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阐释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它丰富多彩,生命力强,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语运用是中考语文语言运用类试题的考查热点,通过分析近年来中考成语试题的干扰项,我们发现成语误用的类型主要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语境、谦敬错位、搭配不当、自相矛盾和形近意混等。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成语考点的设题形式也有所变化,越来越灵活多样了。
中考对成语考点的考查方向,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查考生正确书写成语的能力,多以判断、选择、改错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成语意义的掌握情况,一般考查成语中某个字的意义,亦有考查整个成语意思的;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下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查成语的出处、来源,选用名家名篇、寓言神话等资料,采用填空、默写等形式。
应对策略
同学们要想做好成语运用的试题,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辨析成语的字音和字型,结合成语来源真正理解成语的含义或意义。
2.切实把握成语的常见用法,注意从感情色彩、形容对象等方面,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3.注意成语学习上量的积累和规范使用。不随意更换成语中的用字,不把两个成语任意杂糅使用,不随意编造,不盲目滥用、乱用等。
同学们只有在平时注意多积累和规范运用成语,才能在解答成语运用的题目时做到事半功倍。
运用成语时,同学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六点:
一、注意把握成语的“语性”。由于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一个实词。实词是按性质分类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成语也是如此,也有个“语性”问题。相当于名词的,与名词用法相同。比如:“风云人物”,指在社会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在使用时就只能起名词的作用;而“风卷残云”,比喻一股强大的势力(力量)将东西一扫而光或消灭干净。它相当于一个动词,在使用时就只能起动词的作用,而不能作名词用。再比如:“风调雨顺”,它用来指适宜农事的气候条件,或比喻有利的客观条件,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在使用时也必须当一个形容词用。
二、注意要以“古”解古,不要以“今”解古。有不少成语是出于古代典籍的,有一个本来含义。同学们不要用今天的某些词义来推断它的意思,如果理解错了,必然造成使用错误。比如:有的同学一看到“求全责备”中的“责备”,就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批评指责”的意思;一看到“侧目而视”就只想到“斜着眼睛看”,而忘了它的意思是因为害怕而斜着眼睛看。
三、注意追根求源。成语大多有一个来源,有些同学一见到某个成语,就望文生义,而不去深究它的本来意思,造成对其错解错用。比如:有的同学一见到“不刊之论”就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的意思;一看到“万人空巷”就认为人们都在家里,不出家门;甚至一看到“差强人意”的“差”字,就认为是不合心意。其实,同学们追究一下这些成语的来源就能准确理解了。
四、注意要把重点放在近义成语的辨析上。与正确使用实词一样,意思差别大的成语一般不会彼此误用,造成误用的都是意思彼此相近的成语。比如:“应接不暇”与“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与“琳琅满目”;“别具一格”与“独树一帜”;“迫在眉睫”与“近在眼前”等等。
五、注意重视语言环境。理解一个成语,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同学们在考试中应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成语,既要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其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义侧重和它与上下文的搭配。对生僻成语,更要慎重考虑。
六、注意理解关键词素的含义。如“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修改”的意思,你懂得了这一点就不会将其误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了。又如明白了“尾大不掉”的“掉”是“摆动”的意思,就不会将其误解为“尾巴大了就不会遗失”了。
总之,同学们要做到随时想点办法,找找“窍门”,还是能够正确辨析和运用成语的。
真题解析
一、成语是中考语文的常规考点之一,多涉及考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下面对2011年中考试题中的成语误用作一些分类讲解,以期为各位同学提供帮助。
1.望文生义。
例:(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解析:“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而该句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只简单地从字面上将其误解为“面对美味大餐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这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2.表意矛盾。
例:(2011年湖北省恩施市中考语文试题)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小组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一点。
解析:“通宵达旦”意为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既然科研小组是通宵达旦工作,那么就不能说工作到凌晨一点,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相矛盾。
3.搭配不当。
例:(2011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题)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解析:“巧夺天工”,语出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夺:压倒,胜过。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这里用它来形容天然的奇山胜景,很明显使用错了。
4.不合语境。
例:(2011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题)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去台湾和大陆观光旅客滔滔不绝,呈现出“两岸一家亲”的交往热潮。
解析:“滔滔不绝”,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话多,连续不断。该成语用在此处与整个语境不符,应改为“络绎不绝”。
5.对象错误。
例:(2011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题)泗洪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解析:“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常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该句却用于描摹“树木”,属于使用对象错误。
6.语意重复。
例:(2011年浙江省余姚市中考语文试题)赵本山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忍俊”,克制自己不外露;“禁”,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不能克制自己。后指忍不住要发笑。很明显,本句中“忍俊不禁”已经包含有“笑”这层意思,这就与后面的“笑起来”重复。
7.褒贬不明。
例:(2011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气吞山河的三峡大坝在长江上作威作福,为长江流域的防灾及工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作威作福”是一个贬义词。原指妄自尊大,滥用权势,与后面“作出重大贡献”(褒义)感情色彩不一致。
8.张冠李戴。
例:(2011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在王平同学上次作文时因用词不当丢了丑以后,我决心吃一堑,长一智,苦下工夫遣词造句,一定不要犯他那样的错。
解析:“吃一堑,长一智”是经受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分智慧的意思,是从自己的角度说的,不是指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所以用在这里很明显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二、近年来中考语文关于成语的考查也新题迭出。成语创新题不仅考查考生的语文功底,更激发考生对母语和汉字的热爱。下面对2011年中考试题中的成语创新题作一些分类讲解,以期为各位同学应考提供帮助。
1.根据人名写成语。
例:(2011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写出与下面人名有关的成语。
示例:任贤齐——见贤思齐
(1)杜鹏程( ) (2)王任重( )
(3)刘海粟( ) (4)焦若愚( )
解析:人名,由姓和名组成,也称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代号,但有时有一定的含义。题目中的人名都是依着成语来取的,寄寓着丰富的内涵。如杜鹏程有关的成语就是鹏程万里,王任重有关的成语就是任重道远,刘海粟有关的成语就是沧海一粟,焦若愚有关的成语就是大智若愚。
2.运用成语写典故。
例:(2011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解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成语中就有不少与典故有关。题目中提供的两篇文言诗文考生均十分熟悉,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比较多,如与《行路难》有关的俗语(成语)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等;与《出师表》有关的成语有:三顾茅庐、鞠躬尽瘁等。
3.根据语境选成语。
例:(2011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请从所给的三个成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举行。开园以来参观者非常多,可谓游人如织, (纷至沓来 眼花缭乱 接踵摩肩),热闹非凡。
解析:这道题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具体的语境,以此来考查考生运用成语的能力。整个语段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交代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举行的地点,第二句话是说参观者非常多。根据游人如织,可选“接踵摩肩”。
4.根据成语写一段话。
例:(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
呼朋引伴 草长莺飞 回味无穷 抑扬顿挫
解析:提供一组成语写一段话,这是一种较好地考查考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题型。题中所提供的成语没有主次之分,解答此题,考生一定要认真分析成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各个成语之间种种可能的联系组合,张开想象的翅膀,力争做到想象合理、表达畅达。答案示例:春天来了,草长莺飞,鸟儿呼朋引伴,唱出婉转的歌。(或:语文老师在朗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令我们回味无穷。)
5.根据意思换成语。
例:(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用意思相近的成语替换下面句子画线部分的内容,写在句后的括号内。
①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个性十分鲜明的典型人物,她的性格特征之一是“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
②传统的家长会、上门家访,能被“电话家访”取代吗?中小学教师、家长和专家对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
解析:这类题可以说是2011年中考成语难度较大的题目。在平常训练中,考生通常只大致了解成语的含义,很难精准说出成语的意思。解答此类题目,积累重于方法。答案示例:①口蜜腹剑\\笑里藏刀②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各抒己见。
6.根据图形用成语。
例:(201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题)下图是中国环境标志图形,仔细观察主体部分(汉字和英文除外),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说明内容包含构成要素、造型特点及其含义,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强化训练
解析:这是一道解说徽标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须把握好三步:第一步,仔细观察图形。本图形是一个文字、图案的复合型标志,表述时一定要客观。第二步,弄清图形构成要素,注意成语的运用。第三步,揭示图形造型特点及其含义。第四步,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注意语言要简明。答案示例: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表示公众同心同德,携手并肩,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与环境的“环”同字,既别出心裁,又寓含丰富,耐人寻味。
■
1.分别写一个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
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相关的成语替换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使语句更简洁。
(1)登上山顶,看着宽阔的原野,碧蓝的天空,让人顿觉心境开阔,精神愉悦。( )
(2)对于这一件事,我扪心自问,毫不愧色。
( )
(3)人生有太多东西是只能远远望见却触摸不着的,所以珍惜眼前的东西才是关键。( )
(4)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总是能够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一条生路。( )
3.2011年第5号台风“米雷”给两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在困难面前,中华儿女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坚韧与不屈,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族精神。请你写出体现这种精神的两个成语。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4.学校文学社举行成语积累竞赛活动,主持人问:“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在困难中遇到转机时,常引用的成语是什么?”酷爱宋代诗人陆游的小文同学应声答道:“是《游山西村》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在画线处填上与“兔”有关的成语。
2011年是兔年。兔子是人们最喜爱的小动物之一,是祥瑞文化的使者,是各种神话、传说中的常见角色,也是民间文化中的“宠物”。作为文化符号,它早就跳跃在人类文明的键盘上,且描绘、点染着万紫千红的中华文化生态园,在很多的成语里都有着兔子的身影。如: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称为_____①_____;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称为_____②_____;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称为_____③_____。
6.模仿示例,写两个带人名的成语。
示例:后羿射日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运用下面四个成语写一段话。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饶有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语句中黑体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了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绝路。
B.要把成都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是基础,我们应均衡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合理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
C.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李明的《心中的温暖》一文,构思别具匠心、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D.小英在全省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舒展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获得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9.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B.广大球迷期盼的NBA季后赛终于拉开了帷幕,精彩的比赛让球迷们大饱眼福。
C.正在热播的《辛亥革命》,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
D.各地各行业“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它将全面推动各地各行业的产业战略转型。
10.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类再不关心环境、关心地球,再不改变现状的话,“2012”就不是危言耸听。
B.小院里有棵古老的树,它身上长着好多节疤,鼓鼓囊囊的,就像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
C.奥巴马不会像布什那么激进,却有可能宽宏大量,一心想着把美国做大、做强而忽略做好、做善。
D.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潜下心来,多读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
11.下列句子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疆大发展,我们怎么办?”“首府大跨越,我们怎么干?”乌鲁木齐人已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当做实现首府跨越式发展的不二法门。
B.2011年8月12日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赛以来,观众们天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场比赛结束后仍对运动员的表现评头论足,强聒不舍,尽情享受着体坛的“豪门盛宴”。
C.2011年年初以来,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大幅涨价,疯涨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面对我市多年来冬季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终于妙手回春。据2009年环境监测显示:优级天数增加,重污染天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