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雨水淅沥的下午,一群小男孩紧跟在一个跛脚老汉的后面。他们学他一拐一拐走路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嘲笑讽刺他。
突然,一个男孩想到更顽劣的做法,他把手上的篮球用力往老汉背上一扔。老汉措手不及,摔倒在泥浆里。男孩们哈哈大笑。
他们想,老头儿一定会大发脾气,如果他能吹胡子瞪眼那就更有意思了。受欺侮的老汉从地上爬起来,弯身把球捡起,对他们说:“你们的球掉了,让我把它擦干净吧。”
老汉把球在自己的衣服上来回擦拭,球上的污泥被擦净了。他平静地把球还给他们,继续一拐一拐地往前走。
恶作剧的男孩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心里生出难言的愧疚。他们追上跛脚老汉,齐声说:“爷爷,我们错了!”
根据阅读上面的小故事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方向一】
宽容。这是一则生活现象类材料作文,所述人物与事件并不复杂,却能引发多方位思考。分析这则材料,考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宽容”。据此,考生可以从做人应当学会宽容的角度立意。该立意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要注意叙事角度要新,语言要活;若写议论文要注意挖掘“宽容”的社会意义,避免落入俗套。
佳作展示:
常怀宽容之心
□赵 艺
材料中那位跛脚老人并非软弱,而是因他内心常存宽容。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份宽容,也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爱。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是人生的真谛!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人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社会是一张人与人彼此联系的大网,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智者能容,因为他洞察世事,人情练达,看得远,想得开,放得下;仁者能容,因为他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厚者能容,因为他心存厚道,为人随和,与人为善。
宽容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别人也是成就自己。一个人选择了计较,他的余生将会与孤独为伍;一个人选择了宽容,他的事业将有众人相助,帮他“划桨开大船”,从而驶向成功。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且从谏如流,他心胸宽阔,对魏征的犯颜直谏,不仅没有大动肝火,而且将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作为当朝执政的座右铭。正因唐太宗有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金钱买不到友谊,权势造就不了友谊,利剑逼不出友谊,唯有付出真诚与宽容,你才会得到友谊。蔺相如不辱使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傲,屡次故意挑衅他。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以宽容的心态“不与廉颇争列”。廉颇终于醒悟,于是负荆请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想活得轻松就得学会宽容,想学会宽容就得学会理解。当同学、朋友做错了事,是给他一个台阶下,还是针锋相对呢?欣赏别人的优点与成就,包容别人的缺点与过错,你就会获得纯真的友谊!
学会宽容,世界会变得更为广阔;忘记计较,人生才会永远快乐。朋友,抛弃虚伪的面具,脱掉厚重的戏服,为自己编织美丽的花环,把宽容镶嵌在其中,迎接崭新的明天吧!
点评
本文围绕“宽容”展开,开篇由材料提出论点,然后结合莎士比亚的名言分析事理,又以“唐太宗与魏征”“蔺相如与廉颇”的事例论述“宽容”是高尚的品格,论据典型,论述充分。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宽容能够更好地成就自己与宽容能够获得真诚的友谊这两方面论述“宽容”的意义和价值,条理清晰,过渡自然,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流畅,尤其是大量排比和对偶句式,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既增强了语势,又提升了文章的语言美感。
【写作方向二】
忍让。面对恶作剧,跛脚老汉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以忍让的方式去处理。现实生活中,多少口角、争斗与矛盾是因为“不能忍”而造成的?忍不是屈服,更不等于懦弱,而是一种务实、变通的策略。考生注意在褒扬“忍”时,要进一步阐述不能无端地“忍”,需要准确判别,做到合理适度,这样会使文章显得更为深刻。
佳作展示:
有一种策略叫忍让
□王天雯
由材料我想到最近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某著名高校的教授,因为学术争议,竟在网上大放厥词,连篇累牍地使用极不文明的粗话,大肆攻击对他的学术文章提出异议的学者。这位教授像骂街的泼妇一样污辱对方,全然不顾治学者的严谨和为师者的尊严。这种不忍让、不克制的非理性行为,不仅使其斯文扫地,颜面尽失,也伤及了学校和整个学术界的声誉。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胸无尺寸而对正常的学术评议睚眦必报,必然落得众人指责的下场。
忍让,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体现。为人处世,只能进不能退,只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的做法,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忍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历史上因为忍让而最终成就伟业的人,人们世代传颂着。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卧薪尝胆,忍受奚落欺辱,等待时机,终于书写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观历史。韩信不图一时之快,不争一时之长短,忍受胯下之辱,终成盖世功业。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忍一时的屈辱,面对强大的项羽俯首称臣,赢得了战机,围项羽于垓下,建立了西汉政权……“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这些事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歌词作家乔羽先生和夫人佟琦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时,主持人问:“你们二老数十年恩恩爱爱,相濡以沫,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笑答:“一个字——忍!”话音刚落,佟琦笑着调侃说:“忍无可忍!”观众发出会心的笑声。忍让,可以避免冲突、摩擦与麻烦,是自我保护的良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的策略与手段。生活中碰到些蛮不讲理的人,常让人觉得忍无可忍。我踩你一脚,你回我一眼,接着双方就针锋相对怒目相向,仿佛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在排队时争相推抢,一有冲撞,便恶言恶语,甚至于大打出手……诸如此类的生活琐事,不胜枚举。其实这些小事,只要稍稍忍耐一下,便会烟消云散;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忍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伤人伤己。
忍,是将刀刃架在心上的考验;让,是为人处世的润滑剂。记住“忍之一字,万妙之门”的古训,我们的生活就会多几分舒坦,多几分祥和。
点评
本文用勾践、韩信、刘邦等历史人物和歌词作家乔羽先生的例子,从正面阐明“忍让”的重要性;借小事中“踩你一脚”“排队推抢”来从反面论证缺失“忍让”品质的危害。本文突出的特点是材料丰富,论据典型;在论据前或后有精要的分析,这样使论据与事理紧密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整体上来说,文章语言简洁精练,说理性较强;尤其是“忍,是将刀刃架在心上的考验;让,是为人处世的润滑剂”此类句子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写作方向三】
善。善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也是所有高尚行为的源泉,其实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性。如果社会上能够多一些像跛脚老汉这样的人,以善的方式去治恶,用善的方式来化恶,我们的社会自然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佳作展示:
上善若水
□康 建
善犹如清泉般清澈,沁人心脾。它伟大、无私,像水一样滋养万物,洗涤世间污垢,净化一切。
——题记
“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之。”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的这句话了,材料中的跛脚老汉让我感受到的便是这样的大善至美。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是善。善是什么?善是一颗恻隐、宽容的黄金之心。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心存善念之人,他们的心是滚烫的,可以驱走寒冷,扫除阴霾。与这样的人相处,能使我们的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广。然而,时代之河滚滚向前,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蓦然回首,经济浪潮似乎湮没了我们的善。
善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只有在善的土壤里才能开出崇高的品德之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19岁的刘文秀救下了轻生的少年,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多一些善良,也就多了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和谐。国际品牌强生婴儿产品中含有毒物质,因为其失去了对生命的善,于是失去了人们对其的信任。我们不苛求每个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若人人能心存一份善良,这个世界便会更加美好!
生活需要什么?有物质的,有精神的,很多很多,但最不可或缺的是善。善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平抚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恶行世界,世界恶;善行世界,世界善。如果每个人的心底多一份善,社会上恶的乌云就会被善的春风吹散,就会少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恶。没有谁不痛恨恶,面对恶许多人挺身而出,拿出勇气和胆量去制止,去战胜。公安部每年的专项整治总是大快人心,一些“打黑除霸”英雄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在恶面前能够无所畏惧的人,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称颂的。只有对恶行针锋相对,不屈服,不手软,才能换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我们还应当看到,在制止恶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以善治恶,让恶在善的感化下转变,这无疑是上上之策。上善若水,2007年曾有一名10岁的小女孩落水,有两个男子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将她救起,后来有人证实这二人都是小偷,已入狱。但我相信那感激的目光定让他们心中的善良无比壮大,也定会改过向善。上善若水,跛脚老汉以善感化了男孩们,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善是生命中的黄金,一颗向善的心就是一颗太阳,它既能温暖自己的心灵,也能给人世间带来温暖。
点评
本文由“善”字引发开去,由材料引发对“善”的思考,先谈当今社会“善”的缺失,再与“恶”联系起来,提出“以善治恶”的观点。文章事理性强,论点更凸显现实意义。本文由颜回的名言引出论题,开篇简洁明了;中间阐述“善”的重要性,再提出“以善治恶”的看法,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深入一层,使事理更深刻。本文虽为议论文,但语言有文采,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得生动精彩,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气势;开篇题记简明有内涵,名人名言引用恰当。
【何传跃、杨振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