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江小财
N年前,我迷上了团购——其实就是批发的文艺说法。当时,专做团购的网站还没诞生,我积极参与的,不过是本城的一个论坛。由 团长 在论坛发起某样物品的团购,团员跟帖报名,达到规定人数后,钱分头打入 团长 银行账户,货到再通知地点,现场分发实物。
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这种不规范的民间自发团购配合着我逐渐下滑的热情,恰到好处地销声匿迹了。与此同时,真正的专业团购网站华丽丽地到来,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QQ上好友头像频频闪烁,点开,劈头看见的,都是一串串密密麻麻的网址,捎带着推荐语:这个貌似不错,你团了没有?
刚开始小心谨慎,只敢团餐饮,且专挑那种有点名气的,试吃几次后,放下心来,开始大胆参与各种团购——从星级酒店自助餐到咖啡店的下午茶,从海鲜酒楼的尊享多人晚餐到附赠果盘和小吃的KTV包厢劵以及送小桶爆米花的电影票,一条龙拿下。
最初,还不太放心仅凭网站发送的手机短信去消费,怕短信会被小孩删掉,手里又没个真凭实据。于是,按网站提示,把支付成功的带编码的消费券通通打印下来随身携带。那阵子,觉得日子过得倍儿爽气,到哪儿消费,进门前都会先做个稍等的手势,翻开包,掏出一沓子A4纸,找出其中对应的两张,交给服务员,一副占了大便宜的嘴脸。
有一天,呼朋唤友去消费团购的下午茶。是新开张的休闲餐厅,装修品位不错,到处摆放着有趣的小物件和油画。那次团了4张券,每张券实付金额20元人民币,包含咖啡、开心果、提拉米苏。4个人80元钱坐了一下午。回家喜滋滋讲述,我哥——一个善于处处为商家考虑的人,非常痛心地说:你们这是想把人家吃垮,想让人家早点关门啊!
印象最深的一次团购,是去年暑假带小孩出门,晚上她突然要吃酒店的自助烤肉。我猛然记起酒店烤肉貌似有团购的,于是迅速上网,稳准狠拍下,成功之后,站起来,用那种特别不屑的眼神,慢慢扫过丈夫和小孩。但是第二天在酒店大堂,猛然看到一张此前没注意的海报——凡连续住两个晚上的,都可用折扣价优惠购买烤肉餐券!可怜我昨天超额消耗的网络流量!
最不成功的一次,是团了一双号称名牌的运动鞋。折扣诱人,商家又写着绝对正品加感叹号的誓言。参团人数持续递增,很有紧迫感。于是匆忙下单,又把页面链接发给同事,当即有七八个人跟风购买。鞋子收到后,是不是高仿倒在其次,关键是,那种鞋的设计和普通运动鞋不大一样,竟然没有鞋舌头,脚背高的人,务必卯足劲才能塞脚进去。不过这也有个好处,午休时喜欢脱鞋放松的男同事,考虑到早晨好不容易穿上鞋的麻烦,咬咬牙不脱了,办公室空气因此比往日改善许多。
有时,团购者还被当成另类人群受歧视。那是去一家饭店消费团购的多人套餐,明明包厢全空着,服务员却怎么也不放我们进去——团购的,只能坐大厅!还有一次,女友团了几张昂贵的五星级酒店的晚间自助大餐,带着小孩欢天喜地奔去,却不准随便就坐,被带到指定区域。这就罢了,当我到咖啡机那边,白瓷杯刚接了小半杯咖啡,就有人过来制止:对不起,团购的不可以享用咖啡!等再坐回那一片指定餐台,突然发现,这一片桌上送来的通通都是白开水,而稍稍有点距离的那一片现金消费区域里,尊贵的红酒和咖啡洋气地被端过去。
最近的一次团购,是位于某大型商场里的日式料理。原本价值200多人民币的双人套餐,团购价只需148元。话说盛夏周日中午,辗转奔去,满头大汗坐下后,先把手机短信调出,报出订单号和密码,心想终于可以喘口气等餐了。落地窗外,恋爱中的一对年轻人正停住脚步,仰头张望招牌,商量了一下,推门进来,又被引领着,落座于我们旁边那一桌。男的先开口:把菜单拿过来看看。我低声对丈夫说:看见没,消费团购券的都是中年人,只有年轻人才会随遇而安。当然,这就是恋爱的成本!
这时,服务生把菜单递过去,我们同时听见他热情响亮的推荐语:本店正做促销活动,原价200多的双人套餐,现在只需148元。
我默默收回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