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吉避凶百家

2012-07-12 18:37:15李晓君由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提供
检察风云 2012年2期
关键词:小道童装服饰

文/李晓君 图/由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提供

趋吉避凶百家

文/李晓君 图/由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提供

圣人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吾等问于高明之人,当趋吉避凶。”何谓趋吉避凶?乃谋求安吉,避开灾难之意。中国的传统做法,在新春之际,父母为孩子添置趋吉避凶之衣,就是今天要讲到的:明清童装的百家衣与小道衣。明清以来,自家的孩子不管是穿着百家衣,还是小道衣,他们都是一种象征。这种托大家的福气来趋吉避凶的风俗习惯,本意是为孩子来年能够顺顺利利,健康成长,以保长命百岁的祝福。

陈少梅 《戏彩娱亲图》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服饰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反映了社会时代背景和人民生活状态,往往还体现了人们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一点在童装中的表达尤其突出。

清代的服饰制度纷繁复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穿着自由,而童装却可以不受此限制。在清初的服制改革期间,向来有“十从十不从”的说法,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在此背景下,一些汉族的传统在清代的童装上得以延续,百家衣和小道衣便是如此。

古时儿童的死亡率较高,人们不愿接受却又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爱子心切的父母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躲避孩子夭折的命运,如给小孩取名猫儿、狗儿,给男孩起女名之类。淳朴的人们天真地认为如此便可以迷惑掌管命运的神灵,使孩子逢凶化吉,逃脱夭折的宿命。

百家衣和小道衣便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百家衣

百家衣是指向众邻各取零碎布帛,将布帛拼合缝制而成的衣服成了百家衣,其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侣所穿的百衲衣,也有用人们遗弃的破碎衣片缝纳而成,亦称衲衣、衲、百衲袍。亦与妇女穿着的水田衣有相似之处,水田衣初为僧衣,因其以零碎布块拼缀而成,形似水田,故名。近代童装中的百家衣则是父母为子女祈福,避其夭折,祈其健康长寿而特别制作。爱子心切的父母相信用百家布帛缝制孩子的衣服可以扰乱索命神灵的视听,不能确定此乃谁家孩子,而无法取其性命,因此附于百家衣趋吉避凶的功能。

百家衣一词较早见于宋·陆游《书感》一诗中:“哀哉穷子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此处可能仅仅是指曾用多种布帛补缀的衣服。而元·郭居敬辑录编写的《二十四孝》的戏彩娱亲(或称老莱子彩衣娱亲)一章记载:“周。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从五色及斑斓的描述可推测此衣风格形制应与百家衣相似,后人书画作品中也多将其表现为百家衣。如近代画家陈少梅(1909-1954)根据二十四孝画的《戏彩娱亲图》中依稀可见老莱子的衣服为百家衣,与笔者的推测不谋而合。百家衣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且颜色更趋于鲜艳多彩。《西游补》第一回: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这一色百家衣,舍与我吧!你不与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苹色,断肠色,绿杨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酱色,天玄色,桃红色,玉色,莲肉色,青莲色,银青色,鱼肚白色,水墨色,石蓝色,芦花色,绿色,五色,锦色,荔枝色,珊瑚色,鸭头绿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从这段文字中的描述,可以充分说明近代百家衣已成为儿童较正式的礼服。

从欣赏衣装可窥探历史踪迹,在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中说到过一句:“还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论理,是应该用各种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却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细细想来,这件彩缎菱格百家衣应为鲁迅所提及的喜庆大事才能穿之衣。

小道衣

道衣本是道士所穿之衣,小道衣就是为小道士而准备的衣服了。而这里的小道衣则是指为小儿祈福而专门制作的衣服。父母担心孩子夭折,寄名于道观,相信道士之名可以避免命运神灵的召唤。小道衣制成后,还要去道观钤印,印文一般为求神避凶趋吉之语,钤印后的小道衣方显灵验,正如佛器之开光。《金瓶梅》中西门庆中年得子体弱恐夭折,请吴道官准备“玄色紵丝道衣”,认为“穿着这衣服,就是个小道士儿”,可见以衣借“道士儿”之名而已。

小道衣一般沿袭明代服制,采用直领、对襟,两侧开衩,并在领下胸前饰领抹。东华大学中国服饰博物馆藏一件清晚期的橙黄四合云纹正反缎小道衣。面料用橙黄四合云纹八枚正反缎,无夹里。衣身前后盖九枚印章,胸前四枚,背后五枚,应为道观之印。领抹用白色缎地,彩绣花鸟纹,并饰黑色滚边。袖口、下摆和开衩处用宝蓝缎镶边。门襟处共蓝色长脚纽三对。此件小道衣制作中规中矩,所用大云缎乃八枚正反暗花缎。四合云纹样乃元明间流行,清代中期以后即渐渐少见了。故又可推测,此衣虽为晚清所制所用,但衣料乃清前期之旧料。而且,面料色近橙黄,虽非明黄等皇家正色,但在一般情况下,非皇家成员使用已属犯禁,只有出家人可违例。

彩缎菱格百家衣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有一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彩缎菱格百家衣。其形制采用交领、长袖、直身、两侧开衩。面料用浅紫、玫红、叶绿、嫩绿、浅红、橘红和深蓝菱形缎料拼合而成,在菱形尖角处钉珠片,夹里用浅红暗花绸。交领用黄地绣连枝红梅缎镶边。腋下红缎贴黄花边飘带两条。衣身缘饰为蓝地黄花纹绸滚边。侧襟处盘纽共两对。此件百家衣工艺精湛,几何拼纹拼得天衣无缝,图案活泼可爱。

民国后的变迁

服饰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转变。至民国时期,百家衣和小道衣的避凶趋吉之意越来越淡化,其服饰风格也渐渐融入一般童装之中。

百家衣的制作在近代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童装中,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有一件儿童连靴裤,其靴筒部分就采用了百家衣的制作方法,用多边形五彩缎拼合缝制而成。另外,在馆藏的儿童围涎中,也不乏彩缎拼缝之例。为小儿祈福的文化寓意可能已经不在,但从审美角度讲,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跳跃的色彩搭配却依然令人赞叹不已。

钤印的小道衣存世较少,民国后就渐渐消失了。但领抹作为小道衣之标志性元素一直延续了下来。后又出现了大襟上加领抹的样式。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藏有多件此种款式的童褂,直领、对襟或大襟,两侧开衩,领下胸前饰领抹,但无钤印,有的饰有刺绣纹样,大红对襟童褂就是典雅的一件。此类童褂均应从小道衣演变而来,并且与小道衣有类似的文化寓意,寄托着父母的拳拳爱心。但这些童褂以红色最多,除了中华民族尚红的缘由,概亦因此褂为节庆时期所穿着的礼服。

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所藏的童装中,笔者看到百家衣和小道衣是父母为小儿专门制作的趋吉避凶之衣,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童装是服装史的重要内容和精彩章节,却往往被忽视。由于其受服饰制度约束较弱,常常表达了人们最纯洁的感情和审美观念,值得学者及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目光。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小道童装服饰
美丽的小道
小主人报(2022年8期)2022-08-18 01:38:38
何刚的诗
苏州博物馆西馆:过去与未来,唤醒穿梭窄巷小道的回忆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饰
中国童装看即墨
商周刊(2018年17期)2018-08-31 02:20:12
IN-SIGHT童装概念店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52
唐小道的爱情
用场景模式卖童装
创业家(2015年10期)2015-02-27 07: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