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巷深处,一幢破旧的老屋内,老人伏在案几上,翻着一本泛黄的诗集。窗前正对着一棵老树,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落尽了树叶。冷风骤起,把窗棂吹得吱吱作响。不经意间,一片枯叶落在案上,老人摇头,无奈地叹息着。
春天什么时候到啊?老人凝望着窗前的老树,心里思忖着。
他在小巷过了几十年,与记忆等长,只因心中那不变的对诗的坚守。如今小说风靡,画作也颇受追捧,只有诗最不值钱,他感慨于唐诗宋词的盛况,感叹诗如今的沉沦落寞,只能黯然神伤。而对于诗,孤独守望的又何止他一个人?诗是人们心灵的绿洲,决不能让它就此湮没。
“爷爷,爷爷。”孙子的呼唤打断了老人的思路。孙子蹦蹦跳跳地跑来了,虽被淋了一身的清雨,孩子仍兴奋地叫道:“树儿发芽了!”湿了的睫毛下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老人惊喜地从他的眼睛里搜寻到了一抹绿意,但又赶紧换上了严肃的表情,严厉地道:“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
小孩战战兢兢地递过一个小本子,眨巴着大眼睛满怀着渴望。老人随手翻着,上面写满了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小诗。老人翻到最后一页,只见上面写着:“一片绿叶/是孩子的眼睛/望穿冬的严寒/满怀对春的渴望……”
老人无奈地摇了摇头,“这写的都是些什么,没有新意,平白空洞。”他再也看不下去了,随手把本子扔在桌子上,径自走了出去。
淅淅沥沥的小雨,夹杂着无奈的叹息。孩子是爱写诗的,从小便拿着老人的诗集看,一句一句地写诗。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无数残酷的现实向他证明,孩子并没有写诗的天赋,平白的语言与太过稚嫩的意境,都让他感到茫然与难以言喻的失落。
望着窗前的老树,那幼小的嫩芽,面对风雨的洗礼,是否真的能生成春天的绿叶?
三月草长莺飞,小巷深处也有了些许的春意。
老树舒展着身子,享受着阳光的照耀。老屋里透进些许的光亮。老人抬起头,竟惊喜地发现树已成荫。不经意间,他发现孩子的诗本已经放在桌子上好几个月了。
他犹豫地翻开了本子,看见了孩子上次写的小诗:
一片绿叶/是孩子的眼睛/望穿冬天的严寒/满怀对春的渴望/老树,不要为凋零的树叶哭泣/因为来年春天,有绿叶的相伴。
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孩子的诗尽管尚显稚嫩,却处处透着质朴。我们,不正是为了生活而写诗的吗?物质利益下催化而生成的诗,就算被世人追捧,也不值得一看。
老人再次翻出那本泛黄的诗集,在书的尾页,在那片老叶旁边,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一片绿叶……
【作者系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春萌文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