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阐释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词语考查的规定十分明确,侧重考查考生积累、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教材也有具体安排。综观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对词语考查的范围表现在词和短语两个方面,分值一般在2~6分。而根据语境选择实词、虚词、关联词是考查的重点之一。题型主要有:1.选择题:即给考生一定数量的备选词语,让考生在其中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语,选出依次填入句子或语段中的词语;或选出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填空题:即从备选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或用序号按要求填空。这其实也是对词语搭配等运用词语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新生词语则以当前流行的一些热词为主,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试题材料兼顾课内课外,以时事材料为主。
应对策略
一、结合语境,寻找“暗示”。所谓“暗示”,即上下文中隐含的信息。同学们解题时别忘了捕捉这些“暗示”,它们是正确答题的关键之一。
二、辨析词义,同中求异。选出正确的词语,关键在于辨析词义,即从词性、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词的感情色彩、词的造句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逐一辨析选项,得出正确的答案。
选词类试题考查同学们对于用词的敏感度和对词语理解的精准度。含义相近的词语往往差别细微,而且常常区别在关键性修饰语上。因此同学们要学会辨析词义,同中求异。
三、用排除法,弃误选正。如果题干要求选出运用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同学们只要发现选项中有一个词用错的,该项就可以排除,也可逐一排队肯定无误的选项。
四、选关联词,成套相对。关联词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关联词,如“那么”“因而”等;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形成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等。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形式,即成对出现的关联词。选用关联词语,一要适合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二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三是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就要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出不同的关联词语。
选词试题侧重考查同学们积累、理解词语的能力。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是必要的,但关键还是要在积累上下工夫,掌握教材中的常用词语,同时也要了解当下流行的并经国家语委认可的一些新生词语,积累较为扎实的词语搭配方面的知识。
真题解析
1.(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台湾女艺术家的演奏__________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②在进行旅游开发论证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__________到一千年以前。
③只有拥有了广博的阅历、丰富的语汇,我们创作作品才有可能__________。
A.优雅 追溯 一气呵成
B.优雅 追述 一鼓作气
C.幽雅 追述 一气呵成
D.幽雅 追溯 一鼓作气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做此类试题,一是借助语感和句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对应的横线上;二是比较这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异。“优雅”是优美高雅的意思;“幽雅”是幽静雅致的意思。“追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追述”,述说已经过去的事情,追忆叙述。“一气呵成”是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然后根据词义和句意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可选择A项。最后通过品读确认A项是正确的。
2.(201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__________年代久远,__________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__________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 所以 但是 B.不仅 而且 但是
C.尽管 但是 所以 D.由于 而且 所以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选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如何正确选填关联词语,关键是要弄清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年代久远”和“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应选填“因为……所以……”。答案:A。
强化训练
1.根据各句句意依次在括号内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 )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②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③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④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
( ),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A.平静 烘托 扑入 摧毁
B.平静 映衬 进入 毁坏
C.寂静 烘托 进入 摧毁
D.寂静 映衬 扑入 毁坏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接连出现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 )我们,必须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建设,以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并从根本上( )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
②我们以隆重(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契机,热情( )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功伟绩。
A.警告 剔除 祝贺 歌颂
B.警示 铲除 庆祝 讴歌
C.警告 铲除 庆祝 赞颂
D.警示 剔除 祝贺 讴歌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河畔( )的防风林,像绿色长城保护着果树和成熟的庄稼。
②在这( )的平原上,粮食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长三成左右。
③我国是一个幅员( ),物产丰富的国家。
A.宽阔 辽阔 广阔
B.宽阔 广阔 辽阔
C.广阔 宽阔 辽阔
D.辽阔 宽阔 广阔
4.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 )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②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健身房……可以说设施( )。
③酒后驾车导致( )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所以新《刑法》把“醉驾”定为犯罪。
A.熏陶 完善 骇人听闻
B.陶冶 完善 不可思议
C.陶冶 完备 不可思议
D.熏陶 完备 骇人听闻
5.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家的书架上有许多本( ),我最喜欢的一本是《三国演义》。
②三峡库区蓄水后,人们将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 )。
③我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升空,( )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新篇章。
④销声匿迹数十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白鹤和雪雁等20多种( )鸟类,最近陆续出现在黄河入海口。
A.书 情景 揭穿 珍奇
B.书籍 景致 揭开 珍稀
C.书 景观 揭开 珍稀
D.书 景致 揭露 珍贵
6.读下面这段文字,为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年代,我们要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我们登上山巅,( )旖旎壮丽的山川,留存美丽的风景;我们细数历史,( )名垂千古的先贤,接受灵魂的洗礼;我们畅想前景,( )灿烂美好的未来,获取希望的动力。
A.展望 B.眺望 C.仰望
7.选出下面语段括号内运用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摆手舞追忆的是土家族先民创业的艰辛,缅怀的是祖先的功绩,展示的是古往今来的生活场景,涵蕴的是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使封闭的山寨( )了,使沉寂的村落( )了,使古老的土地( )了,使天涯的距离( )了……
A.开明 喧哗 年青 比邻
B.开通 喧闹 年少 拉近
C.开放 喧嚣 年轻 咫尺
D.开朗 喧嚷 青春 缩短
8.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自己,从而才能( )自己,( )自己,直到最后( )自己,( )自己。
A.认识 成长 锤炼 升华 完成
B.锤炼 认识 成长 升华 完成
C.认识 锤炼 成长 完成 升华
D.锤炼 成长 认识 完成 升华
9.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请你选用准确规范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备选词语:不准 不得 禁止 杜绝
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10.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观察一片叶子,有些人喜欢用肉眼去细看木头的年轮,( )真正去认识一棵树,
( )必须从枝叶到根本。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 )只从细微末节着眼,( )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污蔑。
A.但 却 如果 便
B.因为 就 如果 便
C.而 却 因为 就
D.但 就 因为 就
11.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书法(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以美的点画、字形和章法传达了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研习、欣赏书法作品,( )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 )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 )的审美情趣。
A.独具匠心 虽然 但 精致
B.博大精深 不管 也 优美
C.博学多识 既然 就 典雅
D.源远流长 不仅 还 高雅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 ),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②大自然用“死”的物( )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 )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③最后,夏洛克刚巧陷入这个法网,( )根据事实的发展,已经足以证明他确有运用直接手段,危害被告生命的企图,( )法官判决他败诉。
A.庸俗 制造 创造 如果 就
B.庸俗 创造 制造 因为 所以
C.粗俗 创造 制造 如果 就
D.粗俗 制造 创造 因为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