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积累的实践与策略

2012-04-29 00:00:00周健
新课程·小学 2012年10期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的习作语言过分“朴实无华”,缺少鲜活灵动的色彩。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语言不生动,缺少味道。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重视语言积累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秀传统,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语言积累对于提高语言素养的意义,认真研究语言积累的方法,把语言积累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在阅读教学中积累

1.诵读促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从而达到语言的积累。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如,《九寨沟》一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精练对应、简洁传神、节奏鲜明的句段,还应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他们对九寨沟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再配乐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然会在朗读中生情、动情,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

另外,背诵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语言仓库中存储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丰富了,要用时自然可以信手拈来。在背诵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背诵的内容理清层次,培养学生先理解后背诵的良好习惯,并且采用竞赛背、接龙背、限时背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

2.迁移促积累

为把语文课上成积累型的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心教材中运用精当的词语、句式和表达方法,不放过语言积累训练的有利时机。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描写傍晚天空中的流云,用了几个很有特色的词语──银灰、橘黄、血红。它们都是由名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构成的偏正式合成词。教师应当联系语言环境从词语的意义、构词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可以先让学生把描写流云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析这几个词语形式上的共同点(前面的字是一种具有鲜明色彩的事物,后面的字表示一种色彩),然后再写出同这些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如,火红、枣红、血红、草绿、葱绿、米黄、土黄、天蓝、湖蓝、漆黑等。再如,《莫高窟》这篇课文中以一个排比句来描写飞天,连用五个“有的”写出了飞天的不同姿态,非常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仿照文中的句式也来写一写飞天的样子,比如,有的手捧仙果,敬献神佛;有的手持莲花,款款而行;有的踩踏祥云,漫天飞舞等。这样的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还使学生领会到汉语语汇的多姿多彩,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例如,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曲折的故事,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科幻故事;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配合课堂教学推荐课外读物,比如,学了《普罗米修斯盗火》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希腊神话故事》,学了《三顾茅庐》之后,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在持续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教师除了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经常开展故事会、演讲会、美文共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读记记,做做摘录,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

三、在生活中积累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语言是活生生的。”如果说语言是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的花朵,那么生活就是赖以生长的沃土。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如,妹妹的字写得“歪七扭八”,说是“像喝醉酒的蚂蚁”。买了很多断了的玉米棒,而且很多还是不完整的,这叫“个个都是缺胳膊少腿!有的还是缺牙佬!”再如,形容奶奶“省吃俭用”,不如来段“绕口令”:两把椅子一坐几十年,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此外,还要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笔记中去,使语言富有鲜活的灵性。

语言积累是语言逐渐聚集、逐步消化吸收、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而浩繁的工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和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构建起扎实而丰富的语言功底,为发展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