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厚英之死

2012-07-12 18:45:07鲁兵
检察风云 2012年16期
关键词:侦查员爷爷

文·图/鲁兵

戴厚英之死

文·图/鲁兵

【絮语】

她是人们公认的江淮才女,她是内外知名的文坛作家。戴厚英,在她年富力强、创作旺盛之际,生命的音符戛然而止。1996年8月25日,戴厚英被发现惨死在家中。

戴厚英的死,震惊了国内外。社会上因此沸沸扬扬。一个作家的死,为什么会引发社会各界如此广泛的关注呢?

今天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这个案件,我们必须结合戴厚英的身份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殊文化背景进行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新时期思想解放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思想理念及相关的文学作品鲜明张扬了其个性特点,她的思考和她的刚烈个性,在当时文化界及广大读者中颇有争议。

就是这样一位很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家,以一种所有人都预想不到的方式,被杀害了。一时间,流言四起。从国内到国外,大家的目光都投向这一事件。这让警方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只有尽早破案,才能平息各种疑问。据侦查员回忆,从中央到公安部,再到上海市委市政府,都对此案予以关注,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任建新同志在案发第二天就责成公安部督办此案,其分量可见一斑。

然而,侦破工作并不顺利。案件的转机在于戴厚英的一篇日记,这也是本案颇具戏剧性的一个方面。在浩如烟海的日记中寻找线索,如同大海捞针,但仿佛冥冥中注定,被害人早在生前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埋下了凶手落网的伏笔。

本期文章,将带领读者重温戴厚英案侦破始末,今天读来,仍觉鲜活,字里行间还能够感受到案件侦破过程中的紧迫感和难度。掩卷之余,我们不禁感慨于人生的残酷和命运的万般无奈。

噩耗传出世人震惊

1996年8月25日,蜚声文坛的著名女作家戴厚英,在遭受水灾的安徽老家募集捐款、奔波劳累了一个月后,于清晨返回上海。她太累了,想好好地睡一觉。住在她家的弟弟戴厚泉和妻子茅维林,为了让姐姐好好休息,便出去逛街,其女儿戴惠则留在家里。

晚上7时15分许,戴厚泉夫妇满载而归,然门久敲不开,便来到前楼的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家取来备用钥匙。打开门一看,戴厚泉夫妇立时惊呆了,只见戴厚英倒在血泊中。夫妻俩顿时慌了手脚,戴厚泉惊慌失措地跑到吴教授家告急:“吴老师,不好了,我二姐被杀害了!”

吴教授听罢大吃一惊,立即让妻子拨打110报警,自己则匆匆赶至戴家,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搭戴厚英的脉搏,看是否还有救,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的心脏已经永远停止了跳动。

忙乱中,门外有人提醒道:“快出来,保护好观场。”房内的人都退至邻居家等候刑警,吴教授蓦地想起小戴惠,急切地问戴厚泉:“你的女儿呢?”他哭着道:“也在里面啊。”吴教授焦急万分地说:“那还不赶快进去啊,看还有救否?”老实巴交的戴厚泉无奈地说:“现在不让进去啊!”吴教授对他说:“那你快去叫公安局的人进去看看。”

此刻,派出所的民警已及时赶到,他们来到北间看后说:“血都从房间流到外面了,没有了呼吸,哪还有救?”

戴厚泉夫妇得知唯一的女儿也被害后,更是悲伤,痛哭不止。

戴厚英遇害的消息,立刻见诸全国各家报纸,震惊了社会各界人士,甚至连美、英、法等诸多国家的新闻机构也争相报道了这起凶案。

三种破案思路

8月25日晚7时35分,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刑侦支队的技侦人员接报后,迅即赶至现场,勘查现场后,在客厅的橱门上和被害人戴惠的眼镜镜片上分别取到了清晰的指纹;在柜子的抽屉内觅到了一双带血的白纱袜及41码的“力度”牌鞋印,在客厅内的小桌子上有只带灰尘的杯子,里面有半杯白开水;房门没有撬、蹬的痕迹。

戴厚泉向侦查员哭诉:“下午3时半,曾打电话告知女儿,晚上不回家吃饭了。桌子上的杯子是专门用来接待客人的。”

邻居向警方提供:“当天下午3时50分,曾见戴厚英从超市出来。”

侦探们综合各种信息后得出初步结论:一是作案人是“软”进门,他与被害人相识,可以排除流窜作案的可能;二是作案人到处翻动,窃走存折、首饰、手镯、手表、随身听,连邮票、小挂件等小东西也不放过,证明作案人目的是窃财,且属低层次案犯。

基于以上线索,警方内部出现了三种侦破思路:一种观点认为重点在戴厚英亲属身上寻找,她刚从老家捐款回家,嫌疑人知道她很有钱;第二种观点认为重点是戴厚英的上海熟人,尤其是她的学生;第三种观点认为重点应是戴厚英的侄女戴惠的同学,尤其是男同学。

因戴厚英是位有影响的女作家,为侦破此案,公安局投入了大量警力,兵分四路,以期广种“博”收。

8月2 6日上午,“803”大案队刘道铭队长和虹口刑侦支队的杨璐副支队长率10多名侦查人员直奔戴厚英老家安徽颍上县南照镇,分头扎进2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向戴厚英、戴惠的亲友、同学数百人摸底,凡是外出打工者一一登记在册,共登记了980多人,其中去上海打工的330人,经过16天艰苦卓绝的筛选,结果全部被排除。

一路人马到戴惠所在的卢湾区职校调查,了解到戴惠正派检点,学习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戴厚英对侄女管教甚严,戴惠有点惧怕姑姑,平时从不敢带同学来家中,也排除了其同学作案的可能。

另一路人马在戴厚英的人海关系中捞针。戴厚英的信件有一麻袋,来往的人员多是报刊主编、诗人作家和所教的学生及慕名而来的人。主编作家大多年龄较大,又系文弱书生,实无作案可能;所教学生成百上千,尤其是1993年那一批,经过对380人逐一摸排,没有跳出有价值的线索。

第四路人马在戴厚英居住的虹口区凉城新村蹲点摸排。侦探们对新村586户居民像梳篦子般逐一走访。一邻居反映,当日下午3时45分许,曾两次听到屋内有男女吵架声和女子的惨叫声。另一位12岁的小女孩在花园里溜旱冰时,曾看见一位圆脸、谢顶、络腮胡子、身着红衬衣的中年男子进入17号门,大约是当天下午4时许。

茫茫人海,何处觅踪?侦破陷入僵局,案件犹如山间云雾,缥缈缭绕,朦胧不清。

戴厚英是遐迩闻名的作家,个性鲜明,因此此案成了当时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任建新,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公安部长陶驷驹均对此案予以高度重视,作出批示,务必尽早破案。

一本日记本使案情柳暗花明

16天过去了,案件没有进展,上级天天晚上听汇报,全社会瞩目,侦查员们压力巨大,一筹莫展。

28日从美国匆匆赶回的戴厚英女儿戴醒,在其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了三本日记,她逐字逐句细读,把怀疑的来往人中摘出54个名字写在纸上,于9月13日交给了警方。侦查员提出要细看日记本,然戴醒认为日记本记载着母亲的个人隐私,不愿对外公开,警方作了耐心的说服工作,晓以利害,保证只许专人看,决不外传,她终于顾全大局地交出了三本日记本。

陈申东副支队长与老侦探徐一中字斟句酌,于第三天,这个注定作案者倒霉的日子,日记本里跳出:1996年4月25日,我中学时代的老师李文杰的孙子陶峰,带来其爷爷的一封信,要我多多关心。陶峰本人是厨师,要求帮助在上海找个宾馆打工。

老侦查员徐一中读着日记蓦地想起在查阅戴厚英的来信中曾见到过有张便条,立刻翻出信件:我的孙子小峰在五角场工作,望多关照。署名李文杰。便条上还附有:陶峰,住宝山区呼玛一村。

侦查员迅捷跟踪追击赶往该处寻找线索。最后了解到陶峰系安徽临泉人,1974年1月27日生,春节至8月中旬一直在上海南京路、山西路口的“政通餐厅”打工,现已回老家。据一位老乡反映,见他身上曾挂过一只“爱华”随身听,25日晚7时半来过,当晚11点坐去阜阳的火车走了。

政通饭店老板反映:陶峰圆脸、秃顶、络腮胡子、穿红衬农,这些特征与戴厚英住处的小女孩描述的完全吻合。

案件终于有了转机。

抓捕陶峰

9月24日上午7时半,刑侦总队重案支队陈申东副支队长、虹口分局刑侦支队杨璐副支队长和两位侦查员开着尼桑警车,如离弦之箭,直射安徽。深夜12点20分,一行人员风尘仆仆地赶到安徽界首。

临泉厨师职校的老师在上海提供一个线索:有一个叫陶峰的学生,25日晚上,回安徽后,曾打来传呼,告知与同学张玉飞一起在界首找到了工作,不回上海来了。

疲惫不堪的侦探们顾不上旅途劳顿,一大早就去查找电话号码,原来是界首邮局打出的电话,线索又中断了。

陶峰的爷爷李文杰住在界首,为防止打草惊蛇,侦查员决定让安徽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的警探张晓东冒充陶峰的同学找他。李文杰见孙子的同学前来,热情有加,告知陶峰不在家,现正在昌盛宾馆打工。

警方为防止对象逃跑、行凶、自杀,决定冒充食客来到宾馆用餐。侦查员们点完海货后,以海货是否新鲜为由,4人来到昌盛宾馆厨房寻找陶峰。只见一圆脸秃顶、身着白衣的青年正在烧菜,特征与对象吻合。两名侦探交换了一下眼色后,如饿虎扑食猛地一下扑上去,紧紧抱住猎物。

秃顶青年第一句就问:“你们是什么地方的?”

“我们是上海市公安局的!”对方一听一切都明白了,吓得脸色惨白,浑身瘫软。

侦查员让其打指纹,陶峰有气无力地说:“不用打了,戴老师是我杀的。”

侦查员当即在陶峰的裤兜里搜出了戴厚英的2000元钱和500美元存折,并在其宾馆的住处搜到戴惠的“爱华”随身听,又在其爷爷李文杰住处的黑包内,搜出了大批的金银细软和所盗的零碎物品及一双“力度”牌黑皮鞋。铁证如山,至此,震惊全国的著名女作家戴厚英被害案,经过21个日日夜夜的艰苦侦查.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搜查完陶峰爷爷家的住所,侦查员押解陶峰至楼道口时,正巧遇上了其爷爷回来,陶峰立刻跪下来悲痛万分地对爷爷道:“爷爷,我出事了。”

“出什么事?”爷爷急切地问。

“我杀了人。”

“杀了谁?”

“杀了戴老师。”

爷爷听罢顿时如五雷轰顶,两手握拳放于腰间,惊讶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愣怔片刻对孙子安慰道:“好好向政府交代。”

侦查员走后,老头还愣在那里,突然身后传来痛哭的声音。

将案犯押上警车,陈副支队长一看手表,指针正巧指在12点,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王军副总队长的电话,王总听后似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他在两小时以前在接陈队长的电话时,还是茫然无绪,转眼却把人抓住了,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一次大声问:“凶手抓住了?”

“抓住了。”对方坚定地说。

“你会后悔的”

1996年春节期间,陶峰听说上海到处都是宾馆,他自恃会厨师的手艺,便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扒分”。然而,盲目地来到上海后,瞎闯了半天,收入却并不理想。回家探亲后,爷爷告知陶峰自己有个学生在上海很有作为,随手写了张便条让陶峰去找她。

1996年4月25日,陶峰揣着爷爷的纸条满怀希望地找到了戴厚英,没想到她的家如此简陋。戴厚英见到老师的孙子找上门后,听到要帮助其找工作感到很为难,她一介书生,平时很少与人打交道,又不熟悉宾馆、饭店的老总,但她没有扫对方的兴,还是口头答应去问问,但又婉言自己是个不出门的读书人,恐怕难以如愿。

陶峰大失所望。他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没想到老板为了招上海厨师,随便打个招呼就解雇了他。陶峰感到愤然,一时也找不到理想的饭店,便开始仇视上海人。他看到上海人这么富裕,心态极不平衡,最后想筹一笔钱偷渡到台湾去打工。他向老乡借万多元却被婉拒。走投无路之际,他蓦地又想到了戴厚英曾答应给他找工作的承诺。

8月25日下午3时20分,陶峰敲开戴厚英家的门,见戴惠一人在家,戴惠见是认识的老家人,就泡了一杯水,与之聊了起来。其间戴惠的妈妈来过电话,告知去外婆家吃饭,不回家吃饭了。戴惠返回客厅,调电视机之际,陶峰见其穿很短的裙子,遂起歹念,上去从背后掐其脖子,致其昏迷后将她抬至北面小间内,又返回客厅翻箱倒柜。

四时许,戴厚英从超市买东西回来,见房间零乱,发现陶峰在屋内,戴厚英惊讶地问:“你干啥?”陶峰一时慌了手脚,惊慌中突然随手抓起一只香水瓶砸向戴厚英,戴厚英与之反抗,但毕竟年老体弱,不是对手,陶峰猛掐戴厚英的脖子,使其昏迷后,他又到厨房间抓起菜刀狠命砍戴厚英的脖子。

戴厚英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告诫他:“你这样做会后悔的。”

然而,失去了理智的陶峰根本听不进去,又是一阵猛砍,戴厚英的宝贵生命在这个野蛮无知的厨师手下永远地结束了。

在北间床上昏迷的戴惠被客厅里的响声惊醒,她果断地从门后抓起打蜡的把柄,见陶峰举着血淋淋的菜刀砍来,文弱的女孩毫不示弱,用拖把柄拼命反抗,但19岁的少女毕竟不是强壮厨师的对手,也惨死在凶手的刀刃下。陶峰失去理智地一口气杀了两个鲜活的生命后,脱下带血的衣服和袜子,清洗了身上的血迹,更换衣服后,卷起劫掠的钱物,慌忙逃逸。

9月17日下午3时半,嫌疑人陶峰被押回上海,虹口公安分局门口早已是人群成墙,群情激动。当嫌疑人陶峰从警车上下来的一瞬,四周的镁光灯闪亮不止,人群簇拥,争相一睹这个可恶的凶手。

1997年10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杀人罪和抢劫罪一审判处陶峰死刑。几天后,一声清脆的枪声结束了这个恶魔的生命。

编辑:郑宾393758162@qq.co

猜你喜欢
侦查员爷爷
爷爷变身了
儿童时代(2021年4期)2021-06-09 06:22:00
不甜不要钱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改进与模式构想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犯罪研究(2019年3期)2019-11-27 19:28:54
冬爷爷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运行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
站着吃
爷爷说
判定逃跑方向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下的主办侦查员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