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奇葩爱之花

2012-04-29 00:00:00于克彦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19期

导语

人性是指人与其他动物在本性方面的区别。人性在本性意识上的表现就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大感情。那么大感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又是什么呢?是大爱的行为。什么是爱?爱就是由感情意识所产生的,人们渴求为“我”或者“我们”爱的人或事物无偿地付出。爱的意识就是爱亲人,爱朋友,爱所有生灵。

爱,让天地不老,让岁月永在。“爱”之奇葩,将我们的生命装点得充满旖旎的人性之美,视之,感动,感愧,感喟;思之,入情,入理,入心。让这爱之馨香,温润我们的灵魂。以爱洗心,大爱长存。

选文1大爱能容

喷壶(节选)

□梁晓声

喷壶做成以后,老者很久没来。

而铁匠常一边吸烟,一边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往日,铁匠每每手里敲打着,口中哼唱着。自从他做成那只大喷壶以后,铁匠铺里再也没传出过他的哼唱声。

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替老者来过一次。她将那只大喷壶仔仔细细验看了一遍,分明的,想要有所挑剔,但那大喷壶做得确实无可挑剔。姑娘最后不得不说了两个字——“还行”。

“还要做九只一模一样的,一只比一只小。你肯做吗?”

铁匠目光定定地望着姑娘的脸,似乎在辨认从前的熟人,他知道那样望着对方有失礼貌,但他不由得那样。

“你说话呀!”姑娘皱起眉,表情显得不耐烦了。

“我……肯做。当然肯……”铁匠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

“那么,记住今天吧。我们一年以后的今天见。”姑娘说完,转身就走。

铁匠跟出了门,铁匠的目光不但忧郁,而且,竟很有些伤感了。他转身时,碰了那串铁皮葫芦,悦耳的声音刚一响,他便用双手轻轻捂住最下面的一个,仿佛捂住一只蜻蜓或一只蝴蝶,于是整串葫芦被稳住了,悦耳的声音也就停止了……

世上有些人没结过婚,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爱过的。

铁匠由于自己是瘸子至今没结婚,但在他是一名初二男生时就爱过了。那时的他眉清目秀。他爱上了同班一名沉默寡言、性情特别内向的女生。初二下学期他和她分在了同桌。起初他连看都不敢看她。某一天,他终于鼓起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他“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十几年前中学生的早恋方式与今天没什么不同,也都是以相互塞纸条开始的。但结果却往往与今天很不一样。他首先被与自己的同桌分开了。接着纸条被在全校大会上宣读了。再接着是找家长谈话。他的父亲——三十几年前的铁匠从学校回到家里,怒冲冲地将他毒打了一顿,而后是写检查和保证书……

这初二男生的耻辱,直至“文革”开始以后方得以雪洗。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抡起皮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对他的同桌的报复最为“文明”——在“文革”第一年的冬季,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的冰场来。

再狂热“革命”的红卫兵也逃避不了“上山下乡”的命运。艰苦的劳动绝不像“革命”那么痛快,他永远明白了这一点,代价是成了瘸子。

返城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名女同学忏悔地告诉他,其实当年不是他的同桌“出卖”了他,是那名和她特别亲密无间的女同学。他听了并不觉得内疚。他认为都是“文革”的过错。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了,他没法再认为都是“文革”的过错了。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了他的女同学。

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一层层地被彻底敲砸开了。他看到了他不愿承认更不愿看到的景观。自己灵魂之核的内容,人性丑陋而又邪恶的实证干瘪着,像一具打开了石棺盖因而呈现着的木乃伊。他自己最清楚,它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在自己灵魂里自生出的东西。原因是他的灵魂里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人性教育的养分。虽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

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那条老街却在年底就被提前推平了。他十分幸运地得到了一处门面房,而且是里外两间,而且是在一条市场街上。动迁部门告知他,因为有“贵人”关照着他。否则,他凭什么呢?休想。

他所等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那老者却没来,那姑娘也没来。一个认识他的孩子将一封信送给了他,是他当年的同桌写给他的。她在信中这样写着:

我的老父亲一直盼望有机会见到你这个使他的女儿失去了双手的人!我的女儿懂事后也一直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他们都曾打算替女儿和母亲惩罚你。他们有报复你的足够的能力。但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因为,对我在少女时期爱过的那个少年,我怎么也狠不下心来……

在五月的阳光下,在五月的微风中,铁匠铺外那串亮锃锃的铁皮葫芦响声悦耳……

(选自《一只风筝的一生》)

含英咀华

作者礼赞了一直没有正面出场的那个“同桌”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这样一位拥有人性中最美好的爱的人树立了一座丰碑。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中所显示出的人格精神有善有恶,但是却都在生活步入正轨的时候,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不同于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这篇文章相对平实,体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思考练习

1.文中写了两次“报复”,请简要概括。

2.文末说:“他们都曾打算替女儿和母亲惩罚你。他们有报复你的足够的能力。但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请将“我”反复劝说家人放弃报复的情境补写出来。

选文2大爱有魂

我的爱赤裸裸

□姜钦峰

感恩节假期,詹姆斯全家外出旅行,出发时还艳阳高照,没想到回来的路上却风云突变。为了赶路,他不小心错过了高速公路的出口,误入深山。

夜幕降临时,下起了雪。密集的雪粒急促地敲打着汽车挡风玻璃,詹姆斯不由得加大了油门。走到半路,车子突然熄火,汽油耗尽了。他并未慌乱,冷静地掏出手机,拨通了报警电话。可他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说不清具体方位,只能反复描述四周的地貌特征……话未说完,手机就没电了。

詹姆斯一家只能躲在车内焦急地等待,只要雪停了,就能搭上顺风车。然而翌日一早,雪下得更大了。毫无疑问,大雪封山,所有进山公路均已封闭,詹姆斯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车上的食物最多只能维持两天,饥饿和严寒随时可能将他们推入绝境。女儿躲在妈妈怀里怯怯地问:“爸爸,我们还能走出去吗?”詹姆斯假装抬头看了看天,然后回过头笑着说:“当然!明天一定会停雪,到时就有人来救我们了。”他努力装出轻松的表情,心里却一点底也没有。

两天过去了,大雪依然纷纷扬扬。一家三口躲在车里,紧紧拥抱着靠体温取暖。车上只剩下最后一块面包,詹姆斯再也坐不住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浮现:他决定独自下车,徒步走出大山求救。妻子凯蒂坚决反对,外面天寒地冻,没有食物,缺乏足够御寒的衣物,还得时刻面临迷路的危险,出去几乎是九死一生。“别担心,难道你忘了我曾是登山运动员吗?”詹姆斯显得无比自信,他抬腕看了看表,“现在是上午9点,下午2点前我一定回来。”

詹姆斯亲吻了熟睡中的女儿,然后紧紧拥抱着妻子说:“凯蒂,一定要挺住,等我回来!”一双网球鞋,一套运动衣,外加一件夹克衫,这是他全部的装备。

又是三天三夜,大雪终于疲倦了,风也停了,阳光透过车窗温柔地抚摩着凯蒂苍白的脸庞。她微微睁开眼睛,却被耀眼的光芒刺得头晕目眩,随即又不省人事。不知过了多久,她再次睁开双眼,发现自己已躺在医院的病房里,女儿睡在身旁,手上插着透明的输液管。

被困五天后,母女俩终于获救了!凯蒂心里刚掠过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突然又意识到了什么,疯狂地大叫起来:“詹姆斯,詹姆斯……”然而,回应她的只有闻声而来的护士。

原来,营救人员并未见到詹姆斯。他们首先发现了被困的车子,于是救下了凯蒂母女。詹姆斯极有可能迷路了,搜救工作立即全面展开。

次日傍晚,警察终于找到了詹姆斯。他静静地躺在雪地上,蜷缩成一团,早已停止了呼吸。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冰天雪地里,詹姆斯竟然全身赤裸。人们在不远处发现了他的内裤,已被撕成两半,另一半不知去向。

詹姆斯右手紧攥着,警察用力掰开他僵硬的手指,一张字条从指尖滑落,几行歪歪扭扭的字依稀可辨:“我们在山上迷路了,我的妻子和女儿被困在车上,请赶快救救她们!沿着路上留下的衣服碎片一直找,要快……凯蒂,还有我的孩子,我爱你们!”

(选自《大河报》2007年9月28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詹姆斯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超凡勇气和坚强毅力,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爱情、父爱之歌,彰显了人性的崇高与无言的大爱。小说多处设疑,层层铺垫,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思考练习

1.本文标题是“我的爱赤裸裸”,詹姆斯对妻女的爱是“赤裸”的,还是“含蓄”的?

2.小说对詹姆斯的有去无回作了哪些铺垫?试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3.警察搜救到詹姆斯的妻女,并非靠詹姆斯的衣服碎片。你认为詹姆斯的行为有意义吗?

选文3大爱言微

为枯树付“埋葬费”

□张健鹏

那年我在德国,雷电将我院子里的一棵老树击中,它倒下来,正好砸在我的房顶上。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林业局的官员按响了我的门铃(热心的邻居早就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我心里飞快地盘算着,这棵树能卖多少钱,修完房顶后是否还有节余。

林业局的官员对这棵半死的老树反复检查测量,在记录了有关它的各种数据之后,终于在一纸文书上签字画押:同意砍伐。接着,他提出对我院子里的树做一次“全面体检”。我坚决要求将另一棵树砍掉,可林业局的官员死活都不同意:“它的根还没有坏死,不符合砍伐标准。”

此时专门负责伐木的工人到了,用先进的电锯,10分钟左右就把树伐掉了,还都锯成一米长的整齐的树段。我刚想询问木材的价格,那个看锯树比锯自己还难受的林业局官员,递给我一份账单。我一看,顿时面无血色:我要为这棵死树交2000马克的砍伐费!这棵树砸坏了我的房顶,我还要为它付钱!这简直是吃人不吐骨头!我挥舞着账单,对着“林官”据理力争。他竟然幽默地说:“这棵树长在您家里,您一直在享受它的阴凉。现在它死了,埋葬费当然该您出。”接着他拿出林业法规的有关条文给我看。

几天后我又接到林业局的电话,吓得我心直跳。“林官”通知我:关于院子里的另一棵“半危树”,他们会定期来检查的,只要达到标准,随时可以砍掉,以确保我生命财产的安全。但我自己千万不能动手,乱砍滥伐要在警察局备案并支付巨额罚款的!

据说“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战败的德国缺少燃料。冬季来临,德国人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也没有砍掉森林中的一棵树。50年后,他们得到了大自然丰厚的回报,从而更加爱护森林。

(选自《虚掩的门》,有删改)

含英咀华

文中德国人可谓把“天人合一”演绎到了极致,将其作为至高的行为规范。文章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可谓先声夺人。文章对“我”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对“林官”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并不复杂;但作者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相交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助推故事发展,交代原因,相得益彰。

思考练习

1.文章标题为“为枯树付‘埋葬费’”,“我”交的2000马克真的是枯树埋葬费吗?谈谈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2.“林官”对枯树同意砍伐,却又“看锯树比锯自己还难受”是否矛盾?

3.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试结合文章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