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红娟 孟欣 陈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具有反复发作性。一旦发病患者除头晕外常伴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少数患者甚至最后发展为后循环脑梗死,预后较差,临床上常用的药物疗效参差不齐。因此,寻找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药物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笔者对6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采用眩晕宁片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神经科门诊患者,均经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并经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以及CT、MRI、DR等辅助检查排除颅脑外伤和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卒中、药物中毒、耳源性眩晕等疾病。根据患者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40岁4例,40~59岁18例,60~79岁11例,平均年龄(52.2±8.3)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40岁5例。40~59岁17例,60~79岁11例,平均年龄(50.7±8.3)岁。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及年龄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参照WHO提出的VBI的诊断标准:起病急,2 min内出现眩晕,同时合并下列一项以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单侧或双侧眼一侧视野视力丧失;平衡失调、眼颤、复视、吞咽困难和构音不良等。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或供血不足。排除患有耳源性眩晕、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病未稳定、外伤所致眩晕以及孕妇。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药:眩晕宁片(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片,3次/d;对照组用药:倍他司丁片(河南中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8 mg,3次/d;10 d为一疗程。
1.4 观察项目 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分别做TCD检查,记录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速度(Vs)、舒张峰速度(Vd)、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散(RI)、频谱形态等,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和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及用药后对血压、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1.5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TCD检查正常;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TCD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生活和工作受影响,TCD检查好转;无效:眩晕和头昏沉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检查不变。
2.1 两组治疗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PI RI治疗组 治疗前 27.33±3.56 27.69±5.24 26.97±1.36 0.98±0.14组别 时间 Vm(m/s)RVA LVA BA 0.76±0.15治疗后 35.39±7.53*△ 35.29±4.56*△ 35.61±7.02*△ 0.97±0.13 0.68±0.11*对照组 治疗前 28.16±7.02 28.13±6.53 27.15±6.55 0.99±0.10 0.75±0.13治疗后 33.99±7.96* 32.56±6.87* 32.48±7.56* 0.91±0.12 0.69±0.08*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人脑的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顶叶后部和丘脑等。缺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导致[1]。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将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VBI)更名为后循环缺血(PCI)。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较多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上常用倍他司丁、氟桂利嗪、丁咯地尔等药物治疗,但是存在的问题除了疗效参次不齐以外,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使患者无法坚持治疗,从而导致反复发作。如氟桂利嗪易出现肥胖和锥体外系症状;丁咯地尔易出现血管扩张性头疼且为静脉制剂,反复发作时往往需要住院或留观输液,给患者带来不便;倍他司丁副作用虽不多但临床疗效不甚理想。
为了探索和验证更多更好的药物来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本研究通过用眩晕宁片和临床常用的倍他司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倍他司丁(P<0.05);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方面和降低血管阻力指数方面也明显优于倍他司丁(P<0.05),从而说明眩晕宁片具有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动脉供血的作用,能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从中医角度讲,眩晕的病因无外乎风、火、痰、瘀四端[3]。眩晕宁片从中医病因病机入手,取方泽泻、白术、茯苓、陈皮、清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和甘草。其中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配以陈皮、清半夏、泽泻渗湿泄浊;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菊花平肝清热;牛膝补肝肾;甘草调和诸药。通过合理的配方,多药配合从而达到健脾利湿,滋肾平肝治疗眩晕之功效。
[1]曹勇军,刘春风.后循环缺血.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73-775.
[2]高山.头晕、后循环缺血与某些诊断误区.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6):532-533.
[3]宫洪涛,姚先丽,冯兴建等.眩晕宁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刊,2010,12(4):6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