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2012-04-29 00:00:00蒋丽
新课程·小学 2012年10期

说到作文,大多数小学生“谈虎色变”。他们有的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写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苦难”,而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心中难言的“痛”。

作文应该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有人说,当今小学生的生活太单调,缺少作文素材。确实,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素材的缺陷,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南宋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正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写作的素材往往不是现成的,要靠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寻找。“米”从哪里来?在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他们往往缺乏自己寻找作文素材的能力。那么,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米”从日常生活中来

“三八”妇女节,我要求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一位学生为母亲洗脚,然后把经过和感受写了下来。次日,我不仅收到学生浸透了爱意的文章,还收到了一份家长的感言。

其实,日常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很多很多,生活处处有作文的原始素材。学生找不到,原因在于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身边的人物事件熟视无睹。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先做一做,然后再写一写,就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细微之处随时随地注意观察,这样日积月累,作文时不就有物可写了?

二、“米”从校园生活中来

大课间,我安排学生玩游戏。在玩游戏之前,便告知学生要带着目的去玩——等会儿要把玩游戏的过程写下来。这么做会使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更有针对性。譬如,在玩“找朋友”的游戏后,有学生写道:“我和我的朋友们手拉在一起,随时准备抱成一团。蒋老师喊了数字‘3’,我、宋长诺、夏紫轩立即抱在一起,就好像商量好了一样。再一看,张一航没有找到朋友,我就大声叫道:‘张一航,那里还少一人,快点儿去!’张一航听后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以‘飞’的速度跑了过去。”

年级组里的足球联赛,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写出来的文章便有滋有味。有学生写道:“只见谢豪纵身一跃,把球传给赵佳鹏,可四(1)班的黄明园不甘示弱,冲上来把球抢走了。我心想: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吗?我飞快地跑过去,来了个战车铲球,把球踢到了何涛面前,何涛绕过了四(1)班的后卫,飞起一脚射门——球进了!”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有老师,有同学,有许多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情。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他们就一定会写出生动有趣的文章。

三、“米”从突发事件中来

一个中午,班上两个学生在发数学试卷,其他学生静坐等待。眼看要上语文课了,我马上建议:观察两人发卷时的举动,看谁第一个发完!话音未落,教室里的空气流速加快了几倍,所有的目光集中到了他们身上:一个手忙脚乱,东张西望,已经转晕了头;一个则有条不紊,快速自如。映入学生眼帘的情景是如此生动、深刻,学生马上动笔,历历在目的景象自然能写得活灵活现。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精彩的瞬间,要引领学生养成收集、积累这些好素材的习惯,时间久了,学生的眼光就会变得敏锐,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收集到的素材往往别出心裁,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更有创意。

四、“米”从实践活动中来

我在班里开展了“护蛋行动”:每一位学生带一枚鸡蛋到学校,用一整天的时间来保护这枚鸡蛋,要求是蛋不离身。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之后,富有个性的表达真是令人赞叹。有学生这样写带鸡蛋做早操的情形:“危险很快来临了——做早操。做操时,大家都不敢用力,那是因为大家的口袋里都有一只会活蹦乱跳的鸡蛋,只要一不小心,鸡蛋就会蹦出来。我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个动作,在我的小心呵护之下,鸡蛋没破。接下来的大课间活动,本来是我们最爱玩的找朋友游戏,但为了保护鸡蛋,大家都很有默契地排队上楼回教室,继续当‘老母鸡’去了。”看到别人的鸡蛋破碎了,有学生写道:“到了下午,很多同学的鸡蛋都报销了。崔佳昊的鸡蛋也挂了,只见他拎着一袋蛋黄和蛋清,做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学生有了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作文怎么可能是干巴巴的呢?亲身经历各种活动,是学生积累习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供亲自感受的机会,不但有利于学生积累真实、生动、典型的习作素材,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他们会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反而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总而言之,语文老师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门槛,学生“有米下锅”之后,可谓“有备无患”,何愁写不出好作文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厚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