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间的影响与合作越演越烈,并且衍生出的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逐渐被普及和推广,使其成为全球通行的一道标准。NGO是社会利益关系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要求和产物,其发展使社会权力结构建立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市场这一框架体系下,其本身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起到联结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角色转换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入世的必然性
“经济全球化,即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①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是国与国之间进行经济贸易与资本流动,促进各国间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最终达到各国间相互依存,互帮互助的目的。也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不仅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得到合理配置,而且也促进了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不仅使科学技术在全球大幅扩张,而且促进了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仭剑,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些问题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迫在眉睫,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从根源上带动了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也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
新世纪之初,中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当前及未来政府管理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成为中国发展的宏大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政治环境是政府管理更为直接现实的基础”。②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起步晚,速度慢,资源短缺,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端。并且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的多样性,各国之间存在一定制度上、政策上的差异,公平竞争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中国的入世之举,正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我们要从全民的利益、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来考虑中国的入世之举。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虽作为发展中国家,但是却已改变其贫穷、落后、保守的状态,正在向世界发达国家靠近,我们已经有能力参与世界竞争。入世的最大意义是要建立一个有助于发挥中国能源潜力的现代经济体制,而不是某些具体行业的得失。入世使中国步入富强也不在是理想,而即将成为现实。
二、NGO-新时期社会组织
近年来,在国内外基金的支持下出现了一些以行动支持和理论研究为基础的民间组织,并且他们都具有自己的特色。NGO就是其产物。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即非政府组织,“世界银行把只要他的目的是扶贫救困,维护穷人利益,保护环境,提供基本社会服务,都称为非正式组织。”③亦叫做“民间组织”、“非盈利性组织”、“第三部门”。NGO主以扶贫、环保和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理论研究及为主。参与这些NGO研究的志愿者都是经过严格培训,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士和研究人员。非政府组织作为与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同时并存,在社会管理中作用日益凸显。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也成为了NGO在社区发挥作用的必然趋势。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境等领域。社会形势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涉及领域也随之不断完善,地域也在不断扩展。长期以来,政府在社会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正从依靠单位分配向依靠市场和社区来 提供和解决,亦出现了“单位人”像“社会人”、“社区人”转变,基层社区成为了人们的主要活动基地,也就逐渐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社区也就将承接企业剥夺出来的社会职能以及社会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但是社区在协助政府做好与居民的相关工作中由于任务繁重,人手不足,已显现出时间和精力上的匮乏。而那些带有公益性、自愿性、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的介入,也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中介组织的出现,使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可能,社区居民自治也成为可能,同时NGO服务人员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也成为可能。NGO作为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和纽带,表达着民众的利益和愿望,居民可以通过NGO参与社区和政府的交流,对话与对策,参与对社会事务的诉求,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且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也在逐渐向国际接轨,可见,NGO在社区建设中必将会展现他特有的价值。
三、中国NGO现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自“入世”以后,一些国家也先后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变得错综复杂。政府为了协调利益,化解矛盾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社会对社会生活各领域“大包大揽”的治理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难以继续下去。以社会力量来处理社会事务也开始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共识。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初步实现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社会的总体分工是由政府总揽全部事务和支配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分工而构成的多元化经济体制转化。“在政府职能收缩、计划经济解体过程中:“首先经济领域从政府的绝对控制下逐渐独立出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肯定。”④
中国的NGO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大部分是根据计划经济时代的规定原则建立起来的。从中国国情看,目前我国的法律和市场仍有待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而由政府主导并发展的NGO,是一种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正与我国的国情相符。依据现行法规,我国的社团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是由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民营组织,主要包括一些自发的协会和学会,助人的基金会和联谊会,各种团体的商会,研究会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他们的主要功能是开展公益活动,其社会定位是作为政府与社会间的沟通桥梁与纽带,并附有一定社会行为规范职能的中介组织。
NGO的基本属性是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来的,但是,我国的NGO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人才、资金不足是NGO发展的首要问题;政治社区不分、放而不活是NGO发展的关键问题;法律不完备也是阻碍NGO发展的一道屏障。并且NGO自身领域的一些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有的人打着NGO公益的旗号,滥用减免特权;也有的人进行非法集资,触犯国家法律,造成财务混乱,内耗严重,贪污腐败等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打破了政府与社会法人一元化格局,社会上的一些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逐渐取代了政府在经济、社会领域的主导地位。社会领域也走上了自治化进程,主要表现在其被赋予的自主权越来越大,还引进了许多的新主体,并推进其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不可能将全部事务纳入管理范围的,因此政府不再是所有公共事务的承担者。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大量社会事务必须由社会自行来管理,某些特定的事务才由政府来管理。于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上要求存在多元化主体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
NGO的兴起和发展是一种雄厚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也是一种生产力,社会资本的壮大有助于解决社会运行中的难题。“市场不是万能的,外部性、垄断、宏观经济失调、分配不均等问题市场本事是无法解决的。”⑤在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时,政府也可能会出现失灵状态,为保证社会的稳定,非政府组织作为企业和市场、政府和国家的合作伙伴,也就有义务以及责任帮助政府协调整个社会事务。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受市场机制的影响,NGO部门当前的发展趋势是属于混合形态。由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角色转换在社会中构成的不同身份团体或专业人士,是基于社会的发展因素考虑的,而其最突出的问题却是转换中造成贫穷的原因及其理解和对NGO转型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对中国各个领域,尤其是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影响较大,而且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在加深,对中国NGO发展的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结构多元化的逐渐形成,在各个领域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在这个时期,政府也在进行着角色的转变使其无暇顾及全局,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却是极为活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球化的五场战争》【M】辛立本著,中国政治网,2003年版
[2] 《WTO与中国政府管理》【M】李文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3] 《社会转型与公共管理》【M】席恒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当代中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丛书》【M】赵立波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 《公共管理与创新性国家》【M】刘玉浦 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罗琦(1978-),女,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在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