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决资源均衡再谈解决择校费

2012-04-29 00:00:00钟学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21期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联合下发《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禁止“占坑班”等乱收费现象。教育部表示,将力争3到5年,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现象得到缓解。

早在2010年11月,教育部就表示,各地要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时过近一年半,又提力争3到5年缓解择校乱收费,显然在解决的时间上又有了延长。

最近一年多来,有关择校费的禁令不少,可是择校费总是禁而不止,甚至越收越多,有的城市甚至收到25万元的“天价”。择校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实也是不得已的一种交易方式。

收取择校费不是想收就收,如果是没名气、师资力量较弱,你就是想收也未必有人买账,能收择校费者,往往是“校有所值”:有声望的名校,学校设施越全,教学条件越好,师资力量越强,收取的择校费越高。此种收费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说一不二,供不应求。

收取择校费不是正当收费,可是不收,名校的学源怎么控制得了?不论哪个学校,规模总是有限,而名校谁都想往里挤,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好的教育。此种“挤”,学校怎么受得了?只能是进行限制。此种限制明的靠关系不行,靠成绩从优选优也不行,那有什么更好的筛选办法?只能是靠经济手段进行裁量,谁出的钱多,谁就有胜出的希望。此种靠钱进入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逼出来的,不能完全怪学校。

多出的择校费,不公平,不合理,一直以来社会反响异常强烈,可是不收择校费更难说公平——一些人就会暗箱操作,通过关系,通过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比起收择校费,对社会和家长的损害更大,尤其是对户籍不在辖区者来说,连门都没有。

择校费收又不成,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不收又不行,真是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其实真正的焦点不在收与不收,而在有什么方式可以取代。此方式无非是让不同的学校彼此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在哪个学校就读都一样。而要做到教育均衡,不仅要解决现在的问题,而且还得解决好历史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普通学校的质量提升,师资力量的搭配等,而更重要的是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这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力争3到5年,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现象得到缓解”,只是一种力争,还不是一定。在没有真正解决教育均衡之前,取消择校费显然不太现实。因而要取消择校费,还得先解决教育均衡问题,才显得实在。

(选自《南方都市报》2012年2月26日)

理解鉴赏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联合下发《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禁止“占坑班”等乱收费现象,这是一件让老百姓欣喜不已的事情。因为择校费在有的城市已成天价,老百姓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大环境下只能拿出自己辛苦积攒下的血汗钱乖乖交给学校。文章犀利地指出此种现象不能单单将责任推给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可谓一针见血,高屋建瓴,发人深思。

思考探究

1.结合现实,谈谈学校收取择校费的社会背景。

2.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怎样才能既不收取择校费,又能使学生公平、公正地进入学校接受较好的义务教育?

3.你认为教育不均衡问题除了在收取择校费事件中得到凸显外,还在教育的哪些方面普遍存在?给中国的教育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本版由徐晓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