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老乡的炒房史

2012-06-26 08:01:46澳大利亚蔡成
读者·原创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意大利人悉尼澳洲

文 _ [澳大利亚]蔡成

先富起来的意大利人

1990年,Sam由一个富翁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从富到穷花费的时间不长,一夜就能完成。而他的兄长,同样在一夜之间失去了自己的千万家产。

惹祸的,是房子。

Sam说,1990年是澳大利亚经济,尤其是悉尼经济的一道坎儿,许多意大利老乡没能越过这道坎,由曾经的富豪,更多是中产阶级,沦为贫雇农。这年被称为悉尼房地产发展史上的 大衰退。说起1990年,至今许多悉尼人,尤其是那些因房产泡沫破裂而一夜赤贫的人会摆出痛心疾首的架势。

西方人对买房置业的热情远不如中国人,但也有例外,比如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就澳大利亚这个移民国家而言,意大利人就属于先富起来的少数民族。

意大利人先富起来,并非他们更聪明勇敢,只是因为他们下手早,且早些年澳洲联邦政府带有明显种族歧视性质的 白澳政策 帮意大利人收拾了潜在的竞争对手。拿房子说事前,还是先说说意大利人的移民史吧。因为,群体的移民史恰好见证了个体从发迹到衰落的全过程。

1920年,Sam的祖父率领全家从欧洲的亚平宁半岛移民到悉尼。欧洲各国战火频繁,加上经济萎靡不振促使许多人移民海外。今天的澳洲有个词来指代他们,10 pound poms,指当年欧洲人只需花10英镑就能到澳洲来发财,而现在指的是这群背井离乡者的子孙后代,不是尊称,有时可用作攻击敌人的武器。

从亚平宁半岛到澳洲,坐船要一个月。Sam的祖父和当时成千上万的意大利人很幸运,在海上没被恶劣的天气盯上,顺利抵达陌生的新大陆。当时,新大陆早被瓜分完了,英国人一踏足澳洲,第一件事便是抢夺地盘,划分势力范围,圈地建了大量的农场。澳洲虽然土地辽阔,但可开垦的肥沃土地却少得可怜,中北部都是沙漠。Sam的祖父就在悉尼当雇农,此时澳大利亚还不能算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牧业挂帅而已,比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当然要强,可也强不到哪去。

大约是1950年,Sam的父亲踏上发财的羊肠小道。手段一点都不高明,开店而已,卖比萨饼,没想到很快发迹。发迹也不是因为从犹太人那里学了几招经商妙计,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天时、地利、人和全给凑齐了。

二战后,欧洲人移民热潮又一次来临。意大利被法西斯墨索里尼劫持站错了队伍,与德国和日本为伍,被同盟国打败。国家战败,但人民无罪,意大利人纷纷逃离废墟般的国土。恰好澳大利亚正在大力发展制造工业,急需引进工人。大量意大利人的涌入增加了比萨饼的消费。

马克思说,资本的原始积累充满了罪恶;Sam说,资本的原始积累充满了艰辛。我同意后一种说法,因为我也曾亲历资本的原始积累。Sam回忆,别看比萨店小,他的父母还是要起早摸黑。比萨又不是高科技,小本经营,没法一夜暴富,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这加大了血汗的份量。

都是炒房惹的祸

父亲故去后,Sam继承并扩大了比萨店的生意,陆陆续续又开了三家连锁店。而他的兄长更牛,破产之前在澳大利亚有12 个经营化工产品的连锁店。

1989年年初,Sam离开住了20多年的Eastwood,在悉尼的海边买了新房子。跨出新房子的后院门,就登上私家码头,长约10米、宽约1米的栈桥一直伸向大海。Sam一家最爱的周末节目是驾驶私家游艇从私家码头出发,随便找个地方,熄了马达,任由游艇晃悠,父子仨垂钓南太平洋。当时房价是差几十元就到380万澳元,即便在今天的悉尼,这个价位的房子也是绝对的豪宅价位。Sam没想到的是,就是这套房子,将他送上了不归路。

较之于不少国家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澳洲房地产业一直被公认为 健康。健康的原因是联邦政府不允许地产开发商获取暴利,但是,正因开发商没法获取高利润,导致投资积极性不高,也就使得房地产市场始终处于饥饿状态,也就是供不应求,从而迫使房价芝麻开花节节高。悉尼房地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明细的统计数据,而就是从此时起,一直到Sam买豪宅的1989年,房地产始终呈上升趋势。澳洲房地产市场一直流传这个致富神话——8年翻一番 ,也就是说,每过8年,澳洲的房价都要翻一番。从1970年代到1989年,年增15%以上是常见的,1980年增长率更达到惊人的35%,而1989年则达到顶峰,达到55%的增长率,如加上1988年27.7%的增长,两年内房价剧增82.7%,正是看到形势一片大好,而银行主动找上门来贷款,Sam才兴冲冲地住进海边豪宅。

世上从来就没有不散的盛宴,接下来悉尼房价走下坡路了。1990年跌0.7%,第二年跌5.1%。数据不恐怖,可银行慌了,忙着清理门户——悉尼房价下跌不是独角戏,是世界经济糟糕。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油价暴涨导致石油危机出现,先是美国经济不妙,房价下跌。接着所有西方世界都出现经济危机,而亚洲经济强国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到今天都还没彻底喘过气来,房价更是出现了惊人暴跌。看到号称世界经济第二强国的日本房子出现了跳楼价,澳洲银行家们急得想逼人跳楼——首先要逼的,是那些贷款买高价位豪宅的人。银行是会算账的,房市跌幅小对低价房屋没什么影响,但对高价位房子来说,一个小数点就是几十万、几百万。

《资本论》里有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是经得住考验的真理。银行要的是资本增值,而不是减肥,他们对雪中送炭的事没兴趣,但干落井下石的事很在行。1990年Sam在北悉尼海滨的豪华别墅被银行重新估价,先腰斩,再去掉一个最高价,去掉一个最低价,最后得价150万。

Sam买房,仅支付10%的首付,其余都是银行贷款。银行恶人先告状,说:好啊,你把一百多万的房子估价为三四百万来骗取贷款,罪不可赦,格杀勿论。银行的口气是冷冰冰的,一副公事公办的派头,而内容大致如此:要么,你一次性还清贷款;要么,先没收房子,而你这个房子才一百多万,资不抵债,限你在某月某日前还银行两百多万

好了伤疤忘了疼

事实上澳大利亚确实存在买房诈骗银行的事。大约是2008年我就读到报道,一个中国人利用家里人的名字反复倒卖自己的房子,左手卖给右手,右手卖给左手,房价一路高涨,从银行贷款越来越多,然后用多出来的钱去炒房。而后第一套房欠贷,银行没收该房产一看,简直就是一个垃圾股炒到天价 闹到法院,陪审团一致裁定:诈骗罪名成立。

究竟是银行的罪过,还是Sam耍了骗贷手腕,我不知道,总之,他被迫匆匆忙忙低价卖掉了所有资产去缴纳银行欠款,以免诉讼之灾。而他的兄长,因看到悉尼房地产市场一直红红火火,摊子铺得大,贷款买了好几套房当投资,结果卖掉化工生意也没能还清欠款,只好宣布破产。

好玩的是,悉尼房价过了1992年又开始走上坡路了,除了2005年小有跌幅外,其余是年年看涨,银行家们很快好了伤疤忘了疼,大撒贷款。无首付、全额贷款的服务项目都赤膊上阵了。这项服务项目直到美国的 两房危机 发生,银行才吓破胆赶紧收敛嚣张气焰,老老实实走购房首付至少20%或10%的贷款路线。顺便说一下,40多年来,悉尼房价除了4次下跌外,年年都步步高升。

Sam没能挺到1992年,从此他再不做海滨豪宅的美梦。1995年他全额贷款在西悉尼买了套38万的房子(西悉尼是整个大悉尼房价最便宜的区域)。这回走运了,2011年,他的房子卖了98万。尽管用银行的钱赚了钱,他说到房子和银行,他还是愤愤不平。

银行是婊子,房子是春药。他下结论。

银行是婊子,这似乎成共识了,懒得去解释。房子是春药,这倒稀奇。想一想,也不稀奇,有了房产,腰会挺了,走起路来连背板子都会硬了,说话的口气都雄赳赳的,它不是春药又是啥?当然还有个前提,那就是泡沫经济盛行的时候,房子才千真万确是春药,它只会让你的神经坚挺一会儿,神奇一会儿。

猜你喜欢
意大利人悉尼澳洲
第43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将在悉尼举行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现代装饰(2020年5期)2020-05-30 13:00:58
享誉海内外的澳洲奶酪
幽默大师(2019年10期)2019-10-17 02:09:14
澳洲动物
手舞足蹈 大声说话
去悉尼!穿件T恤来过年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0
A Glance at Woolworths and Coles
卷宗(2014年10期)2014-11-19 16:25:23
Who discovered Australia?谁发现了澳洲?
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