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孔子乃“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人、其思、其智、其性,绝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孔子思想历经几千年兴衰,依然在中国人言、行、思中发挥作用,不曾被忘却。即使在当代,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发现更多孔子的智慧,也从孔子的思想中获得裨益。在崇尚人文回归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铭记孔子,重温圣人的谆谆教诲。
选文1
孔子的“大同”之梦
孔子的“激进”
□钱 宁
今人看孔子,多见其“复古”,见其“守旧”,其实,回到2500年前,孔子却属激进一派。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有“不同政见”,还能看到未来。
春秋之际,诸侯们一心想的是争霸天下,谋士们建言献策,谈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中,只有孔子的政见卓然不同。他说,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绝非“大道”,“仁政”才是“大道”。
可惜,没有君王愿走他的“大道”。君王自有君王的道理,但孔子不肯放弃自己的理念。“仁政”之路在鲁国行不通,他便毅然辞别父母之邦,周游列国,游说每一位可能给他机会的诸侯,甚至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毒誓。这完全是一个流亡者的作为,没有一点忠臣的样子。显然,他忠于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各国的国君。
孔子不仅执著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正是这高悬于所有君王头上的“天意”,
将君王们置于被衡量和被评判的地位,千百年来,让
皇权威压下的儒生士子,多少有一点抗衡君王的精神武器。
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他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在这一点上,他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
“仁政”之路通往的就是天下“大同”。“大同”之世是一个托名于“复古”的未来社会,以“天下为公”为特征,人人都有生活保障,关爱他人,也被他人所关爱,有点社会主义性质,也有些“和谐社会”的色彩。
对天下“大同”更深的体悟,是在《论语》“各言其志”一章。一天,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等闲谈,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抢先说,他能让弱国在三年里变为强国;冉求说,他能让穷国在三年里变为富国;公西华说,他更愿意主持宗庙祭祀,会盟典礼。待问到年纪稍长的曾点,曾点正在鼓瑟,一曲弹完,才缓缓答道,自己的志向,与上面三位有些不同。孔子鼓励道,不妨说出来,大家“各言其志”嘛。于是,曾点说出了自己著名的向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描述,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呵!
孔子赞同曾点所言,深有意味。宋儒说,从曾点描绘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尧舜气象”;近人也说,其中蕴涵有“太平社会之缩影”。其实,更深一层说,在孔子看来,强兵也好,富国也好,文化建设也好,都是手段,人类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人类回归最自然的嬉戏状态,就像2000多年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
形容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那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
孔子为中国人提出了一个终极梦想。像所有理想主义者一样,他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窘境,但他一个人的“大同”之梦,历尽千载,超越时代,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并最终会成为全人类的梦想。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2月15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作者置身于孔子的那个时代,以独特的视角,为
我们解读了一位“激进”的孔子形象,构思新颖,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让读者对孔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正所谓“孔子,绝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会常读常新。
思考练习
1.从文中看孔子的“激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孔子赞同曾点所言,体现的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选文2
孔子的快乐生活
告诉你一个快乐的孔子
□叶匡正
由于电影《孔子》的宣传声势,很多人对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有了兴趣。事实上,因为时代久远,我们已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但能肯定的是,即便那个留存在一些可信典籍中的孔子形象,依然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孔子,有很大差异。
记录孔子生平言行,除《论语》和《春秋左传》外,散见于《春秋公羊》《春秋谷梁》《孟子》《礼记》《孔子家语》等一些典籍中。当然第一个为孔子写出完整传记的是司马迁。虽然后代学者多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对史料并未作严格筛选,
真伪相间,甚至条理有些紊乱。但不能否认,《孔子世家》却成了后人了解孔子生平的一个基础。唐朝时,韩愈就曾发出感叹,认为要探知孔子时代的实情,已不可能,何况今天呢?不过,我们还是能通过一些史料,来尽力发现一个真实的孔子。
如果我们认为孔子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论语》的开篇,就用“悦”“乐”“不愠”四个字,给学习定下了一个快乐的基调。儒家思想中对于快乐的肯定,也明显多于其他各家学说。孔子对于学习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仍然是学习的快乐精神。
孔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弯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所以,他对颜回的赞赏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快乐多么容易达到。
可能正因为孔子是一个充满了快乐精神的人,所以即使他常常碰壁,也总能从失败的不快中走出来,还注意不时让身边的弟子也放松一下。《史记》中记他周游列国,在郑国和弟子失散后,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城东门口,被郑国人看见了,就对寻找老师的子贡形容他“落魄得像条丧家狗”。哪知当子贡把这些话转述给孔子听时,孔子反而笑了,自嘲地连连说道:“说我像一条丧家狗,还真是像呵,还真是像呵。”一点也不以为意。
孔子也是最早把音乐当做快乐之源的人,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音乐和唱歌的热爱。所以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会三月不知肉味,并惊叹:没想到音乐之美能到这个境界。
在孔子看来,人的生命与快乐,有一个与音乐互相呼应的世界,而音乐能充分让人体会到生命的这种快乐。孔子几乎天天都要唱歌,除非某天有丧事,才可能让他停下歌喉。孔子还喜欢与人一起合唱,碰到有人唱得好的,必然让他重复地唱,细听对方歌唱的妙处,才与对方一起相和而歌。这些都是《论语》中记载的。
孔子用他的生活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快乐不仅是一种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选自《深圳晚报》2010年1月
20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一个快乐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风度。本文立足《论语》,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去解读孔子,告诉了读者一个“真实的”“快乐的”孔子。文
中多处引用孔子的原话,增强了文
章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
文化底蕴。
思考练习
1.“快乐不仅是一种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孔子是如何证明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孔子的“快乐”的?
选文3
孔子的高贵
独步阙里
□曹俊英
清晨的阙里,人迹寥寥。一座四个石龟托起的牌坊门兀立了2000多年,相隔不远有一个古老的钟鼓楼,一样的沉默。
我独步于这条孔子母子生活过的简陋小巷,想象着母子二人贫寒而快乐的日子,感慨颇多。阙里一侧连着孔庙,一侧接着孔府,我蓦然想到了两个词语:高贵和富贵。
是的,你只要来到了阙里旁的孔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高贵,什么叫文化的尊贵。
走上一条古老的林荫道,两侧的松柏无言相伴,纹路凸显的树干写尽了历史的沧桑,几棵枯木老而不死,依旧支撑着圣人的天空。穿过两堵厚厚的明城墙,来到了孔庙门前。这里没有皇家大院的富丽和威仪,只有石桥、流水、老槐、垂柳、大红色的木栅栏门。也许这种寻常家居的味道,才应该是原生态的孔子:平和而亲切,温良而睿智,于举首投足间,于日常琐碎中,随意挥洒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体现着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高贵不是高高在上,孔子的高贵光亮而不耀眼。
孔子给人的感觉确是这样的,不管布衣蓝衫还是峨冠博带,你都可以走到孔子的身边。就如同孔庙内参天挺拔的古松,你可以站在它的身边,但你必须仰视它,然后发出如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样的感叹。
孔府墙外有两个小牌楼,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我想,当地位显赫的官员从高头大马下来,敛声屏气谦恭走过孔庙门口,这就是文化高贵的魅力。
历史上曾有十二位皇帝在泰山祭天后前来祭孔,并亲笔题写很多碑文。余秋雨说他们“同时祭奠了两座泰山”,孔子这座泰山更高大,因为他是属于世界的。
我在一块巨大的御碑前站住,这是一块成化碑,是明宪宗皇帝朱见深于成化四年亲笔书写的碑文。我细细看去,“朕惟孔子之道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读到此,我笑了。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儒家思想便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历代帝王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无非是一己之私,为他们家的江山,为他们的统治服务。不管是“儒法互用”还是“儒道互补”,实际上都不同程度扭曲了原典儒学的内涵。孔子是人性的,人文的,他超越了时空,历时2500年不衰,恰是因为他超越了小我,面向人类,面向世界。朝代有更替,世事有更新,唯有孔子及其文化万古不衰,历久弥新。
客观地说,帝王位尊碑大,热闹了孔庙,也抬高了孔子的文化地位。但当帝王膜拜于圣人足下,高大的反而矮小了,矮小的却与日月争辉。这就是高贵,心灵的高贵,文化的高贵啊!
烧香膜拜的人很多,我忽然想起很生动的一幕:朋友家那个调皮的小子来到孔子像前,调皮地说:“让咱来给二哥翻个跟头。”随即猴子一样翻腾。一脸虔敬的游客,一个活泼的孩子,不知孔子在世,会更欣赏哪一个?
徘徊阙里,行走在高贵和富贵之间,我在触摸真实的孔子的脉搏。孔子驾车从2500年前匆匆走过。车过处,遗一木铎。
(选自《走近孔子文化散文系列》,有删改)
含英咀华
与作者一起徘徊阙里,我们也仿佛触摸到真实孔子的脉搏:平和亲切、温良睿智,于举首投足间,于日常琐碎中,随意挥洒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体现着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与文化的高贵;即使是帝王将相也拜倒在他的脚下,聆听圣人智慧的“真言”。
思考练习
1.作者独步阙里,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
2.结合全文,你认为面对“一脸虔敬的游客,一个活泼的孩子”,孔子会更欣赏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