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报载6名湖南志愿者徒步从长沙出发,途经多个城市,通过用嘴捡地上的垃圾,又下跪膜拜环卫工人的“行为艺术”,来倡导环保,呼吁人们停止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广州是他们的最后一站。
对此,有人盛赞他们的勇气和奉献精神,甚至将他们的行为与革命先辈为启蒙国民精神而牺牲的精神相比较,说是不如此决绝,不能震醒国人麻痹的环保意识。
可是,这样做果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吗?
鲁迅先生在《药》《阿Q正传》等小说中曾谈到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隔膜。你为了人家把命都送了,可结局仅是充当看客的谈资。那些被启蒙者甚至要吃你的血,奉献的伟大意义就这样被消解于无形。用嘴捡垃圾的“行为艺术”本欲警醒人们学会如何处理垃圾,但是如果仅停留在刺激看客的视听,而无视对心灵的救赎,只能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置身“快时代”,做什么都讲究速度,但有些事情恰恰是不能快速的,比如提升国人的文明素养、环保意识,根本不是几个人用嘴去捡一次垃圾就能奏效的。因为这需要教育的长期教化、法规的长期约束,舆论的长期监督,最终还要落实到个人恒久的自觉反省、不懈的自觉执行上。一次性的“行为艺术”反倒暴露了“快餐式”的激进心理,“恨铁不成钢”的失控,虽然可敬,但不可取。
贝多芬说过:“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志愿者们既然连下跪都愿意(跪捡垃圾,跪拜环卫工人),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自发宣传环保对城市形象、市民形象、大众健康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杜绝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或者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到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的行动中去,特别是从身边做起,感染并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行动,以更加可行的方式普及文明,感化众生呢?
用嘴捡垃圾,看似大胆、果断、激进,顺应了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的特点,但是这里爆炸,那里爆炸,炸得多了,公众的神经就会逐渐麻木。当新一轮的信息爆炸铺天盖地而来时,原先的所谓爆炸性新闻就会被淹没得无影无踪。搞不好,一些不明真相的主儿甚至还会反咬你们是哗众取宠,或者是故意炒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此一来,本是善良的举动,却被泼了脏水,连行动的价值都被彻底否定,这又何必呢?
有网友打趣,说:“用嘴捡垃圾,环保了城市,但不环保个人。”
这种善意的解嘲,应该是值得志愿者们反思的真诚的提醒。
点评
与拥护“嘴捡垃圾”的“奉献说”“启蒙说”不同,作者反其道而行,指出志愿者们注意了对看客的感官刺激,却忽略了对其心灵的救赎;指出改变人的恶习需要各层面恒久的通力合作,而非靠极端的行为艺术一蹴而就的道理;进而说明这种偏激的行为艺术只能导致新一轮的麻木,甚至被扣上炒作的恶名。这些新锐观点的迭现,无不反映出作者思考的独到,批判的犀利。尤其是对社会心理的解剖,对唤醒环保意识做法的议论,足以看出作者的家国情怀。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九天湖文学社社员,指导并置评:汲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