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 甫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 维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 颢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韦 庄
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 白
7.他乡有明月,千里寄相思。
——[唐]李 峤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晋]陶渊明
9.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宋]欧阳修
10.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彭德怀
【经典素材】
乡井土
18~19世纪,在闽粤沿海港口常常可以见到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它把一批批中国人——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在这些农民去海外谋生的时候,他们都习惯从井中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这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深厚的乡土之情。
李四光的归国路
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英国,发表了《新华夏海之起源》,轰动了整个地质界。一天清晨,李四光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1948年12月2日沈阳解放。”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梦想就要成真了,新中国快诞生了!在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的年会上,他激动地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但是此举触怒了国民党当局。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秘书找到李四光,掏出了一张5000美金的支票,说:“你向世界发表个公开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威胁说,“你如果不肯,我将采取必要措施,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听罢气愤至极,当即严厉斥责:“我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收买吗?我要回国,不要美金!”经历了千辛万苦,李四光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实现了他为祖国效力的愿望。
【时事素材】
苗族女大学生回乡创业显身手
24岁的王秀春是广西融水县红水乡黄奈苗寨的苗族姑娘,2009年医学院毕业后根据掌握的中草药材种植知识,在邻近的白云乡承包了65亩山地种植广佛手,并通过网络销售到广东、四川和河北等地。如今,她种植的广佛手进入了丰产期,预计总产量达到5万公斤,估算收入70万元。2010年,王秀春投入15万元开办了电脑绣花作坊,雇请4名乡亲生产苗族服饰的衣领、衣袖和背带等饰花,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她致富不忘乡亲,扩大规模后,准备带领更多苗族群众共同走上富裕之路。据了解,王秀春下一步的计划是把广佛手的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发动更多的苗族群众种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创造美好家园。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
谢云生,字常有,魏碑艺术馆馆长、国家级美术师,终身享受政府津贴。他几十年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倡导和发起了“魏晋风骨,风清骨峻”的文化艺术发展研究,成绩卓著;他热心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曾获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先进个人及二等功等诸多荣誉。谢云生先生的爱国热情贯串了他的生活、他的工作及他的艺术人生。
谢云生先生几十年工作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他对描绘、创作英雄人物及正义人物很得心应手。所以,在他的画作里,频繁出现的钟馗,浩然坦荡,铁面深沉,怒判伪真,视正邪如同冰炭之凛然豪气,恰似古人“言为心声,形为心迹”的真实反映。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爱国之心非常重要。谢云生先生创作的中国名士人物画系列陆续在推出,从历史人物到那些为了祖国而奉献生命的当代英烈以及这个时代的精英,都是他创作的主题。这类主题作品,很多已被作为国礼送出国门。
温暖回家路
2012年春节前,首个由民间自发组织的解决春运问题的互助拼车平台“春节回家互助联盟”活动在广州首发。数百名车主、乘客代表汇集一堂,共同欢庆“春节回家互助联盟”成立一周年。
杨景辉、劳丽诗、孙淑伟、陈小敏等奥运冠军也加入到春节回家互助联盟的“福军”行列,开着自己的爱车组成“奥运明星车队”亲临广州出发仪式活动现场,共贺联盟成立一周年。去年成功参与的车主黄先生还特别为庆贺联盟成立一周年订制了一个长约7.8米,宽约4.5米,重量超过500磅的巨型“汽车蛋糕”,并希望通过分享蛋糕,把守望互助的精神传扬开来,为忙碌淡漠的都市增添更多的乡情。
【创新设计】
一、语言表达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画线句子的格式,以“乡情”为开头,再续写三个句子。
说一声乡情,道一声乡情。乡情是小时候偷瓜时屁股上挨打的酸痛,乡情是小时候上课时因大意而出现的鸟鸣;乡情是爷爷胡子上系着的故事,乡情是奶奶纺车上唱出的歌声……
乡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小说作品集《乡情》的栏目名,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栏目,简要介绍栏目内容,引导同学阅读。
栏目名:“山清水秀”“春华秋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例句:“山清水秀”可以让你或登高望远,或乘舟直下,漫游家乡的山河湖海,聆听醉人的鸟鸣涛吟,感受自然的纯真与呼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扩展下面一段话,使之情景更丰富,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含标点)
家乡的小河,奔流在村头,我的乡情就溶在那清清的河水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试加以探究。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他育他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文字中,作者指出人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在哪些方面?试加以探究。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乡的儿子,家乡给了我们善良、高尚的品格,给了我们博大、宽广的胸怀。我们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痛饮过这里明净的山泉,我们赤脚踩过山坡上带着露珠的草地,我们在茅屋里听过流传已久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
读了这段文字,你一定会有所感触,会对家乡产生某种感情的冲动。请以“家乡情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又各不相同,但对家乡的感情却是相同的。也许你自幼就生活在家乡,也许你很小的时候就远离了故土,但这都没有关系,因为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人和事已经永远留在了你记忆的深处,时间久了,就会转化为乡愁。中国人都有深深的思乡情结,怀乡、望乡、归乡,是写了几千年永不陈旧的话题。写这篇文章时,考生可以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四季美景,可以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今昔变化,可以抒发离家之愁、思乡之情等。考生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将文章写得优美生动,感情真挚。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巴金要“回归泥土”,艾青要“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英国诗人叶芝逝世,奥登在挽词中称他为“泥土的贵宾”,然而孔子却说“小人怀土”,农民被称为“泥腿子”……
面对泥土,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泥土情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计回报,功高盖世却不事张扬。泥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话题开放性很强,并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甚至鼓励考生逆向思维。考生写作时,应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这样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考生可以从泥土的字面含义上着手,与“土地”相联系,进而引申出“家乡”“故土”等话题。考生还可以由生活的土地切入,写土地上出现的人、发生的事、激发的情感等;也可以由泥土的奉献精神切入联想到人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