟厂。2001年,卷烟厂政策性关停后,凤凰县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一度从1亿多元骤降至3000万元,变为国家级贫困县。

也就是从那时起,凤凰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开发旅游产业。让人没有想到,凤凰古城的旅游品牌竟一炮打响!

当地的老百姓还记得2002年国庆节时的情形:游客太多,晚上睡不下,县政府动员所有机关干部留宿游客,学校的教室也成为游客们暂时休息的地方。

“倒逼式发展”,凤凰县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这样定义凤凰县发展的特点。一方面,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在传统发展模式遇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一下火起来,又倒逼凤凰县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凤凰古城的知名度。

“就像家里来了客人,碗筷还没有准备好,客人就已经纷纷来了。”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当地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了解,凤凰县人口不足30万,有近7万人从事旅游业等第三产业。10年间,凤凰县旅游人次从57万上升到650万,旅游总收入从0.74亿元上升到44.31亿元,门票收入从180万元增加到1.55亿元,2011年旅游总收入已经相当于全县GDP的65%……

猜你喜欢
古丈县凤凰县凤凰古城
凤凰县:童心妙笔“书”情“画”意
科教新报(2024年49期)2024-12-29 00:00:00
凤凰:阅读,从筑梦开始
科教新报(2022年22期)2022-07-02 12:34:28
湘西古丈县获赠教育信息化资源设备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6
遗失声明
科教新报(2019年36期)2019-09-10 23:39:38
凤凰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古丈县茶叶产业在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古丈县城群众篮球运动参与者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①
古丈县为民服务推广茶园新技术
湖南农业(2017年2期)2017-02-25 11:11:24
凤凰古城
连云港文学(2016年4期)2016-11-26 22: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