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把书面语转换化成口语,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了目的和对象,这只是解决了学生阅读的外部动力。要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汉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阅读开展一系列学生喜爱的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从班上选出几位阅读能力强、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加以指导,然后让他们在朗诵会或故事会上给全班同学讲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优美的词句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台上声情并茂,台下鸦雀无声。学生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悲,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感人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染力和诱惑力,也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科学地自读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对学生这种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的阅读活动,教师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他们科学地自读。
1.批画阅读
批画阅读是学生钻研、分析、理解课文的一种主要形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批画,就是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进行思考,对课文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的全过程。批画阅读时,要用符号标注,因此,必须有一套相对固定能代表各种不同含义的使用符号。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有所规定,让学生统一使用。比如,生字符号是“▼”,新词符号是“△△”,比喻句符号是“_______”,中心句符号是“~~~”,分层的标记是“/”,分段的标记是“‖”等,当然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色笔标明,以要求醒目。另外,要教给学生批画阅读的原则步骤,懂得按课文重点有顺序地去批画阅读。
2.比较性阅读
比较性阅读是指根据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或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面临死亡的威胁为材料,凡卡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
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要想落到实处,搞得扎扎实实,扭转高耗低效的局面,我认为,学生多读多积累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1.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比如,在书上作记号,写简短的批语、体会,或是把好词佳句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就好像从百花丛中,把我们认为最赏心悦目的花采摘来插在花瓶里一样,这些“花朵”就成了我们欣赏、观察、比较的对象。我平时让学生在阅读笔记上分门别类地摘抄,人物的、事物的、景物的、动物的,可以是句子,可以是段落。有空去翻一翻,写作文时去找一找。自己的词库里积累得多,用得多,自然写的文章就渐渐生动起来了。
2.要多背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240篇(含课文),后面还附有8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背诵是吸收语言营养、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更好,但一时难以理解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也是积累,这能为今后的“反刍”、领悟而提供语言材料。
3.高度重视课外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其语言积累,仅靠课上读,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显然,这是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我们应积极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优化课外阅读的环境,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通过有目的、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就能让学生喜爱阅读、学会阅读、快乐阅读。
(作者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琴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