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马少华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在追悼会上,各界名流赠送的挽联数不胜数,其中有两副挽联很引人注目,一副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 ,另一副是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 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确实,在民国浩如烟海的文人、政客当中,能称得上 完人 的,也只有蔡元培先生了。
不过,在蔡元培堪称完美的一生中,却发生过一次造假和一次护假的污点,这是怎么回事呢?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开始整顿改革北京大学。在最重要的北大文科学长的职位上,蔡元培相中的人选是当时的风云人物陈独秀。
不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担任这一职位必须有一定的学历,并有一定的教育经验。这两个条件陈独秀都不具备。但这并没有难倒重才的蔡元培。
半个月后,即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向教育部发出申请,力荐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在陈独秀的简历中,有这样的介绍: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刚过两天,即1月13日,教育部即批准了这份申请,又过了两天,陈独秀正式上任。效率之高,让人瞠目。
后经人考证,蔡元培给陈独秀写的这份简历属于很严重的造假,陈独秀虽然去过日本留学,但并没有就读日本著名的 东京大学 ,后面的 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也都是子虚乌有。
看起来,蔡元培未免有点不地道,不过,要是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次的造假事件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当时的北京大学以因循守旧闻名,官僚作风非常严重,极不利于学术研究,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聘请有思想、有魄力的人来主持,而陈独秀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关于这次造假事件,在我已知的历史资料中,蔡元培并未对此作出解释,但其原因已经很明显了,即唯才是举,绝不因学历、身份、年龄、思想流派而否定一个人的才华!
在蔡元培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整个北大,甚至整个学术界,都在奉行这样的用人原则,像闻一多、钱钟书,数学考了没几分照样能进清华,还有更牛的梁漱溟,报考北大没考上,却因一篇《究元决疑论》转眼就被聘为北大讲师。在当时,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除了这次 造假 事件,在蔡元培晚年,又发生了一次 护假 事件,更可见他爱才、惜才的赤子之心。
到了晚年,蔡元培退出官场,去了香港养病。因为他的巨大声望,很多人都请他写推荐信,而蔡元培也乐此不疲,几乎有求必应。
一次,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从重庆寄来一封信,说自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回到重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希望老校长能帮自己写封推荐信,以实现人生价值。
蔡元培看完信,二话不说,当即为这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寄给了一家相熟的公司。
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来信说,蔡先生推荐的这位年轻人的毕业证书是假的,也根本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并劝蔡先生以后要注意甄别,以免坏了自己的名声。
显然,这位年轻人是利用蔡老先生乐于助人、有求必应的特点,骗了他一回。但是,蔡元培并没有生气,而是立即回信给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不要在意他是不是北大的学生,而要看他是不是个人才。如果他真的是北大毕业却没有真才实学,那也不能用;如果他不是北大毕业却有很好的才华,那为什么不用呢?并劝这位负责人说,现在正当乱世,年轻人找不到门路,难免会走一些旁门左道,但并不妨碍他真正为国效力,千万不要因为这次事件而贸然拒绝他。
在蔡元培病重时,很多老朋友来看他,他对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希望在中年人和青年人身上,为这些人挺身请命,披荆斩棘,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的义务!劝老朋友们不要过多爱惜自己的名誉、身份,多为年轻人提供机会,才是国家富强之道。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也明白了,所谓 完人 ,并非指自身的道德完美,而是能为他人谋福利,即使弄得自己一身泥,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 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