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访谈

2012-04-29 00:00:00张银华李弗不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21期

【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关于访谈的阅读考查点为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访谈类阅读题的特点有:1.从选材上看,内容具有时代性。2.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可能采用不定多选(即多选项的赋分值根据选项的对误程度判定),辅以主观表述题和探究题。

【命题走向】

根据近几年新课标卷的选文及命题特点来看,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从高考出题角度来梳要点,抓主旨,鉴语言、品技巧等。其文本选择多为最新的人物访谈、新闻事件,且多选对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当代人物访谈。多项选择题将可能成为这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新形式,而探究题将会成为考查重点。

【解题钥匙】

一、把握文本

一篇访谈中,提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访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考生在阅读访谈时首先要掌握访谈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因,他的性格和为人怎样。其次理清问者提问,一般都可以从提问中找到文章内容信息的线索,从而快速锁定答题区域。

访谈中的提问都围绕主题做文章,但根据访谈情况和对象的不同,问者会使用最恰当的语言技巧来获得最理想的效果。这种语言的技巧性往往需要考生细细揣摩,以了解访谈的目的性及事物的逻辑性。一般来说,问者提问的问题的逻辑性,决定了一篇访谈整体的结构和逻辑。问者是根据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考生只要掌握住问者的逻辑就能条理清晰地了解相关信息,把握访谈的进程和主要内容。由于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一般是分开的,所以考生应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住主要问题,然后分类合并。

二、答题思路

1.关于访谈内容的题一般为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全文主旨、手法、内容、语言等各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答题思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鉴访问者的问题理清文章内容,仔细审题,弄清问题的范围,选择作答。

2.要求分析文中某句话、某个词、某个细节描写等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可从内容上、情感上结合文本有序地组织答案。

3.针对文章语言特点或人物形象特点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首先指出相关部分涉及的手法或特点,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情感、效果或作用。

4.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或句子的含意。

答题思路:(1)修辞类词语或句子,注意修辞转换,说清本意,回归直白。(2)指代性词句,找准指代内容,准确释义。(3)临时义词语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近归纳。

5.理清行文线索或写作思路。

答题思路:访谈的思路其实很好掌握,文中访问者的问题就是思路。考生可以选取关键词和关键句作为答案信息点,整合其内容来回答。

6.对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的探讨。

答题思路:如果需要表态,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然后结合观点做具体分析,可从内容、主旨、标题等不同角度作多维度分析。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别让中国孩子成为

“最缺故事的一代”(节选)

□向 楠

作为国内知名人格发展心理学家的李晓文,却投入了一项“跨界”的工作——带领学生进行青少年文学创作。“因为现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太少了。”李晓文说。

中国青年报:当前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少到什么程度?

李晓文:首先,当前国内青少年文学作品创造力严重不足。由于可以引进国外的读物,当前幼儿文学作品还不太缺。但是,中小学生可读的文学作品很少。如三年级学生,进入了少年期的少年对低幼和成人看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不会感兴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我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青少年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儿童成长的年龄特征。仅以美国最大网络书店亚马逊上的纸质青少年读物为例,从年龄分段来看,适合2岁以前儿童的读物有1.4万多种,3~5岁的有8.4万多种,6~8岁的有10万多种,9~12岁的也是10万多种;从题材来看,涉及动物、烹饪和食物、音乐和艺术、宗教、社会环境、旅游、幽默等不下20类,不像我们的青少年读物,总是围绕着成语、古诗词、三字经等题材转圈。这些作品基本缺乏童趣。

其次,现在的名著再创作作品越来越少。另外,我国的青少年影视剧非常贫瘠。最后,近年来很少见到中国自己创作的少儿歌曲了,外国少儿歌曲的翻译作品也很少。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具体出了什么问题?

李晓文:首先是创作模式急功近利。以青少年影视剧创作为例,据我了解,在国外一些成功节目的制作团队中,有近一半的人是专业创作人员,他们的待遇一般比较丰厚,而且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不停地研究、讨论,不断提出新的创意。但我的一位在国内某知名少儿电视频道工作的学生告诉我,在国内,一个十几人的节目制作团队中,专门负责创作的一般也就一两个人,而且这一两个人还不可能全力投入创作工作中。

另外,在我们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创作者与研究者是完全分离的。在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直接创作者可能不太了解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而这恰恰是青少年研究者的专长,双方合力,才会使作品更科学,更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中国青年报:缺少适合青少年的文艺作品会带来什么问题?

李晓文:最直接的后果是,一些不适合青少年、过于成人化的文艺作品,挤占原本属于青少年文艺作品的空间。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现在受青少年追捧的小说、影视剧、歌曲等,基本都具有很明显的成人化和低俗化特征,包含了太多性爱、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内容。

文艺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性格形成上。青少年都有寻求偶像的需求,会模仿偶像的行为、观念。这样一来,文艺作品中的偶像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很多人关注青少年自杀问题,其实自杀与一个人的心理弹性不够和视野过窄有关,而童话和神话故事会打开青少年的视野。

在宏观意义上,青少年文艺作品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前我们国家许多地方都有看社戏的传统。戏剧是人生的浓缩表达,是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之合理性的聚合传递。通过看戏,可以使人特别是年轻人,习得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代际稳定。可是现在,青少年很少有机会接触类似社戏这样的文艺作品。近年来,传统的经典戏剧正在复兴,希望这能扭转青少年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当前非常重视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这取决于当前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始于他们的游戏活动和文化滋养。好的文艺作品和故事,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养成、身心健康,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致力于扭转现状,我们的孩子可能陷在精神食粮的匮乏之中,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中国青年报:有人担心,现在的一些青少年文化机构过于商业化,恐怕很难提供优秀的作品。

李晓文:确实如此。准确地说应该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在比较成熟的青少年文艺作品的运作过程中,也有商业化的成分,比如开发玩具、文具等下游产品。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青少年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运作过程中,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什么能引起噱头就拍什么,什么能赚钱就拍什么,这样很难出好作品。

青少年文化建设关系重大,希望我们的相关政府在其中负起一定的责任,比如,发挥统筹作用,将相关的创作机构、专家学者、公益机构等联系起来,给他们提供相互配合的平台。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应有详细规划。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23日)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李晓文认为青少年文化建设关系重大,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化创作者和研究者、相关的政府都应负起责任来。

B.李晓文通过对比中国题材单一、数量不足的青少年读物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数量庞大、类别丰富的青少年读物等,表达了青少年文化建设应引起重视的观点。

C.李晓文认为当前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少表现在当前国内青少年文学作品创造力严重不足。

D.李晓文认为现在的一些青少年文化机构过于商业化,恐怕很难提供优秀的作品。

E.李晓文认为近年来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出的问题主要在于一个十几人的节目制作团队中,专门负责创作的一般也就一两个人,而且这一两个人还不可能全力投入创作工作中。

2.李晓文认为缺少适合青少年的文艺作品会带来什么问题?

答:

3.根据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怎样才能不让中国孩子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节选)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选自《中国青年》2007年第13期)

1.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2.在林清玄看来,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答:

3.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