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1年6月末,一名12岁的少年吴致旭通过各大网络论坛、社区及微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最重要的是,他拥有炉火纯青的才艺,在街舞、踢踏舞、爵士舞、中国舞、蒙古舞、印度舞、新疆舞、唱歌、绘画、节目主持、指挥、演讲、吹小号等方面在国际、全国、省、市各项大赛中都分别获奖……从5岁到12岁,他所获得的舞蹈、声乐、体育等各种比赛证书,仅一等奖就超过100个。
你对“才与艺”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方向一】
考生可以从让孩子多学一些艺术,提高孩子素质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如此见啥学啥,而且非得出人头地不可,孩子究竟有多少精力去学?”的角度立意。宜写成议论文,对这种现象进行评论。
佳作展示:
让艺术之光照亮生命
□刘 凡
艺术不等于一个人的素质,但一个人的素质绝对离不开艺术。我始终这样认为。
从媒体上读到“特长帝”吴致旭的故事时,我实在难掩心中的赞叹:为他的“十八般技艺”样样精通,为他超过百枚的金质奖章,更为他的“品学兼优”——因为他没有因诸多的文体爱好而落下自己的学业。这一定会打消许多学生和家长心中“课余爱好会影响学业”的顾虑,使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用自己的爱好来驱除疲惫,寻找灵感,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实,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多才多艺的。有“万事师表”之称的孔老夫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一人充当着文学、数学、政治、音乐、书法、体育多门学科的老师,培养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家,创立了相对论,而且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与爱因斯坦有着相同的爱好,业余时间多与小提琴为伴……虽不能说是各种兴趣让他们的事业成功,但至少可以证明兴趣爱好不会分散一个人的精力,反会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使他学习工作起来更投入,更触类旁通,更有质量,也更有效率。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哲学感到困乏的时候,就会钻研一会儿高等数学,因为换换脑子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休息。现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一生中能够将自己的大脑完全开发利用,许多人直到临终时其大脑的很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而发展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非但不会分散人的精力,反而会促进大脑特别是右脑的开发,进而开发智力。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论:达·芬奇、爱因斯坦、马克思等人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或许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艺术的喜好?
吴致旭的身上还有一个特别让人称道的地方:对各种爱好毫无功利之心。他参加比赛和演出,并不是为了获奖或者出名,他说自己“没想过做拉丁舞名家,也不想当歌唱家,体育明星也不太可能”,他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喜欢学点东西,“跟长大后的工作没关系”。与今天那些为靠艺术生、特长生身份进入各类高校而将艺术当敲门砖的孩子相比,吴致旭这种为提升自身素质而发展兴趣爱好的行为更令人赞赏。唯其如此,艺术才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因子镶嵌在他的身上,成为他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吴致旭的一生未必辉煌灿烂,也一定不会是枯燥乏味的,因为有艺术照亮他的生命,他一定会活得精彩。
点评
本文以吴致旭的故事为由头,阐述了作者对这位热点人物的看法,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观点:发展兴趣爱好不会影响,反而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接着作者以古今中外诸多成功者的例子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为论据,进一步论证了对艺术的爱好不但无碍学业与事业,反而有助于一个人的发展。最后文章再次回到吴致旭身上,褒扬了他最为可贵的地方:无功利之心。无功利有心方能提升素质,为人生添彩。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说服力强,富有文采。
【写作方向二】
如今的艺术教育出现了一些误区,有的家长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作为升学考试的砝码,并功利性地将其划分出不同等级,灌输给孩子,以便让孩子早出名。这就难怪孩子们学得非常痛苦,对于艺术没有任何的热爱。考生可以从对于艺术,只有发自内心地喜爱,而不能以功利之心待之入手,写一个关于没有功利之心的热爱艺术的人的故事,表达艺术的纯洁与不可亵渎之主旨。
佳作展示:
美丽的守候
□刘予希
依然记得那年去湖南游玩,爬山时遇到的一位老人。
那时我们爬山爬得累了,便随便找了一个地方歇脚。正好旁边有个卖葛根粉的小摊,我们几个孩子嘴馋了,便拿了钱去买。这个小摊,相当的简陋,只有几张矮小的木头桌子,几把破旧的小竹椅,但奇怪的是,临时搭起的棚子里,竟挂了好几幅水墨山水画。棚子外搁了一张躺椅,上面有一把破旧的蒲扇。陪着我们的爸爸见没有人,便高声问了几声,这时从棚子边的小房子里,走出来一位老人。
老人穿着白色的短袖衫,花白的头发长长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一直垂到脖子的胡须。和我们一路上山所见的小商贩不同的是,他戴了副眼镜,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
一碗碗清甜的葛根粉端上来,我们几个都开始狼吞虎咽,爸爸则坐在一旁,仔细端详挂着的画。“老人家,这画怎么卖呀?”爸爸问。“呵呵,这画可不是卖的,”老人爽朗地笑道,“这画啊,只是我闲来无事消遣所作,卖了岂不是违背了创作的初衷?”我听了有点吃惊,没想到竟然有在山上卖小吃的艺术家。爸爸还是不肯作罢,便追问:“老人家的山水画,画得如此生动,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大可不必再卖这葛根粉,卖画赚钱岂不是更轻松?”“这你就不懂了吧!”老人拉过一张小凳,坐下,“我年轻时也这么想,可那时心浮气躁,浪费了大把的时光,到老来一事无成。现在啊,只能在这半山腰,卖卖小吃。可我不甘心啊,一看见这山这水,我的心就痒痒了,儿女都想让我回去养老,可我不愿意。”说着,老人长舒了一口气,“人静了下来,以前没有的画的灵感倒是如泉涌一般。现在我这日子过得挺好。虽说挣钱不多,但能守候着山水和笔墨,比闷在家里强多喽!”老人又笑了起来,花白的胡子闪烁着光芒。我想,这是艺术之光,是信念之光吧。
临走时,老人取下了一幅画,执意送给爸爸。爸爸要给他钱,老人却说:“我的画,只送不卖。何况是送给一个懂得欣赏的人,更不能收钱。”
那幅画,至今仍挂在我家最显眼的位置,我已不记得那座山的名字,也不记得葛根粉的味道,但我深深记住了老人的守候,对艺术的守候。他告诉我艺术从来不是功利的,也不能用金钱衡量。艺术纯洁美丽如天上的云,山中的雪,只能守候,不能亵渎。
点评
作者通过写一位老人对艺术的守候,来写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实在是太“机智”了。如此一来可以尽展艺术之“美丽”:用“摊”之简陋,反衬“画”之高洁;用“葛根粉”之有价,反衬“画”之无价;用“摆摊”之俗务,反衬“做画”之雅趣。二来可以尽展艺术之“守候”。老人摆摊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艺术”也。老人守的哪里是“摊”,分明是美丽的绘画艺术!如此构思,真可谓“一棋巧投,满盘皆活”也。
【写作方向三】
12岁获得100多个冠军,在平常人眼中无疑是神童。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年龄的限制,艺术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它是一种美,一种天性的自由美。历史上不乏年幼就出名的艺术大家。考生可以从艺术的这种广泛性出发,呼吁人们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
佳作展示:
神童的艺术之路
□马 晓
12岁的少年吴致旭以炉火纯青的才艺红遍网络,舞蹈、唱歌、绘画、指挥,甚至吹小号,他无一不精。在艺术这条道路上,有人说他是“特长帝”,也有人说他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江郎,只会离艺术的道路越来越远……其实谁也无法真正预测他的未来,只有他自己能够。艺术神童拥有了上天赋予的才华,能否成为艺术大家,关键在于他是否足够坚持与努力。
美国著名作家阿比斯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直起腰。”比如莫扎特,比如肖邦,都曾经是被誉为神童的音乐家。他们选定了音乐这条路,便坚持到底,成为了音乐史上难以逾越的大家。
作为音乐神童,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就是因为他能够坚定地在音乐的道路上前进,积极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乐器,又结识了作曲家巴赫、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他才成为那个时代创作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而肖邦也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在德国引起了轰动。罗伯特·舒曼在一篇音乐评论中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他19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流星中最闪亮的一颗”。然而他从不以天才自居,从小就非常勤奋地学习和作曲。名气太容易腐蚀一个孩子的心灵了,而他能够将其作为动力,勤奋努力地往自己定好的目标进发,这是他日后能够成为真正的音乐大师的保证。
其实不止是天才,每一个能够为艺术奋斗不懈的人,艺术的殿堂都不会抛弃他。14岁,夏达参加书店办的漫画社。16岁,她激情百倍地创作、投稿。22岁,她大学毕业,选择画漫画,然而发出的稿子都无一例外地石沉大海。2000年秋天,她来到北京,在潮湿的地下室里继续艰苦的创作。2004年,《北京卡通》开始连载她的漫画《米特兰的晨星》。2008年底,她的《冬日童话》等作品连续获奖。从14岁到27岁,漫长的13年就像一个漫长的黑夜,但夏达还是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是那种专注让夏达爆发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动力,让她在痛苦的煎熬中磨炼了自己,让自己变成了一棵久经风雨的大树,扎根于绘画广袤的土地上,笑傲在艺术蔚蓝的天空下。
艺术是这样的博爱,它为所有爱好它的人准备好了礼物。不管你是孩子还是老人,只要你肯努力,就会赢得它丰厚的奖品。
点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在于内容丰富充实,所选取的材料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只要努力就会赢得艺术的丰厚奖品。文章从吴致旭的材料入手,提出了论点,然后结合莫扎特、肖邦的例子进行论证,并通过夏达的例子作了拓展,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王淦生、邱冬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