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徐鲁
据说,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那个名叫汉尼拔的小镇上出生时,天上突然出现了哈雷彗星。我们都知道,哈雷彗星每隔75年才会出现一次。马克·吐温长大后,很希望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还能再见到一次哈雷彗星。
果真,1910年4月21日,在马克·吐温临终时,他的愿望奇迹般地实现了!这一年他也正好75岁。他不仅亲眼看到了生命中第二次从天空中闪过的哈雷彗星,他自己从此也作为人类文学天空的一颗耀眼的巨星,一旦升起,便闪烁着恒久不灭的光华。
马克·吐温出生时,汉尼拔还只是密苏里州一个不到两千人口的小镇,小得就像密西西比河边的一颗纽扣。
马克·吐温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像自己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和汤姆·索亚一样,成了小镇上和密西西比河湾的顽童。据他的母亲回忆,吐温小时候比他的几个哥哥要活泼和调皮得多,他不爱上学,经常逃学到附近的密西西比河边游玩。小吐温前后共有9次,差点沉入河底被波浪卷走。
马克·吐温12岁时,在小镇上当法官的父亲去世了,从此他辍学回家,成了到处流浪的野孩子。不久,家里人把他送到印刷厂里当排字工,希望他能在此学点东西,挣点钱补贴家用。他先后做过报童、排字工、水手等。少年时代的贫穷和流浪生活,成了马克·吐温文学生涯的摇篮。
有一天下午,他在大街上闲逛时,捡到了一张被风刮起的废纸。这件事,对他后来的文学生涯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张纸是一册历史书上掉下来的一页,上面讲的是15世纪初期,法国一位巾帼英雄琼达克在鲁昂森林里被捕的情景。女英雄的不幸,深深触动了少年马克·吐温的心灵。琼达克是什么人?他不知道,但是他非常敬佩这位女英雄。此后,他开始寻找所有有关这位女英雄的书,在阅读的同时,也渐渐有了自己动手写作的想法。一位被誉为 美国文学之父 的伟大作家,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
如今,马克·吐温 这个名字成了密西西比河畔的这个小镇最大的骄傲。小镇上最大的资产,就是马克·吐温儿时的故居。据说,他故居一带的老房子,还有门前的街道和花园,都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这里也禁止任何车辆通行,游人只可步行至此。
马克·吐温成名后的故居,位于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的西郊。这座维多利亚式的红色别墅,被游人称为 飘荡在绿海洋上的红色蒸汽船。因为整个别墅外观看上去就像一艘华丽的蒸汽船,外墙涂着鲜艳的红漆,四周全是葱绿的树木。据说,当初建筑工人在为别墅涂刷红漆时,曾经吸引着一些过路的游人和车辆驻足欣赏,还意外地酿成了几起交通事故。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领航员的那些日子里,他曾经立过一个志向:以船员终其身,愿死在机轮旁。当时,轮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时,12英尺的水深较为安全。当水手们喊出 两倍于6英尺水深 即 Mark Twain 时,处于高度警觉的舵手,就有了安全感,可以放心驾驶了。这段生活留给了马克·吐温深刻的印象,当他开始了写作,要离开他所热爱的领航员工作时,为了纪念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他就选用了水手们常喊的 Mark Twain作为自己的笔名。
35岁那年,马克·吐温认识了奥莉薇亚。尚未成名的吐温,幸运地获得了这位 白富美 的青睐。婚后,马克·吐温请了当时最杰出的一位建筑设计师,在哈特福德的西郊修建了这座别墅。
巧合的是,伟大的黑奴解放题材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的旧居,也在附近。这样,马克·吐温和斯托夫人就成了 芳邻。这使得后来到此朝拜的游客有福了,不用走多远,就可瞻仰到两位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家的故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无疑是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最美丽和最有趣的场景: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有时候写累了,就会离开书桌,信步走到邻居吐温的院子里,愉快地摘回一大把鲜花,插在自己客厅的花瓶里。斯托夫人热爱植物和园艺,是有名的 花草迷。
马克·吐温有时候也会像去拜访老朋友一样,来到斯托夫人家说笑一阵。吐温很欣赏斯托先生的学问,有时候还会向他请教一些语言学上的问题。斯托先生蓄有一捧漂亮的白胡子,吐温的三个孩子都坚信自家对面住着一位 圣诞老人。
有时候,要面子的妻子会责怪大大咧咧的吐温,去斯托夫人家做客,怎么可以穿得如此随便,既不戴帽子,也不系领结?于是,马克·吐温会让管家端着托盘,盘子里放着一封道歉信,还有整洁的领结和帽子,恭敬地去 弥补给斯托夫人看。——这样的场景,毋宁说是风趣的马克·吐温的小说细节在现实生活中的 余绪。
马克·吐温故居里的摆设极其考究,那些胡桃木的家具,是他特意从威尼斯买回来的;一张矮小的桌子上,摆着他和妻子、孩子的温馨合影,还有女儿小时候的涂鸦。
马克·吐温一生非常喜欢孩子和小猫,小时候他家里就养过19只猫。他还有一句名言:没有孩子的家,算什么家? 他和妻子一共养育了三个女儿。每晚睡觉前,他都要在书房里和孩子们享受一番 亲子阅读 ,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客厅里,有一张全家福 看上去十分温馨动人:在门前的回廊上,马克·吐温席地而坐,大女儿苏西依靠在爸爸身边,小女儿吉恩坐在爸爸妈妈之间,二女儿克拉拉坐在爸爸对面,一家人正在温馨交谈,享受着浓浓的亲情。
马克·吐温的婚姻和家庭,大概是全世界作家中最幸福、最温馨的婚姻和家庭之一。他很喜爱女儿苏西。聪慧的苏西也很有文才,在13岁时就为父亲马克·吐温写过 传记 ,17岁完成了一个很有水准的剧本,还在父亲的写作间里为全家朗读和 演出 过。马克·吐温在自传里大段使用了苏西对他的观察和描写,一字也不改动。令人扼腕的是,苏西在她最美的年华死于脑膜炎。当时马克·吐温正在外地,当他接到苏西的噩耗电报时,他说,那一瞬间,就像子弹穿过我的胸膛一样。
马克·吐温一生中创作了二十多部作品,其中以他小时候的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最为脍炙人口。马克·吐温也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海明威曾说,美国文学是从马克·吐温开始的。他坚持采用美国的语言、美国的主题来创造富有美国精神的文学,被后人誉为 美国文学之父 和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据说,大哲学家柏拉图临终前留下一句名言:一个男人一生应该完成四件事:种一棵树,建一栋房子,写一本书,培养一个儿子。马克·吐温有过一个儿子,却在出生不到两年就夭折了。这是留在吐温心底的痛楚。除了培养儿子,其他三件事,马克·吐温全都做到了。他为全人类留下的文学遗产,有如无数的参天大树;他留在哈特福德的 红色蒸汽船 ,也吸引着一代代读者和敬慕者来拜谒。他的爱女苏西去世后,他曾在女儿的墓前喃喃念诵这样的诗句:安眠吧,心爱的亲人,安眠吧。
轻轻走进吐温的客厅和写作间,我的心里仿佛也缓缓升起这样的意念:安眠吧,亲爱的领航者,在人们无限的怀念里,安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