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句话告诉我们,疑惑是觉悟之基。学会质疑,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几乎是无问题可问,也不愿意问,一切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我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但是,无论怎样,也要寻求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我在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后,做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课堂上,学生不敢也不愿提问,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及与学生的谈话,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障碍:(1)怕说错,要面子。因此,解决的关键应是多鼓励。(2)没有主动提问的习惯。大家大都习惯于去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主动质疑。(3)迷信书本。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千真万确的,没有错误。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批判、敢于否定的意识,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质疑。(4)积累少,无法发现问题。由于积累少,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二、给学生一个和谐、开放、民主的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1.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这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式。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教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要有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3.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地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给学生一个质疑的课堂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学会去探索,主动去合作呢?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提供质疑机遇,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1.抓住课题,引导设疑
有些课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问题点明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从“课题”这一点出发去思考,实际上是让学生根据中心进行准确、合理的审题。
2.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引导生疑
诱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动的探索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不屈不挠的品格。
3.抓省略处思疑
有些文章往往有一些省略之处,但又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可以针对这些省略之处进行想象,从而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围绕矛盾处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实则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妙笔。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及与大家的共同探究,既解决了文章中的矛盾,又可由机械的接受到向主动探索发展。
5.利用争议点辩疑
“点”选得好,可以使全班同学得到一次很好的、很有兴致地深入研读课文的机会、探究的机会,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再开展一个小小的辩论会,问题便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疑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精神的表现,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的增强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独创性与主动性。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巧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促进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寻得那久违的“又一村”。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