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
念一所房子
□王跃文
我是否过早地暮气了,总想回老家去。不敢说归隐,未曾有显,隐从何来?何况,潇洒或自命潇洒的人都说大隐隐于市,而我偏想回到故乡。那是一方再平常不过的山水,一望无际的稻田、橘园、甘蔗、油菜花,低低的山峦,浅浅的河水。
自出乡关二十年,便同故乡日渐隔膜起来。我涂鸦过不少文字,居然没有写到乡村。乡村留给我的,只有顽固的乡音。偶尔回到故乡,同乡亲们打招呼,竭力用最纯正的方言。村里人便直夸我没有忘本,不像谁谁谁。其实,我内心的窘迫,乡亲们是没法知晓的。
可是,中年渐近,故乡的风物人事没来由地直逼到梦中来。我做过这样一个后现代的梦:似乎两个生活场景同时呈现,一边是我的黄嘴孩提,一边是我的垂垂暮年。孩提的我捡起一块石头,朝暮年的我猛砸而来。夜半醒来,怔然良久。孩时早已离我远去,暮年于我尚欠时日。我伫立于中年,前后顾盼,颇感惶惑与落寞。
今年四月,我悄然回乡。雨没日没夜地下,我大多独坐在老宅窗下,鸡唱犬吠,不绝于耳。我这么长时间待在老家,乡亲们颇感诧异。我说,在城里老睡不着,回来好好睡几天。
老父亲带我去看他的橘园。
我说,爹,我想过几年回家盖几间房子。
爹说,这橘园给你留着吧。
我是个容易成痴的人,说想盖房子,那房子就在脑子里挥之不去了。先想盖两层的,后来觉得不如盖平房;本来想好了盖砖木结构,结果又感觉纯木屋更有味道;最后想,还是盖砖混平房,再用木头里外装修,看上去还是木屋子。屋子四周得有宽宽的檐廊,可以徜徉,可以闲坐。木材就用当地的杉松原木,窗户须是木格子。反正不要洋楼样式,就盖那种乡下随处可见的汉屋。
原本有条古老官道穿村而过,但现在古官道早已废弃了,只剩下一个破败的亭子。这亭子是我儿时最觉神秘的地方,砖墙上长着青苔,爬满了厚厚的长青藤。我白天喜欢去那里玩,晚上却怕从那里走过,总觉得到了晚上,那里该是狐仙出没的地方。这次回去,我同弟弟去了亭子。这亭子曾是高高的风火墙围着个木屋四合院,而眼前只余下几堵残墙和条石砌成的墙脚了。
我嘱咐弟弟,要是哪天拆这亭子,就替我把这些旧砖同条石全部买下来。
弟弟笑笑,说这些东西没人要的,我找人拉回去就是了。
我想用这些砖石砌成围墙,我想在这围墙内的小木屋里喝茶,看旧书,想四散天涯的朋友。围墙上应爬满金银花,那是我家乡常见的物种。金银花原来有个很雅的名字,叫忍冬花。“忍冬”二字很有意趣。冬是需要忍的;世间万事,很多都需要忍。不忍,又能怎样呢?我想,忍其实是我们苟活于世的理由。周作人引用别人的一句诗说,忍过事堪喜。此言信矣!
我的乡间小屋,就叫做“忍冬居”吧。听说夏日的田野又有白鹭栖落了,我很是高兴。白鹭翔集是我儿时常见的风景,后来竟然不复有了。这些年,白鹭又回来了。待我退居乡村,白鹭必定在田野里等着我。春日还有啾啾翻飞的燕子,就像自家养的鸡鸭,筑巢檐下。神往之余,四句打油诗脱口而出:深居临水复傍花,淡淡春光到我家。燕子斜飞穿旧牖,老妻又唤试新茶。
(选自《王跃文最新随笔集》,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作者把自己的乡间小屋叫做“忍冬居”,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写做过后现代梦后,“颇感惶恐与落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想念一所房子”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2
老 家
□蒋子丹
第一次回老家,竟是在我年过半百之后。一个曾经让我费解,而且多年来不得其解的疑问,在这暖流里,如冰凌被阳光照射,正慢慢融化。
这个疑问与父亲的死有关。1973年初,父亲从“五七”干校的“牛棚”里被放出来,有了起码的人身自由。然而一获得自由,他张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回老家看看。谁也没有想到,此次荣归故里成了父亲生命的句号。返城的途中,他不慎跌了一跤,伤虽不重但引发其他病症,两个月之后竟弃世而去。
那时正值阴冷的冬季,在刚刚失去父亲的孩子眼中,周围的一切都笼罩着愁云惨雾。清理父亲的遗物时,我冲着一只灰色旅行袋发呆,上边残留的一片黑黑黄黄的泥斑水渍,记录着父母回乡之路的艰难。我有一个多年来不能释怀的疑问:那个偏僻山村究竟有什么在吸引他们?
某次聚会遇到一位家乡人,说起他曾经看过我的散文《乡愁》,对我关于故乡的记述只有长沙而与涟源无缘颇为不满。我嘴上不说,心里明白,那是一个我不愿接近的伤心之地。
事情往往就这么赶巧,没过多久,我收到赴娄底、涟源采风的帖子。笔会的组织者对我说,你到现在都没回过老家,是不是有些说不过去,我便也觉得说不过去,还隐隐生出了些微歉意。于是,距离父亲最后一次还乡30年之后,我怀着那个疑问,也怀着不知是对谁的歉意返回了故乡。
我从车窗里看着迅速向后移去的景物,感觉到脉搏正在渐渐加快。等到我的脚步踩着鞭炮炸响的节奏,走进我家的祖屋时,胸口怦怦跳动的心脏却忽然像要停顿了一样安静下来。我分明在满眼沧桑景物中看到父母双亲的尊容。我坐在远房亲戚们围拢的桌子旁,听他们回忆着父母在这儿度过的时光。急切而又热情的话语,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族人是如何将父亲视为他们的光荣,而父亲又为何对这片屋场有那样的眷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故乡和母亲有着同样的含义。母亲孕育了你的血肉躯体,故乡孕育了你的文化灵魂。就算你在弱冠之期走了出去,天远地远一别经年,纵使你看起来已经融入了异乡的群体,可还是离不开故乡无处不在的气场。特别是当你被人冤枉遭遇迫害,精疲力竭心灰意冷之际,最先想的人只可能是母亲,最先忆起的事只可能属于故乡。当你的肉身一天天老迈,母亲的怀抱已成遥远的追忆,故乡必定跟你日渐亲近,像一句宿命的箴言越来越响亮地召唤你,直到你回归生命的起点。我在一片浓重的乡音里,懂得了父亲为何选择了返乡作为自己最后的旅程,正好比一个离家已久的孩子,终归要回到母亲身边一样。至此,心中的块垒已然冰消雪化。
对游子而言,故乡永远是宽宥而慈祥的。匆匆几日一闪而过,老家又在飞机的机翼下重新回到了记忆中,但我相信这短暂的一晤,在我生命中注入的乡情,已足够我用来解读故乡。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9月7日,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作者安排第一自然段有何用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试理解“正好比一个离家已久的孩子,终归要回到母亲身边一样”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老家的认识和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结尾说:“在我生命中注入的乡情,已足够我用来解读故乡。”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3
怕碰了故乡那根琴弦
□彭国梁
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记忆的拉长,我是越来越不愿回归,回归到儿时的家乡。
儿时的家乡,我那穿开裆裤的地方。那口井还在,那井中有我儿时的倒影;还有那一方小小的有一块青石伸到中央的池塘。
儿时的家乡,那条伸向自留地的小路还在。自留地在对门的山脚下。那地里的茄子、辣椒还经常在梦中生长。那又甜又脆的菜瓜,那长长的丝瓜……那自留地的旁边,也有一口小小的池塘。有一次,我在去自留地的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一粒石子趁我不留神,就钻到我膝盖的肉里面去了。至今,疤痕还在,每年的某个日子,便隐隐作痛,仿佛是在提醒我,提醒我别忘了,别忘了儿时的家乡。
那怎么能忘得了呢?还是在那条小路上,有一次,我被蛇咬了。我大声地哭。父亲听见了,便发疯似的跑,跑到了我的身旁。他跪了下来,抱住我的脚,然后用嘴猛吸,猛吸我那被蛇咬过的伤口。他要用口把我体内的蛇毒吸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有多么的危险。那危险是要命的。可以吸,但先要在口中噙满酒。父亲并非不知道,但他怕耽误了时间,儿子便是他的命啊!现在想起来,我都怕,怕父亲就那么一下,就倒在我的身旁。还有对面的那座山,我曾在山上打柴,不小心惹恼了一窝黄蜂。黄蜂很不客气地在我的头上狠狠地叮。我无法忍受,抱着头,痛得从山上滚了下来。什么叫捅了马蜂窝,那经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家乡那老房子,现在变成了一丘田。田里长年累月地长着草。可我只要一闭上眼睛,那老屋便在我的眼前出现。我家的门前有一大一小一方一长两个粪氹,两个粪氹的中间是一条填满了沙子的路。路是通向井和池塘的,也是通往上屋下屋和对门山上的。我家那房子,只有一间睡房是方正的。堂屋只有一半,另一半是邻居章家的。我和章家一个同龄的孩子经常为了堂屋的分界线而吵架。我们用石子或镰刀在堂屋的正中划来划去。厨房是一头宽一头窄的。有一个火塘,我们叫炉子,在墙边。父亲就是在那火炉的旁边,无数个夜晚,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和我说着三国、水浒和西游;说着薛刚反唐、罗通扫北;说着岳飞,说着瓦岗寨的程咬金;说着甘罗十二为丞相、杨六郎斩子……我恨唐僧,因为他在孙悟空的头上戴了金箍。孙悟空是那么可爱和义气,可唐僧还是那样不辨是非,滥用职权,直把孙悟空折磨得痛不欲生在地上打滚。我甚至因孙悟空而哭。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便会放下烟袋,把我搂在怀里,安慰着我。母亲呢,母亲就在旁边笑,说我是宝崽。
近乡情更怯。我是怕,怕碰了故乡那根美好的琴弦,我怕那琴弦会忽然地弹出我难以承受的乡愁。我还怕,怕不小心,又被什么撞了我的膝盖,因我的膝盖上还有着那一触便隐隐作痛的内伤。
家乡,我那儿时的家乡。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归。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经常地,经常偷偷地想……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18日,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中任选一处,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膝盖上的伤,其内涵是否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来说,离开故乡的人都是非常思念故乡的,但作者却“怕碰了故乡那根琴弦”。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乃香、王燕/供稿】